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
试题预览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数据得永生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读者可能觉得这实在是胡言乱语,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已经改信了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是由两大科学潮流爆炸性汇流而成。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50年后,生命科学已经认为生物体都是生化算法。此外,在图灵想出“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个概念的80年后,信息科学家也已经学会写出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算法。数据主义指出,同样的数学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于是让两者合而为一,打破了动物和机器之间的隔阂,并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对于政府、企业或一般消费者来说,数据主义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和强大的全新力量。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它也能提供几个世纪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从文学、音乐学、经济学到生物学,所有科学学科都能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根据数据主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和流感病毒不过是数据流的三种不同模式,能够使用同样的基本概念和工具来分析。这个想法十分吸引人,可以让所有科学家讲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学术的鸿沟上搭起桥梁,并轻松让某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
终于,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能互相理解和沟通了。
在此过程中,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因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两者之中,又以生物学更为重要。生物学拥抱了数据主义,才让计算机科学的小小突破撼动了整个世界,可能彻底改变生命的本质。要说所有生物都是算法,不管是长颈鹿、番茄或人类都只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你可能并不以为然。但这里必须强调,现在的科学教条就是如此,而且科学对整个世界的改变难以想象。
(节选自《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第十一章,[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数据处理能对任何现象或实体的增值做出贡献。
B. 数据主义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让所有科学家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从而形成跨学科的见解。
C. 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因而倾向于把数据处理工作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
D. 自从生物学接受了数据主义后,计算机科学的每个小小突破都能撼动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生命的本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选部分大体由“是什么”和“怎么样”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总说数据主义是什么,之后几段介绍了数据主义会有怎样的影响。
B. 第二段举出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等实例,是作者提出“数据主义为各学科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这一观点的立论前提。
C. 第四段通过传统观念与数据主义思想的对比,说明未来数据处理在方法上的转变——由通过人类智力转化到用电子算法来处理。
D. 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末段以此为例,从一个侧面说明科学对整个世界的改变难以想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图灵想出“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个概念的80年后,数据主义指出,电子算法终于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B. 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数据主义能给他们提供一直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所有科学学科都可以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
C. 以前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不能互相理解沟通,在他们通过数据达成理解的过程中,学习金字塔被彻底翻转。
D. 数据主义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长颈鹿、番茄、病毒或人类都只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作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教条。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认为”张冠李戴,原文是“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数据处理能对任何现象或实体的增值做出贡献”曲解文意,是“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B项,偷换概念“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不是一般的语言,是“数据流的概念工具”;“从而形成跨学科的见解”应为“让某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
D项,表述绝对,“每个”“都能”“彻底改变”绝对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数据主义为各学科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是数据主义对政府企业和一般消费者的意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等实例是为了证明数据主义为学者和知识分子提供了单一理论、同样的基本概念和工具。而这些观点的立论前提应该是第一段所述的两大科学潮流的爆炸。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时态有误,原文是“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C项,“不能互相理解沟通”混淆是非,范围扩大,文中所说的理解沟通是在学术上而言。
D项,“作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教条”无中生有或曲解文意,作者所说的“科学教条”应指科学的原则、规律等,作者是认可的。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
如果教师的精力时间被非教育事务“占据”,被非教育教学给“耽误”,那么,我们对教育的一切期待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给教师减负,首先要明确教师有哪些负担,哪些是本无须承担的负担。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协助协调之负。也就是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当下,各级各部门的“小手牵大手”工作,还有地方各种各样“重点工作”都让狭小校园难以装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工作进学校呢?这是因为各地都在“假设”一种工作情景,认为让学校、教师参与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这些工作名义上说需要教育部门一起参加,或者说只要学校部分参加这项工作,就能提高工作效果;但实质上却是教育部门在分担其他部门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地方党委、政府没有厘清教育责任和职责,没有尊重教育的专业属性。
检查评比之负。一是现在学校和老师面对各种检查评比名目繁多;二是频繁出现“一事多查”而不是“一查多事”;三是检查评比过于重视“留痕”;四是将检查评比作为评价工作绩效重要的方式;五是检查评比“多头”管理,导致学校教师不仅疲于应付,让学生和教师分不清责任与工作的主次。这样的检查评比给教师带来了过重负担,而且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让教师“沉沦”在文山之中,无暇顾及教育教学。这样的检查评比还可能导致教师对工作方向不明、目的不清,长此以往将让教师养成“务虚”和“不务正业”的意识与作风。
晋升晋职之负。大家都认同和认可教师是专业人士,体现教师专业属性最明显的就是教师职称。给教师评定职称并无过错,如果应用得好,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但现在一些地方的教师晋升晋职却在走向“务虚”式比拼、“衙门”式配置、“非实践”式评价。因为职称评定信息采用的并非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成效,如此可能引导教师偏离主业,引导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和教学一线,去做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成果”。这也是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来源。
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由于编制管理,学校工作职能职责在有意无意扩大,但学校在人员编制不到位和不增加的条件下,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其结果只是“小牛拉大车”——车慢牛累,其工作现状和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缺编已经是现实,一方面是教育教学岗位缺编,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辅助工作没有岗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会出台一些“土政策”支持帮助学校,但更多的地方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
(材料节选自《让教师减负成为教育发展新动力》《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22日第2版,作者方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材料二:
  
图1                          图2
(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三: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教育部负责人曾呼吁: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减轻老师负担,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减负,先要摸清负担来自何处。教师负担重,既有教育系统自身原因,也有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例如,有的地方工作刚安排就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要求老师在微信群中上传工作照片、视频,重留痕轻实绩;有的地方培训走过场、搞“摊派”,人数不够教师来凑,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让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地方搞庆典、招商、拆迁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也要找教师、进校园,等等。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确保减负真正取得实效。
教师不合理负担是多年积累造成的,有一定的复杂性。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切忌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分类治理,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治标”之策,是突出重点,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制、精简规范各类填报工作、严格控制借调教师、规范各类教师培训等;“治本”之策,则是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实实在在为教师松绑减负。同时,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需要看到,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负担。需要“减掉”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中小学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在浙江,经过规范和整治,全省各地各类进校园活动从年初的平均每所学校18.1项减少到4.8项,减少73.5%;在陕西,对未经同意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不予认定学分,减少了30%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让当地教师能够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选自《人民日报》时评《教师减负要一抓到底》,2019年12月2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表示“教师也需要减负”的消息,引起各方积极响应和纷纷点赞,说明了当前的确存在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
B.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教师减负20项务实举措,在遵循了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的同时,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C. 当下教师要想在工作中没有负担,需减掉四方面的负担:协助协调之负、检查评比之负、晋升晋职之负、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
D. 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等事项,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比较详尽地总结了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提出的教师的四方面负担,条理清晰,事实确凿,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B. 材料二两幅漫画,针砭时弊:图一强调了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令教师无法承受;图二则揭示了非教学任务影响了正常教学。
C. 材料三既举出了具体的事例,也使用了具体数据,还从多层次进行分析,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
D. 三则材料,材料一来自专业媒体是专家观点,材料三来自权威媒体是国家意志,它们比来自网络的材料二新闻价值更高。
6. 材料一、材料三都报道了“给教师减负”的相关问题,二者报道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6. (1)材料一侧重报道给教师减负顺应民意、利于教育发展;主要内容是教师最主要的四方面负担。
(2)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办、国办印发“减负意见”及其主要内容、发布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是给教师减负的主要举措。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当下教师要在工作时想没有负担”否定失当,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A项,“陈宝生部长”张冠李戴,材料一提出教师的四方面负担的是作者方华。
C项,“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没有依据、不合事理。
D项,“它们比来自网络的材料二新闻价值更高”无中生有,材料的来源并不完全决定材料的新闻价值,它只影响材料的真实性,而这一点只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材料一、材料三都报道了“给教师减负”的相关问题,二者报道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材料一,结合第一、二段“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可见材料一的侧重点是报道给教师减负顺应民意、利于教育发展;结合第三段“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然后依次介绍了教师最主要的四方面负担,可见主要内容是教师最主要的四方面负担。
材料三,结合第一段“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可见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办、国办印发“减负意见”及其主要内容、发布目的和意义;结合第三段“减负,先要摸清负担来自何处”,第四段“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切忌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分类治理,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第五段“需要‘减掉’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中小学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等句子,可见主要内容是给教师减负的主要举措。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致布特列尔上尉
【法国】雨果  程曾厚译
①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①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⑥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⑦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⑧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⑨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⑩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注】①额尔金:17世纪中叶之前的苏格兰是一个独立的王国。1633年6月,这个王国设立“埃尔金伯爵”贵族封号,并将其颁赏给声名显赫的布鲁斯家族。苏格兰于1654年并入英国之后,这一封号保留下来。370多年来,布鲁斯家族承袭这一封号的共有11人,其中广为人知者,一是劫掠希腊帕特农神庙的第七代传人托马斯•布鲁斯,二是火烧中国圆明园的第八代传人詹姆斯•布鲁斯。额尔金这对父子对英国而言虽是功在国家,在世人心目中则是 thief(贼)和vandal(文化艺术的破坏者),永远无法洗刷其恶名。
7.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信的开篇语气平和,但“打着……旗号”“光荣”“胜利”这些词语已经透露出对入侵行为的讽刺、愤怒之意。
B. 文章第三段用了类比、排比、想象、比喻等多种手法赞美圆明园,为下文奇迹的消失和对英法联军的批判蓄势。
C. 文章第八段“破烂”“战利品”“干干净净”三个词语,都运用了反语,讽刺了法国侵略者掠夺破坏的行为。
D. 文章思路清晰、立场鲜明、大义凛然,尖锐地谴责了入侵者的行径,展现了雨果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胆识。
8. 文章第五段为了增强批判性,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两种做简要分析。
9. 文章首尾都提到了“赞誉”,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7. C    8. (1)类比,将额尔金家族焚烧巴特农神庙和火烧圆明园的行径、整个欧洲的珍宝和圆明园的珍宝进行类比,突出了对英法联军入侵、掠夺、破坏行径的愤怒和惋惜。
(2)反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表面赞扬,实则批判英法联军罪恶深重、破坏巨大,情感更强烈。
(3)想象(细节、动作神态描写),“塞满了腰包”“装满了箱箧”“手挽手,笑嘻嘻”通过想象他们掠夺的动作神态等细节,传神地表现了掠夺者的丑恶嘴脸,蕴含强烈的讽刺批判意味。    
9. (1)在内容上,首尾两段的“赞誉”都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行为的讽刺批判。
(2)在结构上,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3)在手法上,两个赞誉都是反语(反讽),首尾都写,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使作品情感更加强烈。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三个词语,都运用了反语,讽刺了法国侵略者掠夺破坏的行为”错。三个词语都不是反语,“破烂”是批判英法的破坏行为;“战利品”是讽刺英法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入侵,只觉得是作战胜利;“干干净净”是作者希望未来解放了的法兰西认罪并物归原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