《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时同步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时同步检测(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一单元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跋(á)涉 窑(yáo)洞 千军雷霆(tínɡ)B.追剿(jiǎo) 熙熙攘攘 寒暄(xuān)C.闽(mǐn)南 黔(qián)驴 滇(diān)南D.娄(lóu)山 彝(yí)族 寒噤(jīn)【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掌握现代汉语拼
试题预览
第一单元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跋(bá)涉 窑(yáo)洞 千军雷霆(tínɡ)
B.追剿(jiǎo) 熙熙攘攘 寒暄(xuān)
C.闽(mǐn)南 黔(qián)驴 滇(diān)南
D.娄(lóu)山 彝(yí)族 寒噤(jīn)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现代汉语拼音的能力。D项,寒噤(jìn),其他选项均正确。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付梓(xīn) 孱(càn)头 庐冢(zhǒng) 命途多舛(chuǎi)
B.央浼(měi) 琴瑟(sè) 西畴(chóu) 茕(qióng)茕子立
C.恁(lèn)地 飞湍(tuān) 青荇(xìng) 苌(zhǎng)弘化碧
D.蹙(cù)缩 糍(zí)粑 敕(shù)造 前合后偃(yǎn)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A项,“付梓”中“梓”读作“zǐ”;“命途多舛”中“舛”读作“chuǎn”;C项,“恁地”中“恁”读作“nèn”;“苌弘化碧”中“苌”读作“cháng”;D项,“糍粑”中“糍”读作“cí”;“敕造”中“敕”读作“chì”。故选B。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___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
_______,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_______,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惨绝人寰        肝肠寸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合
B.惨无人道        痛彻心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汇聚
C.惨绝人寰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聚
D.惨无人道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汇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组,惨无人道:残酷到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多形容酷刑、屠杀等造成的各种惨状。根据语境,两者均可。第二组,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也形容饥饿到了极点。痛彻心扉:痛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南京大屠杀的回忆不仅仅是伤心,更是心痛。用“痛彻心扉”更合适。第三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这里说失败的教训与文意不符。故应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四组,汇聚:聚集。汇合:(水流)聚集;会合。“爱国情感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应用“汇聚”。故选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B.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D.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上文主语是“今日之中国”,所以所填句子的主语应为“今日之人民”,排除AD。从形式上看,分号前面和所填句子相对应的是一个单句,所以排除C项。故选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守护和平、不忘屈辱的坚定信念
B.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C.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D.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守护和平、不忘屈辱”语序错误,应是先“不忘屈辱”再“守护和平”;B项,“定格与复原”语序错误,应是先“复原”再“定格”;C项,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应去掉“传递”后的“的”。故选D。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回答下面问题。
文本略
4.《长征胜利万岁》中的这段文字如何描写我军部队到吴起镇的欢乐热烈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词“欢叫”“冲”“跑”,形容词“沸腾”“欢乐”“热烈”,形象地描摹出指战员到达吴起镇后的激动场面,照应了标题,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兴高采烈的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看本段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用“沸腾”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到吴起镇的激动欢乐场景。尤其是战士们的语言“吴起镇到了!”,大家的动作描写,用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照应了标题《长征胜利万岁》,从结构上说,奠定了全文在长征胜利时我军指战员自豪、自信、坚定、乐观的感情基调。
5.请概括《长征胜利万岁》中下面文段写了几件事,有什么作用?
就在我们回击二马(指马鸿逵、马鸿宾)骑兵的同时,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恨之人骨,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答案】回击二马,消灭反动民团,稳定了局势,赢得了民心,提高了威信,都是红军长征胜利的组成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概括能力和分析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就在我们回击二马(①指马鸿逵、马鸿宾)骑兵的同时”概括出“回击二马”;从“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概括出“消灭反动民团”。作用题主要从内容角度概括,本文题为《长征胜利万岁》,所写事件都是红军长征胜利的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都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概括出“稳定了局势,赢得了民心,提高了威信”。
6.《大战中的插曲》文章开头说“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句中的“很有意义”指什么?
【答案】①八路军在战斗中救治两个日本小女孩,拯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②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展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践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针对日本军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③拯救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战争结束后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识,也促进了日本旧军人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与认识,对中日友好产生了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必须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概括。
7.在《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在统帅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争的间隙,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那么你认为,在战争中,是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还是对敌人开展政治宣传更重要?说说理由。
【答案】观点一: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
没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就难以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战胜敌人。战争最直接地体现为军事上的对抗和冲突,因此,运用过人的军事智慧和军事谋略,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是战争的关键因素。比如,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百团大战,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在军事谋略上处于优势,是开展对敌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军事上的胜利或局部胜利,就失去了话语权。因此,如果不能运用军事谋略在军事对抗中处于有利地位或相对稳固的地位,对敌开展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观点二: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更重要。
政治工作能使已方获得更多道义上的支持。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政治工作是争取更多道义支持的渠道,使战争向着有利于已方的目标发展。聂荣臻通过送还日本小女孩,对日军展开政治工作,触动了当时日军士兵的内心,使他们回信表示感谢;在战后又引发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这些作用都是军事谋略和军事手段难以产生的。
政治工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好于“百战百胜”,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更多的在于带有政治工作色彩的“伐谋”“伐交”,而不是在于体现军事谋略色彩的“伐兵”和“攻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文中相关信息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题可以认为军事对抗谋略重要,也可以认为对敌人开展政治宣传更重要;其实一般情况都是双管齐下,各有各的优点,互有补益。但本题最好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中内容详细分析,证明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扰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14年扰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战也包含在了“扰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14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版,有副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提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项,“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文中找不到这样的说法。原文只是说“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故选C。
9.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14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和日本国内一些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都将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定位于1931年。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B项,“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由“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可知: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没有采用“14年抗战史”的说法。C项,“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和日本国内一些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错,“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就是“日本国内一些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代表之一,二者并非并列关系,所以选项不能把这两者并列。D项,“历史偏见”并不是指“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而原文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故选A。
10.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有哪些重大意义?请加以概括。
【答案】①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②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③最大程度地囊括民族英烈,告慰和尊重所有的抗战英灵;④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⑤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并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11.上文谈及“14年抗战”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这与课文中聂荣臻元帅救助美穗子的做法性质是否一致?你认为应如何对待“14年抗战”这段惨痛的历史?
【答案】(1)是一致的。(2)面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应勿忘国耻,牢记教训,要客观对待这段历史,当然也不能因为这段历史而仇视现在的日本人民,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惜和平。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先回答时“是一致的”。然后指出我们的态度:一是勿忘国耻,牢记教训;二是不因这段历史就仇视现在的日本人民;三是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惜和平。
三、能力提升
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个字。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画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答案】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战争罪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反思民族悲剧的成因,避免历史惨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为侵略历史翻案的企图注定要落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点评材料,探究材料中的某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阅读所给的两则材料,材料一说的是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日期。材料二说的是确定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意义和正确选择。回答时,考生对于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要有明确的态度,在肯定的同时,关键是要指出这种做法的意义所在。比如,首先指出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是正确的做法。这样做法是正确的理由从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阐述。如历史意义是:一是尊重历史,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战争罪行,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现实意义是:提醒我们反思民族悲剧的成因,正告日本当局,为侵略历史翻案的企图注定要落空。注意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有字数限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时同步检测』  下一个『《沁园春长沙》同步习题(逐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