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3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3(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三单元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
试题预览
第三单元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都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吗?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闸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作者认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人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作者认为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在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陈建强、韩寒《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图书馆工作》2017年第1期)
材料三:
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
(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
(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
(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
(万元)
2010年 1 780.1 300.0 2 692.0 641.0 5 253.4 453.2 9 725.5 1 394.2
2011年 2 004.1 500.0 3 863.7 377.0 5 329.4 575.3 11 197.2 1 452.3
2012年 3 102.0 500.0 5 646.6 467.0 7 433.5 648.2 16 182.1 1 651.2
2013年 4 462.9 700.0 5 656.1 544.6 8 628.7 803.9 18 747.7 2 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2017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史林静《河南许昌:“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2017年11月10日新华网)
4.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中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2011年到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财政拨款均高于市级馆,也高于省级馆。
D.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去过,甚至有人不知道图书馆的位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滨海新区图书馆、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6.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桂湖听雨
戴馨
①冬日的跫音已近,天地间便以绵绵雨丝作为它唯一的点缀和旋律。清晨伴着房檐上淌下的雨滴打在雨篷上的嘀嗒声醒来,站在窗前,袭来的是一股清寒的气息,带着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及天气,我总是说:“这儿在下小雨。”
②处在西南,湿度很高,除了夏天伴着狂风巨雷闪电,短时间地有过酣畅淋漓的暴雨外,其余的日子几乎就是这样阴雨绵绵。从苍白的天空看去,雨若有若无,只有在深色楼房或浓郁树荫的背景衬托下,才可发现如牛毛般的细丝歪歪斜斜、飘飘洒洒从天而降,地面却全被濡湿。而远山云蒸雾罩,恍如一幅淡泊的水墨图。
③看够了这清婉细雨的日夜缠绵,嗅完了爽爽新新散发草木和泥土的味道,便来听听这雨声吧。易安居士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听得了一份悲凄与苍凉;远方的游子在“夜船吹笛雨潇潇”的景象中,孤寂的心灵得了一丝慰籍;旅人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悠闲意境中的温暖。这些,于我均无缘领会。至今却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片宁静的荷塘边听雨的情形。
④那是在成都新都区的桂湖。桂湖是明朝文化名人杨慎和女诗人黄峨的私家园林,因夏秋荷桂飘香而得名。虽叫桂湖,园中一半却是荷塘。正值盛夏,桂花未放,荷花正开得好,有淡淡的粉色,也有如玉般的白色,在亭亭如盖的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愈加高洁孤傲,出尘不染。沿着湖周漫步,近近赏玩,闻得一阵阵淡淡的荷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俯视这座古老的园林,只见荷塘掩映在碧树间,亭台楼榭姿态不一,美不胜收。完了舍不得就此离去,便坐在一座八角亭里,静静地对着那片荷塘遐想。
⑤相传桂湖是杨慎的老家所在,也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他二十四岁中状元,三十岁与黄峨新婚后,在桂湖度过了两年幸福恩爱的时光。可不久获罪于圣上,谪守偏远的云南,直至七十二岁病死在滇南的雨季。在云南的日子里,他为那里的文化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著作颇丰。除了短暂的几次偷偷跑回桂湖外,他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十五年,而黄峨也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整整等待了几十年。从一首她写给杨慎的《寄夫》诗中不难看出她这一片思君的深情:“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⑥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就在此时倾泻而下。初入耳如鼓声重奏响了这场盛夏音乐会的前奏。再听如急湍的瀑布,密集如撒在玉盘上的乱珠。渐渐才听得打在荷叶上的啪啪的脆响,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暗。天色暗下来,天地间挂满无数宽大的珠帘,迷蒙一片。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雨敲在每片厚实的荷叶上,众多妙手共同配合,演奏着一首美的协奏曲。风声来了,雨声亦迅即由远及近,哗然一片,轻轻重重又轻轻,竖琴琴弦拨拉中,各种敲走音与滑音密织成网。然后,这敲击乐在慢慢变轻,变细,风不经意在每个角落卷起,远远近近敲过去,柔美的旋律,浅吟低唱,又奏成了一曲小夜曲,韵律清晰可闻。
⑦闭上眼睛,视觉上仍残留着荷塘的清幽,读书楼中那些书稿的幻影,与这雨的敲击声共同谱就了一曲意境更为悠远的乐章。点点滴滴,似梦似真。这单调的乐声里,自有一种亲切和婉转,它舒展了每一寸脉搏、每一根神经,谐和着人的心灵节拍,一波一波地漾开去。
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仿佛这雨已从千古一直奏到如今,不曾停歇过,奏响的是浮浮沉沉历史的沧桑,聚聚散散尘世的悲欢,这不休不止的人间的绝唱。
⑨这清清凉凉的雨。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③段首句,作者对上文所见之“雨”景、所闻之“味”简要概括,再自然引出有关“听雨”的古代名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历史,将其美景摹写得十分细腻生动。
C.作者一方面细腻地摹绘荷塘的清幽之状,一方面着意描写听雨时的灵动之景,二者有序铺展,意境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D.文末,作者巧引杨慎《临江仙》词中名句,抒发了在桂湖“听雨”的现实感慨,有力地回扣了“听雨”的题旨。
8.文章题为“桂湖听雨”,但作者在第④⑤段中引人杨慎的故事有何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在描写“桂湖听雨”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任选两种作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舒元與,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元 和 中 进 土 见 有 司 钩 校 苛 切 既 试 尚 书 虽 水 炭 脂 炬 餐 具 皆 人 自 将 吏 一 倡 名 乃 得 入 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繇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俄擢高第,调郫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與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印,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與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选自《新唐书•舒元舆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D.元和中/举进土/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B.“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指后者。
C.“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
D.“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晦”“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鄂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振奋激昂的精神。
B.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C.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D.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尾联写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15.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一开篇,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事实,告诫朝廷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有效避免不让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 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________,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________,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城市管理者,________。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________,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不让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有效避免不让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人黑作坊。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众目昭彰    乘虚而入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众目睽睽    乘其不备    当仁不让    推己及人
C.众目昭彰    乘其不备    义不容辞    以已度人
D.众目睽睽    乘虚而入    当仁不让    以己度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既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了人们安全的舌尖
B.不仅保障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
C.既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D.不仅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20.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站在员工的角度,使用反问句式,对企业主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鲜明,语句通顺。
最近一段时间,“996”成了热点话题。所谓“996”,指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企业主:①现在世界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吃苦耐劳和奋斗精神,所以要通过大规模延长工时来维持发展。③试想,哪家企业愿意聘用那些反对“996”、只混日子不奋斗的员工呢?
员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02』  下一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1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