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宁夏中卫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年中卫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
试题预览
2020年中卫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年的文化本色
刘金祥
文化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化下来的。就社会个体来说,文化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伦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就社会整体而言,文化礼仪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集中反映。鉴于文化礼仪具有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我国历朝历代均把开展文化礼仪教育作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所进行的贺年活动即为典型例证。
作为一种官方文化礼仪形式,贺年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代和两汉时期,兴旺于南北朝和隋唐阶段,至宋代由于受程朱理学的浸润与影响,逐渐在民间市井中传播扩展,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寻常百姓还是三教九流皆行贺年之礼,进入清末民初,贺年日益畸变,走向庸俗化和流俗化,尽管彼时贺贴形式繁杂多样,但贺词内容单调乏味,大都是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语,于不觉间将市侩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久之沉积为痼疾与陋习。时至今日,即便不是这年过节,人们也经常以现代通信方式,频转发一些“做大官发大财行大运”之类的口彩。贫乏的语言表述和低俗的思想情趣,导致贺年越来越远离其良好的初衷。
事实上,贺年作为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贺年不同于西方国家杂乱无序、狂欢嬉闹的圣诞节,它是以一种悠缓节奏和优雅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贺年与众多西式节日礼俗迥然有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文化礼仪的贺年,呈具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淘洗和时光磨砺,贺年早已演化为国人的一种民俗仪式,早已递嬗为具有某种人伦亲和性和情感归属性的交际载体。每年春节期间,人们以真情实感互相慰藉,以理想情怀互相鼓励,以担当尽责互相期许,从而赋予了贺年以更多社会意义和更大人文价值。特别是中国古代一些文化典籍,记载了过年时诸多家人间的贺戒、亲朋间的贺赞、同事间的贺勉、邻舍间的贺慰,不仅为贺年注入了温情暖色,而且为贺年增添了文明色彩。
时光流转到当下,伴随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态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攀升,礼贺仪式逐渐回归和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最为集中和频繁。保持贺年的文化礼仪的本色和属性,使其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敬重气节风范、增进感情友谊的路径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人的心灵仪式。贺年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节日习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绵延着一个社会的情感归宿力和文化凝聚力。多年来,受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由共同事业建立起来的城市业缘关系的冲击,人们的血缘关系有所淡漠,亲情关系有所削弱,贺年这一文化习俗在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也有所下降。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定力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人过春节,更应葆有一份心灵的高贵、性情的儒雅和为人的亲和。作为文化人,我们应当更钟情充满家国情怀和民族胎记的贺年活动,愿意秉持和坚守这一被当代人看来很原始很遥远的文化礼仪。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07日16版)
1. 下列对“贺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年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已经庸俗化和流俗化,没有了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B. 贺年开始于官方,后因程朱理学的影响而扩展到民间,到了明清时代达到历史高峰然后式微。
C. 贺年远离文化礼仪的具体原因在于人们用贫乏语言把市会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
D. 贺年作为制度化的节日习俗最终演化为民俗仪式,导致其在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下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为了论证贺年 文化本色,首先从两个维度诠释了文化礼仪的具体内涵。
B. 第二段按照贺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解说贺年的时代特点,重点讨论当代社会应该改正的缺陷。
C. 第三段将贺年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比较,论证了贺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
D. 文章末段论述了文化人在贺年时要做到的具体内容,以此照应题目和第一段的重点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进行贺年活动体现了文化礼仪在维系社会正常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
B. 不重形式而重内容是贺年与众多西方节日礼俗的区别,贺年注重的是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
C. 春节前举办茶话会,到生产线慰问,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等形式符合当代礼贺仪式要求。
D. 在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公民,特别是文化人过春节时要葆有气节风范,共同维护精神家园。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项,“没有了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错误,由第二段“大都是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语”可知,还有小部分的贺年符合文化礼仪特点。
B项,“到了明清时代达到历史高峰然后式微”错误,由文中“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和时光磨砺,贺年早已演化为国人的一种民俗方式”“伴随改革开开放全面深入推进,礼贺仪式逐渐回归和兴盛起来”等内容可知,“然后式微”表述不准确。
D项,强加因果,“贺年作为制度化的节日习俗最终演化为民俗仪式”与“其在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下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末段论述了文化人在贺年时要做到的具体内容”错误,末段的最后一句主要写文化人过春节时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没有提到贺年的内容。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B项,“不重形式而重内容是贺年与众多西方节日礼俗的区别”无中生有,文中关于该内容的表述是“贺年不同于西方国家杂乱无序、狂欢嬉闹的圣诞节,它是以……”从中无法推断出两者“不重形式而重内容”的区别。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图表、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自1901年英国学者朗特里首次提出“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中”后,国际社会对减贫理论与减贫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国外治理贫困的模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个人努力进取”的脱贫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个人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计,并主要通过个人收入在市场机制中保障自身福利。第二种是北欧和西欧的福利国家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高税收抑制收入差异,再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相对公平的国家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机制。美国的贫困治理模式虽然具有很强的个体效率激励效应,但由于其无法救助所有贫困者而备受诟病。欧洲的贫困治理模式虽然在制度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背负巨大的福利负担,形成了福利陷阱。新时期我国设定了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在扶贫政策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干部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全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中国在对待扶贫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绩不是开玩笑的。
(摘编自《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材料三:
在精准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各地固地因人因需,采用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了大量的可借鉴模式。例如,甘肃省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创造模式,将潜在資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宁夏回族自治区采取补偿金融扶贫运行风险,有效破解了市场机制下扶贫开发的融资难困境,实现了生产风险共担、生产收益共享;四川省采取“五大行动”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青海省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实现“扶贫”和“扶志”同步、文化与旅游发展同步;云南省从“全面改薄”、提质、扩面、减负多维目标出发综合施策,保证了贫困群众受教育机会,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个人素质和就业率:贵州省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编自《精准扶贫实践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
4.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缺乏技术,文化、资金是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发展教育、增加投资可降低贫困发生率。
B. 贫困户的数量与其年龄成正比,因此,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与其贫困程度成正比。
C. 关注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D. 帮助平均年龄在50-80岁的贫困户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攻坚的难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国际社会对减贫的不懈探索和中国的扶贫实践表明,消除贫困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B. 以美国为代表的脱贫模式强调个人努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无法让所有贫困者摆脱贫困。
C. 精准扶贫既要“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也要“扶志”,提供技术、文化支持。
D. 因为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兜底作用,北欧和西欧的福利国家模式优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脱贫模式。
6. 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绩?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
【答案】4. B    5. D    
6. ①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
②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
③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用多元化扶贫方式,为世界减贫提供丰富的可借鉴模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与其贫困程度成正比”错误。由材料二图二可知,年龄在70-80岁贫困户的数量为不到200户,而80以上的贫困户的数量为40多户,所以贫困户的数量和年龄不成正比。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项,“北欧和西欧福利国家的贫困治理模式优于美国模式”无中生有。由原文“欧洲模式虽然从制度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背负巨大的福利负担,形成了福利陷阱”可知,虽然北欧和西欧能最大程度上从制度上发挥兜底作用,但也存在这自己的问题,所以北欧和西欧与美国的模式相比各有利弊,不能说哪种模式更好。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重要信息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绩?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然后筛选材料中的有关内容,然后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由材料一“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全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中国在对待扶贫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绩不是开玩笑的”可知,中国在精准扶贫中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比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由材料三“在精准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用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了大量可借鉴的模式”可知,中国的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用多元化扶贫方式。由材料一“在扶贫政策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干部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可知,中国的精准扶贫在政策和贫困治理机制方面都为别的国家提供了借鉴的模式。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 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避雨
丰子恺
①前天同了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②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阴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③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④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 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的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子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⑤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忌。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几依依。 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 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年秋日作(选自《丰子恺散文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始便勾勒了一幅由山雨、小庙、荒村、茶店组成的烟雨中的画卷。
B. 两个女孩本来由于下雨“苦闷万状”,但因为作者拉琴而由忧转喜,并随着琴声唱和。
C. 第⑤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突出胡琴外形轻便、发音尚可的特点。
D. 文章叙写了作者和两个女孩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受,是一篇叙事散文。
8. 本文语言“淡雅质朴,不事雕琢”,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9. 请结合全文,简析第⑤段“乐以教和”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本文语言不赋色彩,不事渲染,开篇运用白描,寥寥几笔,便简洁地勾勒了一幅淡雅质朴的山雨谷庙荒村茶店图。
②引用诗文,间用文言词语,使文章语言清淡雅致,如“山色空蒙雨亦奇”,“乐以教和”“剃头店里有之”,“有些儿依依”等。
③文章用词干净洗练,朴素自然,不做过多修饰,便能清晰地把婉转曲折的事情叙述清楚。
④文章语言清淡,多用散句娓娓道来,把“乐以教和”的道理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任答三点即可)    
9. ①总结前文内容,表明我用胡琴拉奏的乐曲,和着两位女孩子的歌声,引得三家村里的青年跟着一”起唱和,让我们在这荒山苦雨里相处得非常愉快和谐。
②引用古语,简洁凝练,典雅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③卒章显志,深化主旨:音乐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和谐温暖,体现了作者对人民、对青年的深沉的爱和“乐以教和”的艺术追求。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细读原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然后逐项分析。
C项,“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错误,分析“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句话可知,其中运用的手法为比喻和对比,将“小提琴”比作“棺材”,将“小提琴”和“胡琴”进行对比,没有夸张的手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考生应首先明确这是一篇散文,分析语言特色可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言的整体风格等方面入手,第一步先概括特点,第二步,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分析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分析主旨情感,然后运用术语指出效果。本文语言“淡雅质朴,不事雕琢”,开头段“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庙,庙门ロ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从语言风格和修辞的角度来看,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荒村茶店图,清新雅致,很有意境。从修辞手法上还引用诗文,如“山色空濛雨亦奇”,“乐以教和”,间用文言词语“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有些儿依依”等。,使文章语言清淡雅致,不失生动。从句式特点来看,整散结合,散句为主 ,如,“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为整句,“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为散句,句式灵活多变,结构参差错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时,先找到该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意进行分析。从内容,结构,主旨情感等方面综合分析,另外还要考虑到有没有修辞手法。本题中,“乐以教和”在文中指的是“我用胡琴拉奏的乐曲,和着两位女孩子的歌声,引得三家村里的青年跟着一起唱和”,“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却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琴声让我们在这荒山苦雨里相处得非常愉快和谐;从结构方面,“乐以教和”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总结上文,收束全篇;从主旨情感方面,“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和三家村青年依依不舍的情景,可见音乐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彼此和谐温暖,这是作者山中避雨,此次之行的最大收获。“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作者的满足感体现了作者对人民、对青年的深沉的爱,和“乐以教和”的艺术追求;从修辞方面,“乐以教和”为引用,简洁凝练,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点睛】散文语言特色(风格):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仇悆,字泰然,益都人。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谳狱详恕,多所全活,为邓城令,满秩,耆幼遮泣,不得去。
调高密丞。俗尚嚣讼,悆摄县事,剖决如流,事无淹夕,民至怀饼饵以俟决遣。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以淮西宣抚知庐州。刘豫子麟合金兵大入,民情汹惧。时金人出入近境,悆求援于宣抚司,不报。又遣其子自间道赴朝廷告急,虽旌其子以官,而援卒不至。帝方下诏亲征,而诏亦不至淮甸,喧言将弃两淮为保江计。念录诏语揭之郡县,读者至流涕,咸思自奋。监押阎仅死于贼,余众来归,州帑匮竭,无以为赏,悆悉引班坐,犒以酒食,慰劳之,众皆感励。募庐、寿兵得数百,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
麟复以步骑数千至合肥,谍言兀术为之殿,人心怖骇,不知所为。会京西制置使遣牛皋统兵适至,悆顾左右曰:“召牛观察来击贼。”皋素勇甚,以二千余骑驰出,短兵相接,皋免胄大呼曰:“我牛皋也,尝四败兀术,可来决死。”寇畏其名,遂自溃。以悆克复守御功,加徽猷阁待制。
初, 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之。浚檄悆度其宜处之,悆谓:“残破之余,兵食不给,诚不能支敌。然帅臣任一路之责,誓当死守。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山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