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
试题预览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 3 月份模拟考试
语文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材料二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材料三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了归程。过年,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的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B. 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
C. 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 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    )
A. 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 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 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D. 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
A. 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 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 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 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
4. 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
5. 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________(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________(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________。
6. 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
【答案】1. C    2. D    3. D    
4. 主流:社会的主体趋势。这里指的是过年所体现出来的,以“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来换取内心的踏实,忽视真正自我的特点。
非主流:不属于主流的事物。这里指的是宝玉迥异于别人的,不考虑适当与否,只顺随自己的内心,过清静自在生活的态度。    
5.     (1). 史湘云    (2). 林黛玉    (3). 金玉良缘    
6. ①从生产方式的变化来看,“年”的绝对性地位缘于中国人千百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积累,而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文化逐渐淡化,人们对“年”不像以前那么重视。
②从仪式的负面作用来看,过于注重外在仪式的过年方式,使人感觉自我被抽离,变成了生命坐标上的符号,这样的“过年”让重视自我的人感到乏味厌倦。
③从过年内涵的变化来看,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人的必需,“过年”的传统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有以前的“年味”。
④从庆祝形式的变化来看,为适应社会变化,人们过年时减少了鞭炮的燃放以及横幅、灯笼等的张挂,使得“年”节缺乏喜庆的颜色和气氛,减少了年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理解错误,有原文“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可知,节日数量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而非有严格的内在规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正确,由原文“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可知;
B项,“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正确,由原文“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可知;
C项,“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正确,由原文“‘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可知。
D项,“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正确,由原文“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可知;
B项,“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正确,由原文“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可知;
C项,“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正确,由原文“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可知;
D项,“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错误,由原文“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可知,和贾宝玉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词义。指代性词语要明确指代内容,比喻象征的词语要指出本义,概括性词语要具体化阐释,抽象性词语要直白化阐释;关注词语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联系主旨,发掘其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双关义等);有时还要考虑这个词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题,要求理解“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中“主流”和“非主流”的意思,“主流”表面意思为社会的主体趋势,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指过年期间应该随俗,做和节日有关的事情,不能过分顾及自身的感受;“非主流”和主流的意思相反,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心理,本文指贾宝玉和别人不同,只想着自己过亲近自在的生活,讨厌繁文缛节等形式主义。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此类题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做好这类题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本题要求答出《红楼梦》二十九回中“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的情节和两个经典的“姻缘配”的内容,二十九回主要内容:凤姐约看戏,宝钗推辞,贾母乐去,王夫人传话,园内人皆去。荣国府人众齐赴清虚观,小道士误撞凤姐,贾母怜见。贾珍斥管家责贾蓉。张道士跟进见贾母,为宝玉说亲,换大姐儿寄名符,请通灵宝玉,回赠敬贺之礼。贾母与众人上楼归坐,神前拈戏。宝玉挑贺物与贾母看,揣麒麟。远亲近友、世家相与纷来送礼。宝玉心内不自在,黛玉中暑,贾母次日执意不去。探问黛玉,因言词口角引真心假意思虑,宝玉砸通灵宝玉。有关细节人物不能混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本题,要求“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由,“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可知,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由“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可知,过年太注重仪式,是年轻人不自在,甚至感到厌烦;由“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知,因为缺乏喜庆的颜色和气氛,减少了年味。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本大题共6题,共22分。
(一)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取材于清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
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    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    夸:夸耀
B. 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锢:禁锢
C. 迷影迹而失微言    微言:不重要 言词
D. 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自反:自我反省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
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
B. 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那就不奇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C. 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
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则很新鲜。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十五岁立志发奋学习。
9. 作者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的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10.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本文关于读书的观点,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7. C    8. C    
9.     (1). 片面追求形式    (2). 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家事于不顾    
10.     (1). 修身治人    (2). 用其精义    
11. 面对书籍的海洋要学会辩别挑选,不能沉迷在某些“精神鸦片”般的糟粕书籍中;读书要学以致用,要为社会实践服务;要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立身为人,要有益于社会。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微言:不重要的言词”错误,微言: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C项,“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则很新鲜”解释错误,“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一句中“鲜”是“少”的意思,所以该句的意思应该为“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梁元帝读书存在的问题”,由原文“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可知,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说明梁元帝只是注重形式,追求表面,而非运用知识;由原文“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 可知,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说明梁元帝置国家事物于不顾,支十沉迷于读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本题,要求答出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由原文“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可知,读书应该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因此,读书的木笛归纳为两点:一是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二是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类题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然后找准答题角度,分条概述。
本题,要求联系实际,说说读书的现实意义,可以联系梁元帝读书的教训,梁元帝读书只注重形式,我们应该提倡读书因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社会发展服务;由作者认为的读书的目的可知,读书因该修养身心,提高素养,服务社会和人民。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梁武帝承运三年)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百家小道,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对国家人民毫无帮助。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如太子李弘读春秋左传上记载臣弑君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如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向学。”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元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
(二) (共 6 分)
12.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论语》中记录了许多孔子关于从政的对话,如《雍也》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请简要说明孔子认为三位弟子能够从政的原因,这则短文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孔子认为三位弟子能够从政的原因是仲由(子路)处事果断、端木赐(子贡)处事通 达、冉求有才能。这则短文体现了孔子的用人观(或人才观):对于人才,要用其所长,要 因材用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概括作品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题目是请简要说明孔子认为三位弟子能够从政的原因,这则短文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第一问,根据“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可知孔子认为仲由(子路)处事果断、端木赐(子贡)处事通达、冉求有才能,因此三位弟子能够从政。
第二问,此章季康子三问孔子,仲由、端木赐和冉求“可使从政”吗?孔子做了很自信的回答,对三个弟子的特点特征都分别用了一个字来概括:由是“果”,赐是“达”,求是“艺”,而回答都是“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难呢”。分析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弟子们的才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北京市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