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中吕•__________•潼关怀古》)(2)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
试题预览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中吕•__________•潼关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 山坡羊    (3). 士不可以不弘毅    (4). 过春风十里    (5).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和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宫阙、做、弘毅、荠麦。
2.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B.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诸葛亮
C.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D.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B项,此联是清乾隆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赢所撰。联中巧妙地将屈原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以及他用以自比的香草和至死不渝热爱的三户(楚)地连缀成联,以颂扬屈原的爱国之心和凭吊屈原的不幸遭遇。应为“屈原”。
故选B。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______________。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
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
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
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A. ②④③①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 D. 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首先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根据“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中的“叙事者”的话题,推断出第4空应选①,排除BC;根据“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推知,第3空应该选④,排除A。
故选D。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
熊培云
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辗转反侧。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
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
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
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
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人在天地间,既不被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
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憩息的巨大摇篮。
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没有未来。
(有删改)
4. 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
5. 第⑥段两处画线句的引用,是否重复,试分析理由。
6. 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
B. 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
C. 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
D. 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7. 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了乡村,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B. 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
C. 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
D. 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8. 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逐层推出“必须保卫乡村”这一观点的。
【答案】4. (在城市化过程中)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    
5. 不重复。前一处是为了进一步点明查理曼大帝手下士兵们宁可留下来当博讷酒农享受葡萄美酒,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从而导致了罗马帝国最终毁灭的史实;后一处是莎士比亚借这一事例指出平民生活的闲适安逸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与前文“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形成对照,突出悠闲生活的魅力,引出了下文“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的观点。    6. C    7. B    
8. 首先,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乡村主义”;其次,将乡村生活与当下物质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阐释了乡村主义的核心在于耐心、诗意和责任心;接着,指出单向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乡村一点点沦陷;然后,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观点“必须保卫乡村”,并指出应从有没有乡村主义来看中国的未来与幸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首先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境,在第3段段首“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是总结上文的句子,可见“单向度”的理解应该结合第2段的内容,分析可知,第2段主要是说“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阐释了“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可见,“单向度”指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的诗意与乐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本题考查文中引用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回答是否重复,再阐述理由。答题时首先找到这些内容,在第6段,分析两处引用的内容,“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是查理曼大帝临终总结的罗马帝国最终毁灭的教训,意在强调士兵们希望享受乡村生活的本真愿望;“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是莎士比亚所说,意在进一步强调“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从结构上分析,第6 段的段首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是两句话的引出,与上文第5段“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形成对比,又引出了下文的观点总结。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理解“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的关键在于“走得太快”“灵魂”。分析可知,“走得太快”说的是城市化的发展、物质的追求;“灵魂”指的是精神的追求、安闲洒脱的生活本真。据此可知ABD理解是正确的。C项,“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曲解文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解答本题,首先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反对急功近利的城市化,提倡“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根据题干“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信息可知,乡村刮起的“民宿风”符合作者的观点。B项,“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不符合“民宿风”的现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解答此题,首先找到作者的观点在第8段“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分析时要立足全文,划分文章的段落,分层概括段意,即能把握论述的层次。分析可知,文章可分为五层:第1段为第一层,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乡村主义”;第2-3段为第二层,将乡村生活与当下物质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第4-5段为第三层,指出单向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第6-7段为第四层,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第8段为第五层,总结出“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的观点。
【点睛】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值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然而当工作人员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我们还要在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
⑥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⑦“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⑧“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⑩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⑪第二天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⑫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⑬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老师继续说:“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⑭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⑮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9. 本文第⑥—⑩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10.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结合第⑫、⑬两段对此加以分析。
11. 读完小说,有人认为标题应为《大象》,也有人认为应为《飞上天的大象》,你更认同哪一个?试分析理由。
12. 这篇小说的结尾直白明了,请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9. 小说描写了两个上了年纪的看门人想尽办法、精疲力尽,最终充完了一只胶皮假大象的过程,运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描写极力渲染出制作假大象这件事的荒诞不经、虚伪至极,从侧面体现出了动物园经理的贪婪虚伪、只图官名不重实际的丑陋形象与下文叙写胶皮大象的不牢固易破损形成对比,造成了反讽效果。    
10. 小说中学生们一边听着老师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讲解,接受着一本正经说出的谎言,而这虚假的谎言又在顷刻间被现实击破。明明应该是“在鼻子的帮助下吃草”的大象,却呈现出了眼前“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的样子;明明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最重”的动物,却在一阵风之后飘上了天空。作者不露痕迹地叙述故事,表现出不动声色的讽刺意味。    
11. 答案示例一:1.我更认同《大象》作为标题。首先全文围绕“大象”展开,“大象”是线索,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2.其次“大象”在文中既指人们盼望的真正的食草动物大象,也指用胶皮制作的假“大象”。3.通过写动物园总经理命人制作假大象,最终炸爆的情节,揭露了当时动物园未担负起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在其职却不作为的现象。4.“大象”作为标题既突出了文章主旨,又引人思考小说的结局,而“飞上天的大象”太过直白,缺乏了小说的韵味。答案示例二:1.我更认同《飞上天的大象》作为标题。首先全文围绕“大象”展开,“大象”是线索,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2.其次,“飞上天的大象”是本文最重要的情节部分,大象的飞上天是这篇小说最为荒诞不经的情节,这个标题看似直白,实则清晰地表达了作者从大象飞上天的荒诞讽刺了这件事的不合常理,更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在其职却不作为的现象,而且这篇小说并非传统小说,不必追求标题的悬念设计,直白的标题凸显了内容的荒诞,因而比起《大象》更好。    
12. 小说结尾揭示了多年后这群小学生们的结局,这些在动物园里曾经充满好奇、认真记着笔记、勤奋好学的小学生,却产生了“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这种和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认知,并且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社会的无赖和流氓。这一结尾“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虽不含韵味无穷,却恰恰是作者想要揭示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反讽意味。动物园经理的自私自利欺骗了好学而天真的孩子,从而导致他们再也不相信课本和老师,更不相信教育,走上了歧路,小说这一结尾讽刺并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当时一心只求功名利禄却不担起教育下一代责任的官僚阶层,从而唤起了人们对此的深思与反省,让我们反思“谎言中的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 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阅读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描写,首先分析描写的方法:主要运用了对话语言描写“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动作描写“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然后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分析时特别注意,两位看门人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主人公是动物园经理,因此写看门人对主人公起到衬托作用,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现象。据此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语言的风格和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仔细阅读相关文字,分析语言的特点,结合小说的人物、主题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本文语言的风格特点是平实,体现在讲解老师的语言描写,学生们的表现“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以及假大象被风吹飞的情态、动作描写“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平实的语言写老师与学生怎样的状态,平实的语言写老师的讲解与实际“大象”的反应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营造出荒诞的效果。分析效果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现象,据此分析制造出的荒诞的喜剧效果。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主要探究小说标题的安排。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本题“大象”“飞上天的大象”作为小说标题,考生可以任选其一分析,但是不管选择哪一个,都要从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角度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主要探究小说结尾的情节安排。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上海市松江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慈溪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