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课后训练习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芣苢》课后训练习题
(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试题预览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
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
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
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C.“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D.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苏轼,字子瞻。他们的父亲是苏洵。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题目中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通过“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的对比,写出见到晴日的喜悦。
6、《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7、《芣苢》用词上的特点。
拓展阅读:
游西湖-----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释: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D解析 “赋诗”意为作诗。
2.答案 D解析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3.答案 A解析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4.答案 C解析 A项“东周”应为“西周”。B项“六艺”应为“六义”。D项“之兄”应为“之弟”。
5.答案 A解析 “之”也是助词,无实义。
6、明确: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7、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拓展阅读:
1、答案:A
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
2、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后训练习题
』  下一个『
北京市首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分班考试高一试题(无答案)语文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