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2020.05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
试题预览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语   文
2020.05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涂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特殊。为什么野味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人们在食用野味时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
首先,野味比人工培植的食物具有更完整的自然性。许多野生动物能在人的控制之外自由自在地活动着,这种自由自在对人的本质力量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形的挑战。人在潜意识中对本质力量的盲目崇拜,促使自己尽最大的力量去驾驭、支配尚未被人征服的野生动物。于是,享受野味就不仅是为了满足口福,深层的意义则是通过对野生动物的掌握和享用,使人感到自己本质力量的扩张。这样,原本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生活追求,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蜕变成为疯狂猎取野生动物的放肆行为。
其次,野性往往使野生动物表现出生龙活虎的生命活力。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往往会转化为食物学上“鲜美”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人们对野味的味觉期待往往超过了对家禽家畜的口味评价。许多野味实际的味觉并非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对野味味觉上的肯定性评价在人云亦云的大众心理作用下会得到进一步放大,野味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人类原本出于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却演变成对生命的戕害。
再次,野味的食用还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野味经营者动用各种手段去收购那些国家明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各种宣传去吸引消费者,使人们把食用野味作为一种消费时尚,同时中国人爱面子的大众心理导致野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样,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现象,并没有使消费者改变嗜好,特定社会氛围反而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的行列里来,最终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也就越多;社会限制越严格,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导致野味越来越少。尤其应该关注的是,由于野生动物是某些病毒和细菌的宿主,大量的食用也就打开了向人类传染疾病的潘多拉魔盒。
(取材于於贤德相关文章)
材料二
非典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RNA病毒。RNA分子结构稳定性差,烈性RNA病毒很难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当年非典病毒对人类来说是新的RNA病毒,很可能遭到人类免疫系统的顽强抵抗。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反应过度,事实上,当年有相当一部分非典病人就是死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受RNA病毒感染的病人通常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彻底治愈,病毒完全消失;要么病人死亡,病毒同样完全消失。从这层意义上说,非典病毒确实已经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新冠病毒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专家说是蝙蝠,它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新冠病毒可永久生活在蝙蝠体内,并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相互传递,交叉感染。长此以往,蝙蝠种群内形成了一个异常庞大而复杂的冠状病毒基因库,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病毒序列,而且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了,便能感染人体,完成物种间的跨越。当年非典病毒就是这么来的,如今的新冠病毒也是这么来的。与此类似的就是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平时主要躲在鸟类的身体里,也有少部分病毒以猪为自然宿主,这就是我们此前经常听到的禽流感和猪流感。这些寄宿在鸟类和猪体内的流感病毒也在不断地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体,情况和冠状病毒非常相似,这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非常危险的新型传染病。
到底怎样才能避免这类新型传染病呢?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不吃野生动物。但是,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人类和野生动物大部分直接的接触发生在野外,这里所说的绝不仅仅是旅游,更多情况是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从而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风险。
(取材于袁越相关文章)
材料三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11月审议通过。此法在规定保护和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维护生态平衡的立法目的时,加入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内容。2003年“非典”后,《野生动物保护法》作过小幅的修正,适度加大了野生动物法制保护的力度。2014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刑法解释规定,惩罚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但是,该解释并不涉及故意参与食用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也不涉及购买和食用国际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2019年2月,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规定,强调推动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做了有益的补充。
目前,可合法饲养并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共54种,既包括梅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内品种,也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鸵鸟、美洲鸵等6个品种,产业巨大。以非重点保护动物为人工繁育主攻方向,可能会刺激社会消费野生动物的“风尚”,与时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悖。
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用行为,所食用的往往是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允许繁育的野生动物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此,《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配套条例、规章作出修改时,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应当严格限定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正面清单,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纳入禁止清单。这样才能保护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也保障依法开展养殖的企业的权利。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地位特殊,但是其安全性仍然值得人们深度思考。
B. 人类享受野味不仅仅是满足口福,更是为实现对野生动物的驾驭和支配。
C. 野味味道并不鲜美,但其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使其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
D. 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但特定社会氛围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行列。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们食用野味时陷入的“尴尬境地”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享用野物是为了扩张人的本质力量,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
B. 追求野味源于对野生动物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演变为对生命的戕害。
C. 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最终却使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
D. 食用野味是为了享受野味的鲜美,实际上却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行为。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非典病毒消失是因为RNA病毒很难长期存活,而且人类免疫系统会顽强抵抗。
B. 非典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并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染。
C. 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实现物种间跨越,使其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细胞受体对上。
D. 寄居某些动物体内的流感病毒不断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类。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88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不仅强调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力度。
B. 2014年刑法解释对“故意参与食用濒危野生动物及制品的行为”未作出相应的惩罚规定。
C. 目前允许合法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共54种,繁荣了野生动物产业,也可能带来一些隐患。
D. 在科学论证前提下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才能有效防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新浪科技网2月21日报道,关于是否取缔野味集市和野味饭馆这一问题,在近10万份公众调查问卷中,有94.8%的人选择取缔,1.3%的人选择中立,3.9%的人选择不取缔。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被调查者,你会怎样选择?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解说。
【答案】1. C    2. C    3. D    4. A    
5. 我不赞成取缔。①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大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特定社会氛围不会轻易改变,取缔野味集市或野味餐馆可能反而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社会限制越严格,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反过来导致野味越来越少。②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为,往往是食用了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经过科学论证的人工驯养繁殖的某些野生动物,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③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危险。所以,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
我赞成取缔。①追求野味往往会使人类失去对自身感官享受的合理控制蜕变为疯狂猎取野生动物的行为,演变为对野生动物生命的戕害,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作用,野味经营者敢于动用一切手段猎取野生动物,牟取暴利,吸引消费群体,使野生动物不断减少并濒临绝种,破坏生态平衡。②许多野生动物(如蝙蝠)是许多细菌、病毒的中间宿主,人类大量食用会感染病毒、细菌,生病甚至死亡。③国家制定并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可以合法饲养和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但仍存有隐患;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很难杜绝野味经营者铤而走险,为牟取暴利进行非法运营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品种的行为。今年武汉海鲜市场爆发的新冠肺炎病毒即是血淋淋的教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野味味道并不鲜美”原文“许多野味实际上的味觉虽然并非见得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并不能说明“野味味道并不鲜美”。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不合逻辑。“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与“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的结果”并不能形成相对的局面,谈不上“尴尬”。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人类免疫系统顽强抵抗”会使得“非典病人死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非“非典病毒消失”的原因。
B项,文中并未说明“非典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而且“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染”只是“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
C项,因果倒置,原文为“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便能感染人体,完成物种间的跨越。”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的力度”文中无据。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首先明确观点“赞成取缔”或“不赞成取缔”,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作为依据。“赞成取缔”关键句有:“人们对野味味觉上的肯定性评价在人云亦云的大众心理作用下会得到进一步放大,野味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人类原本出于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却演变成对生命的戕害”“野味经营者动用各种手段去收购那些国家明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各种宣传去吸引消费者,使人们把食用野味作为一种消费时尚,同时中国人爱面子的大众心理导致野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野生动物是某些病毒和细菌的宿主,大量的食用也就打开了向人类传染疾病的潘多拉魔盒”“2019年2月,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规定,强调推动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做了有益的补充”“可合法饲养并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共54种,既包括梅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内品种,也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鸵鸟、美洲鸵等6个品种,产业巨大”。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不赞成取缔”关键句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现象,并没有使消费者改变嗜好,特定社会氛围反而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的行列里来,最终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也就越多;社会限制越严格,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导致野味越来越少”“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人类和野生动物大部分直接的接触发生在野外”“更多情况是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从而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风险”“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用行为,所食用的往往是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允许繁育的野生动物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  【2】迁:司马迁。【3】缋:通“绘”。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叙其篇目                     叙:作序
B. 而为法戒                       戒:戒除
C. 周万事之理                     周:综括
D. 其言至约                       约:简略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此史之所以作也                           使由之者不能知
B. 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
C. 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故不得而与之也
D. 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然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 郁而不发
积结在一处而不能传扬
C. 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 以为治天下之具
觉得治理天下的条件都具备了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 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 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 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10.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 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答案】6. B    7. C    8. D    9. C    
10. ①为萧子显修撰的史书个人喜好突出,内容不合史实,语言过分雕饰而痛惜。②为萧子显个人见识、思想、才智、文采难以胜任史官之职却勉强为之而痛惜。③为三代之后的历史著作大多不能为后代执政者提供有效的借鉴措施而痛惜。④为三代之后的帝王选择的史官大多能力不济,不能胜任其职而为君王痛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B项,戒:鉴戒。句意:作为法式与鉴戒。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助词,可不译;代词,他(们)。句意:这是撰修史书的原因啊;使得跟随他的人不能觉察到。
B项,助词,无义;代词,……的人。句意:从前,唐尧、虞舜拥有如神之明的心性;研求它的意旨的人。
C项,语助词,加强肯定语气。用法相同。句意:细小和重大的、精微与梗概的,没有不穷尽的;所以,就不能进入到良史行列中。
D项,连词,表转折;代词,这样。句意:但是,只能认为他是识见尚未能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原理;好几朝的史书已经是这样。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翻译、理解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应理解为“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关键词:以为,把它作为;具,措施。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C项,“因而……”无因果关系,“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文中无据。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作者发出“可不惜哉” 感慨的原因,语境主要在4、5、6三段,关键信息有:根据“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概括出为三代之后的历史著作和史官而痛惜;根据“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为萧子显的个人见识、才能以及修撰的史书而痛惜。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南齐书目录序》
《南齐书》,南朝梁代萧子显编撰。臣下我等人因奉命校勘订正本书的错误,就为本书篇目作序文说:
要把前代的是非得失和兴亡治乱的原由作为法式与鉴戒,就一定要找到那种能够托付的执笔人,然后才能够传播久远。这是撰修史书的原因啊!然而那种所该托付的执笔人却没择取到合适的人选,就会有的失掉那原本的意图,有的窜乱那史实,有的剖析事理不通达,有的遣词不当。所以,即使有突出的功业、美好的德行、异乎寻常的治迹,也会幽暗而不显明,闭结而不扬布,可那些凶顽至极、狂险猥琐、奸邪凶恶的形迹,却能侥幸掩盖住啊!
古代所说的良史,他的识见一定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道理,他的记史思想一定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他的才智一定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他的文辞一定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达到这样的标准以后,他的能力就能够与“良史”相称了。
凭什么知道良史是这样呢?从前,唐尧、虞舜拥有如神之明的心性,具有深奥玄妙的德行,使得跟随的人不能觉察到,觉察到的人也不能称赞他,(可是人们)把这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所传布的号令,所设置的法规制度,那言辞极其简略,体式极其周备,(人们)把这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而撰著《尧典》与《舜典》的人,推布并宣明这些,所记述的,哪里仅仅是尧、舜的治迹啊?他们深切微妙的用意也一道传达出来。细小和重大的、精微与梗概的,没有不穷尽的;本源和末端、先行和后续,没有不明晰的。让诵读他们的言论的人,就像自己出现在当时一样;研求它的意旨的人,就像接触到所记述的本人一样。这难道还称不上是识见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道理,思想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才智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文辞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吗?正当尧、舜的时候,哪里只是分掌政务的人都是天下的英士呢?恐怕执持竹简、操握笔管而跟随左右的人,也都是圣人的门徒啊。
从夏、商、周三代以后撰写史书的人,像司马迁这样的文才,也不能不称得上是俊逸英伟、出类拔萃的奇才、非同寻常的杰士了。但是,只能认为他是识见尚未能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原理,思想尚未能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才智尚未能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文辞尚未能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为什么呢?因为圣贤的高妙思致,司马迁原本还不能够纯正地表达出他的情志并显现给后世啊,所以,就不能进入到良史行列中。司马迁的得失尚且是这样,何况其他人呢?
就萧子显于他的这部史书而言,喜好自己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更动窜改、截断拆开、斧凿雕琢、增饰文采的变动手法更多,因而他的文笔就越低下。难道那才质原本就不可以勉强而拥有吧?好几朝的史书已经是这样,所以那事迹模糊不清,尽管存在随顺时世去成就功业威名的君主、共同联合谋议的臣僚,却没有显赫地能耸动起天下的视听、在天下人口中传播的人物啊。而一时间偷安、争夺、倾轧、陷害、背弃礼法、违背道义的人,也侥幸没有明白地显露在世人面前,难道不是所托付的人没选择合适的缘故吗?能不痛惜嘛!
史书是用来宣明治理天下的原则与方法的。所以,修撰它的人,也一定是天下一流的才士,然后他的才能就可以与良史相称了。这哪能忽略呢!这哪能忽略呢!
(二)(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
②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下一个『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