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绥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绥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高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和Ⅱ两部分,共四大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
试题预览
语文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和Ⅱ两部分,共四大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D.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C.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5、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6、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两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当下,“网红城市”之名不胫而走,“网红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通过网络手段传播,迅速带热城市品牌,吸引大量游客蜂拥而至,也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收入。正如有些专家所言,这些“网红城市”的出现,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城市的觉醒。通过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资源的系统整合,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线,通过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广泛吸引更多的可用社会资源,来推动城市良性发展。以前一、二线城市会通过一些大型活动进行城市品牌营销,而如今出现的“网红城市”则是借助互联网的交互传播特点,寻找到树立城市品牌的又一支点。
(摘编自王薇薇《别让“网红城市”成为昙花一现》)
材料二:
“网红城市”的创意传播活动,契合年轻群体的喜好,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顺应这波“网红热”,一些中西部城市政府开始有意识地突破传统的城市营销“套路”。2019年3月起,重庆启动了为期半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展示重庆“山水之城”的“颜值”与“气质”。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不仅仅着眼于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背后其实是产业、文化、生态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作为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公布了打造“三城三都”行动计划,并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都市现代农业等。
从统计数据看,虽然不少中西部“网红”城市GDP已经突破万亿元,在总量上与沿海发达城市相差无几,但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力上仍有差距。“网红城市”还要加快创新转型,丰富城市内涵。得益于优美的生活环境、较低的商务成本和充足的人才供应,小米、字节跳动、小红书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把研发中心或相关业务总部设在武汉,这一现象被业内人士归纳为“第二总部”。据不完全统计,光谷已聚集60多家互联网企业的第二总部,创造的就业岗位达数万个,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摘编自《“网红”城市的崛起,这些城市咋就成了“网红”》)
材料三:
“网红城市”重视传播,同时也要正视传播,特别是不以营销论成败。靠营销走红固然值得称道,但也不宜过度拔高城市营销的价值。“网红城市”的超高人气,其实是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乃至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人们对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的新需求,就不会有网络风靡的打卡浪潮;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就没有文旅、文创产品的惊艳亮相,就很难吸引游客真正心向往之;没有基础设施和交通便利,远隔千里一日还就不可能实现,体验性消费同样无从谈起……
由此而言,“网红城市”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决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顾形式和手段不在意内涵和底蕴。一位建筑学家说得好:“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要想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必须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从软文化到硬产业,从大城建到微治理,从烟火气到时尚感,方方面面的沉潜功夫都不可忽视。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红城市”,热闹之后还需更多沉潜》)
7.下列不属于“网红城市”品牌营销的一项是(3分)(    )
A.在重庆领略轻轨穿楼和3D魔幻立交的震撼场面。
B.在西安喝摔碗酒,喝完酒摔碎碗,以求“碎碎(岁岁)”平安。
C.在成都看大熊猫,拜武侯祠,访杜甫草堂,逛宽窄巷子。
D.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架起各国沟通的桥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红城市”借助多样化的网络传播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收益。
B.重庆启动的这项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能提升城市形象,带来文旅产业效益的增长。
C.“网红城市”之所以迅速走红,除了城市魅力、网友猎奇等地利人和的因素外,城市自身的传播和营销尤为重要。
D.因为武汉的生活环境优美、商务成本偏低、人才供应充足,多家互联网企业将研发中心或相关业务总部设在武汉。
9.请结合材料,概括“网红城市”该如何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丞相绛候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丞相绛候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B.是时丞相绛候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C.是时丞相绛候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D.是时丞相绛候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秀材”,即秀才,此处指优异的才能。汉朝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B.“博士”,在古代是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C.“宣室”,汉代指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汉文帝在此召见过贾谊,后代许多诗文里都引用了这个典故。
D.“伊、管”,指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时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汤建商,管仲助齐恒公称霸,二人均为贤相,此处借这二人来赞美贾谊的才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十八岁的时候,在当地就很有名气,后来他被郡守吴公招至门下,因为吴公颇有政绩,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召贾谊为廷尉。
B.刚入朝做官时,贾谊是最年轻的官员,每次诏令一下,他都能对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员的意思,汉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他,贾谊因此做到了太中大夫。
C.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想要让贾谊担任公卿,但这一举动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诋毁贾谊,致使贾谊后来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D.在梁王坠马而死后,作为梁王太傅的贾谊十分愧疚,以致一年多后他也抑郁而终,贾谊死后,在孝武帝时期,他的两位孙子被任命为郡太守。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2)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莫我知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花伤客心”采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B. 颔联写诗人登高临远,视通八方,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辞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D. 本诗写山川联系着古今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语壮境阔,寄意深远。
15.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一空一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概括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蜀道难》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蜀道神奇色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
(5)《锦瑟》诗中借用用典故,写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托春心于锦瑟表达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则写出晚宴有酒无乐的尴尬,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设伏),也与下文“_____________”遥相呼应。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雷雨》中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年轻时留过洋,在剧中是一家工矿的董事长。当年,他和他母亲在年三十夜里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将他第二个刚生下三天的孩子和侍萍赶出家门,于此可见他的冷酷。他一直用当年侍萍用过的家具,摆着侍萍的旧照片,保留着侍萍喜欢关着窗子的小习惯,据他自己说,是出于对侍萍的怀念。可是这种怀念是很有限度的,(                       ),而在得知眼前的人就是侍萍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他没有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了。可见,他怀念的是当年温柔、聪慧且早已死去,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并且这种怀念恐怕也更多是出于他自己要寻求良心上的安慰的需求,以及    
          给别人看,于此可见他的虚伪、自私。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在和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        ,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责骂,他不轻易动怒,保持着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却很强。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强硬和        。从鲁大海所揭露的他的罪恶发家史来看,他冷酷无情,丧失人性,是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         的反动资本家形象。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他和他母亲在年三十夜里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将她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和侍萍赶出家门。
B. 他和他母亲在年三十夜里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赶出家门。
C. 为了迎娶富家小姐,他和他母亲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第二个刚生下三天的孩子赶出家门。
D. 为了迎娶富家小姐,他和他母亲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赶出家门。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鲁侍萍在和他的谈话中,得知他还活着时,并不想见他。
B. 所以在他和鲁侍萍的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并不想见她。
C. 因为他在和鲁侍萍的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并不想见她。
D. 因为他在和鲁侍萍的谈话中,侍萍得知还活着时,并不想见他。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装模作样   稳操胜券   老谋深算   不择手段
B. 装腔作势   稳操胜券   深谋远虑   慌不择路
C. 装模作样   略胜一筹   深谋远虑   不择手段
D. 装腔作势   略胜一筹   老谋深算   慌不择路   
20.下面是两副与马有关的春联,但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备选短语:又催  重跨  才过  花竞放  马争先  小龙年  一路春  千里马     
红旗猎猎 鸟语花香  四季画图 万马奔腾  万树繁花  一路凯歌  百尺竿头
① 上联:千帆竞发几经风雨几经浪
下联:                         
② 上联:                         
下联:曾经大风浪更上一层楼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救火队员遇突发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平均年龄仅为25.5岁。国家评定这30名牺牲人员为国家英烈,授一等功。《人民网》
2019年9月30日上映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连上热搜。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成为网红,网民纷纷为英雄机长点赞。《搜狐网》
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视频连线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他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只要同志们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近期以来,还有全国各地超过26000人奔赴武汉抗疫前线,与湖北人民一道共同谱写了一支支战疫抗疫的英雄交响曲,这些英勇事迹都将载入史册,也必将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表彰和褒奖。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C(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原文是“‘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选项中是缺少对文意的限定,扩大了对文意的理解。)
2.C(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论证的手法和文本的内容上理解。C项,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错误。)
3.B(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巩固了专制统治”错,原文说“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专制制度恶性膨胀,小人窃柄,邪佞得进,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排斥异己,巧为罗织,坏纲乱政,将贬谪变为倾轧的利器”。)
4.A(C项,小说并非在讲述“感恩的故事”,时代背景也不是“大饥饿时代”;D项,小说情节虽有曲折,但并不离奇,更未跌宕起伏;B项,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
5.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1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或为下文故事的续写做铺垫)。(1分)
  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1分)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1分)
6.(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
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  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   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 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  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  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语文试题』  下一个『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绥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五月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