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6月模拟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0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6月模拟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年6月份高考模拟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了传播宪法精神,构建宪法文化,《绿海副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家。《绿海副刊》:“宪法文化”这一概念我们应如何界定?王人博
试题预览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年6月份高考模拟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传播宪法精神,构建宪法文化,《绿海副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家。
《绿海副刊》:“ 宪法文化”这一概念我们应如何界定?
王人博: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状况,宪法文化可能包括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本文好理解,指的是宪法的文本,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非书面化的,如英国。所谓宪法文化也就是围绕它而形成的。宪法作为一种“最高法”,它有自己特定的仪式,包括制宪的仪式、运用中的仪式,如宪法宣誓制度、宪法日等。典仪化是宪法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宪法过程”包含的内容最为广泛,包括宪法的适用过程,国家(权力)对待宪法的态度,以及由此连带的公众宪法意识、期待等等。
侯欣一:文化的涵义很丰富,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所以广义上来讲,宪法文化也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精神层面比如尊重宪法的意识,以宪法为原则的精神;物质方面比如能体现宪法精神的文本等物质载体。
莫纪宏:宪法文化,是基于宪法价值和宪法制度而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善用宪法思维以及宪法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绿海副刊》:宪法文化会给民众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渗透?
王人博:一种健全的、发达的宪法文化的养成是整个中华民族艰巨而伟大的目标。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为“伟大而现代的文明共同体”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如果说,经济、科技、贸易、军事、教育是现代文明的“硬实力”,那么,“宪法教养”则是文明国家真正的“软实力”。宪法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学着运用宪法,尊重宪法,尊重民众,这是宪法文化影响、渗透整个社会的关键。
侯欣一:大家觉得宪法“不接地气”,但大家熟悉的刑法、民法等部门法,从立法上讲都源自宪法精神,以宪法为母体,法理基础也都是在宪法层面上。从部门法的实施上讲,司法机关如何设置,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也都是宪法作出明确规定的。
莫纪宏: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强调公平、公正,遇事要找法讨个说法。家庭中父母子女平等以待,政府机关给老百姓办事笑脸相迎,公民诚实地为国家献上自己劳动所得应纳的税款,公共汽车和地铁站乘客有序乘车等等,这些小事,做好了,就是宪法文化。
《绿海副刊》:如何培育属于我们自己的宪法文化?
王人博:宪法离国民自身的权益越近,其意识就会越强;反之则会淡漠。其次,国家权力对待宪法的态度。国家各级领导尊重宪法,国民不会视而不见,自然会上行下效。宪法能为民所用是关键,宪法能为官所尊是根本。
我们自己的“宪法”传统,是“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强调的是领导者的修养和德性以及“典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是这个伟大传统的一部分。我们这个国度不乏单个典范,缺的是一个典范群体以及能跟上来的整个社会。
侯欣一:要培育我们自己的宪法文化,从制度层面上,比如设立国家宪法日,人大任免官员要向宪法宣誓等制度设计,会逐渐吸引大家关注宪法。但我认为,除了这种“高大上”的手段,我们还需要一些接地气的方式,符合当下年轻人文化品位的宣传方式,如设计宪法T恤、宪法杯子甚至宪法蛋糕等等,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宣传宪法精神。
(选摘自《法学专家畅谈宪法文化培育:高大上与接地气结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人博认为,结合中国实际,所谓宪法文化就是围绕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而形成的。
B. 侯欣一认为,从广义讲,宪法文化应该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方面理解,才符合文化的丰富涵义。
C. 莫纪宏从民生小事入手谈论宪法文化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因为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 在培育宪法文化方面,法学专家们观点一致,认同“高大上”的手段,即国家领导要起到典范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界定概念到谈论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最后论及培育宪法文化的方法,此访谈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突出,层层深入。
B. 法学专家们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但又互相补充连为一体,多方位地普及了“宪法文化”的相关知识。
C. 王人博以现代文明的“硬实力”作对比,论证了“宪法教养”作为“软实力”,在一个文明国家中的重要意义。
D. 为证明究法不是“不接地气”,侯欣一从立法和施法两个角度入手,让人们明白熟悉的部门法背后都有宪法为母体这一事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众能用宪法思维和宪法方式来处理日常小事,对宪法有期待,这都属于“宪法过程”,都属于宪法文化的范畴。
B. 养成宪法文化是如此重要,它是衡量中华民族能否成为“伟大而现代的文明共同体”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C. 如果宪法能被国家各级领导尊重,能保护国民的权益,为民所用,那宪法文化就会越来越健全,国家会越来越文明。
D. 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宪法日,推广电影《秋菊打官司》,到大学去进行宪法日宣传,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宪法文化的培育。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就是围绕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而形成的”错误,原文“宪法文化可能包括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本文好理解,指的是宪法的文本,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非书面化的,如英国。所谓宪法文化也就是围绕它而形成的”,可见,所谓宪法文化是围绕“本文”这一个要素而形成的。
C项,“……因为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强加因果关系。
D项,“国家领导要起到典范作用”错误,候欣一的“高大上”手段,是从制度层而进行制度设计。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作对比”错误,以现代文明的“硬实力”作类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养成宪法文化是如此重要”错误,原文“一种健全的、发达的宪法文化的养成是整个中华民族艰巨而伟大的目标”,可见应该是养成健全发达的宪法文化是如此重要。
故选B。
【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综艺频道《一堂好课》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主讲人,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及观众带来一堂“美育课”。
“专门到理工科的学校讲一堂美育课, 这是不是有点给理工科的学生补课的意思?”面对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好课班主任”康辉引用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一段话来解释,“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同时,康辉也认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中蕴涵了一种对道与术高度结合的追求,“当道与术高度结合之后,就可以怀远博见有诸世人,从而达到一种人生之美的境界”。
范迪安认为,“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古已有之”。对于加强美的教育,他又说:“一方面,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对美的理解上有盲点和误区;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家对美的向往又是非常积极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美育的大课堂,或者说把美育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十分重要。”而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工作,就必须重视家庭美育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摘编自《<一堂好课>“美育课”开讲》,2019 年12月06日)
材料二:
学术与教育所面对的,首先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精神”不等于知识,教育也不等于智育。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三个领域:知识、意志与情感,即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或科学、伦理与审美。康德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教育和学科体系划分的基础。例如,正是由于受到康德的启发,蔡元培曾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并力图将美育纳入现代教育学科体制之中。
随着现代学科体制藩篱的形成,在“审美无功利”和“艺术主体性”教条、“规范”的支配下,艺术和审美日益沦为一个追求个人感受和形式技巧的领域。作为严谨深厚的学者,鲁迅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而这就是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上,倡导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强调“文艺要为人生”,就是主张在审美领域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艺术和思想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肤浅、庸俗论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我们看到: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思想的偏差。他们往往以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甚至以为经济是“实的”,精神文明是“虚的”,要出政绩,就要抓“实的”,甚至还有人主张精神文明建设要为经济发展“让路”,从而放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泛滥,对社会风气的庸俗化不闻不问,乃至以为,精神文明建设,只要给钱、撒钱,就一定能上得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述,切实找到了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在教书育人中,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做斗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的教育。
(摘编自韩毓海《美育的力量》,《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9日)
材料三:
 
材料四:
12月4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抖音联合举办的DOU艺计划短视频美术美育专场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结合美术传播与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他对短视频激发青少年创造力,开启全民美育时代的期许。
张子康指出,随着信息网络科技和大数据的发展运用,许多传统模式正在被打破,创造力不断进化,美术馆需要面向公众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从曾经板着严肃面孔呈现研究观点或学术理论的教谕式、单向传输式转变成为互动、浸淫和探索式的教育方式,成为建构式、体验型的各种新的文化价值的栖息地和建造场。
在这个“视觉先行”的时代,短视频似乎是“讲故事”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张子康认为,“DOU艺计划”以短视频的形式为美术馆公共教育提供新平台和动能,在输出内容的同时,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创造力,并帮助培养审美能力,可谓是“全民美育”时代的新思路。中央美术馆愿意与抖音继续合作,积极探索如何以短视频打破艺术传播时空限制,助力大众亲近艺术,服务大众审美培育。
(摘编自《短视频为美育教育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光明网2019年12月1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辉也认为,科学和艺术不可分割,对道与术的追求,其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境界是人生之美。
B. 只有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做斗争,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C. 十年之间,在我国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美育师资队伍,还是艺术器材达标率,均得到了极大的壮大和提升。
D. 艺术和审美在现代教育学科体制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但目前它们并没有在相关领域得到充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基于生活中存在对美的理解有盲点和误区以及人们对美的热切向往,范迪安正面肯定了利用好“美育课”去传播美的意义。
B. 美育的力量发挥得当,将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抑制社会风气的庸俗化,构建正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
C. 材料二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既指出了当前教育工作中的短板,也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D. 传统美术馆模式正在重新建构,短视频与美术馆的牵手,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开启了全民美育新时代。
6. 蔡元培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也指出要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D    
6. ①从社会来说,利用多种传播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创造力,进行各种艺术熏陶,帮助青少年培养审美能力;②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⑧从家庭说,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道德修养的建立,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的形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只有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做斗争,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构成条件关系,原文中“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做斗争”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条件。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项,“开启了全民美育新时代”原文是“表达了他对短视频激发青少年创造力,开启全民美育时代的期许”,把将要发生的说成是已然发生的。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推进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相关内容,关键句主要有:“以短视频的形式为美术馆公共教育提供新平台和动能,在输出内容的同时,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创造力,并帮助培养审美能力,可谓是“全民美育”时代的新思路”“央视综艺频道《一堂好课》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主讲人,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及观众带来一堂‘美育课’”“我们美育的大课堂,或者说把美育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十分重要”“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工作,就必须重视家庭美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据此,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阿巴看了一眼老柏树。老柏树在地震来之前,在云中村被毁灭之前就已经死去了。
手表咔嚓一声,似乎就再没有了响动。那个写在书上的时间,那个在广播里电视上被重复了很多次的时间,下午2时28分04秒,潜伏的巨兽咬断了岩层的牙齿,剧痛产生力量,闪电一般蹿过层层叠叠的岩层,在云中村东边几十公里,蹿出了地表。一股洪流把破碎的岩石、入睡时间各不相同的岩石喷出了地表。那一刻,地震发生!大地因为自身的黑暗力量而感到恐惧的快意,浑身颤抖,隆隆咆哮。应该就是此时,云中村人听到了大地轰轰作响。世界停顿了一下。鸟没有惊叫,渠水没有翻腾,风停在麦田和果园中间,人仿佛陷入了梦魇。世界,和推动世界的时间都在那一瞬间停了下来。
地震到来时,人们感受到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幸存者总要频繁地回忆起那个瞬间。聚在一起时,他们当笑话一样说。独自回味时,心中却充满恐惧与哀伤。
共同的回忆中,有一刻,那越来越大的,像是有无数辆拖拉机齐齐开进的轰隆声突然静止了。世界静止。接着,大地猛然下沉,一下,又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地球上最深的沉渊。而另一些人感到的不是下沉,而是上升。大地上蹿一下,又猛地上蹿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比阿吾塔毗还高的雪山。
大地失控了!上下跳动,左右摇摆,轰隆作响,尘土弥漫!
大地在哭泣,为自己造成的一切破坏和毁灭。
大地控制不住自己,它在喊,逃呀!逃呀!可是,大地早就同意人就住在大地上,而不是天空中,所以人们无处可逃。
大地喊:让开!让开!可是人哪里让得开。让到路边,路基塌陷!让到山前,所有坚硬的东西都像水向下流淌,把一切淹没!
大地喊:躲起来!躲起来!人无处躲藏!躲在房子里,房子倾倒。躲在大树下,大树倾倒。躲进岩洞里,岩洞崩塌!
那天,那一刻,阿巴正带着两匹马,走在山道上。
此时,阿巴却产生了一个幻觉,地震发生时,他不是在山道上,而是坐在自己家院子里,正在研磨祭神的香料。大地开始抖动。他捧着香料的手变成了一个沙漏。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一个沙漏,一瞬间,他的手掌里就空空如也。这样快的流逝,使得时间也失去了意义。只剩下空间本身猛烈地颠簸摇晃。他看见那些香料的粉末变成了一股烟尘。院子里的石板地裂开,合拢,裂开,合拢,喷吐出来的也是大股的烟尘。院墙像是变软了,像一匹帆布一样晃荡。背后的整座房子抽风一样扭曲了身子, 挣扎几下之后,像用光了力气一样,瘫坐下来。先是屋顶塌向中央。然后,四周的墙壁也向塌陷下去的屋顶扑了过去。阿巴想站起身来,但他站不起来。房子倒塌了,把他淹没在呛人的尘土里。这些尘土,把一座老房子所有的气味都释放出来。燃烧了上百年的火塘的烟火,年年归来的雨燕的泥巢,停歇在房梁上猫头鹰的梦境,存粮的香气,盐和茶,肉和菜,病人的痛苦,新婚的欢愉,怀念,梦想,石头,粘连石头的泥巴,木头,连接木头的木头,原来都深藏在一座老房子的某个地方,现在都变成了尘土,混合在一起,把坐在那里的阿巴淹没了。
当阿巴终于站起身来时,他浑身上下都是尘土。
四周平静下来,他摇摇晃晃地走出了只剩一个豁口的院门。村子正渐渐从浓重的尘土中显现出来,几个人鬼影一般,无声地站在尘土中,或者像他一样失了魂魄般在尘土中行走。每一个人身上,脸上都扑满了尘土。
寂静无声。
突然,尘烟中传来一声惊悸的尖叫。
然后,声音就起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叫声响成了一片。当尘土散开,哭叫声笼罩了整个村庄。
真实的情形是,地震过去,大地停止摇晃,他从灌木丛中爬起身来,一身尘土,一身忍冬花瓣。跌跌撞撞,哭喊着向着蒙难的村子奔跑。阿巴往村后山上望了一眼。现在,阿巴仿佛看见自己惊惶的身影,连滚带爬,从山上下来。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尘土扬起,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的石头砸下。
大地没有嘴,用众生的嘴巴哭喊,
大地没有眼睛,不想看见,不想看见!”
阿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脑子里轰响着云中村古老史诗中的唱段。
他睁开眼,云中村就是五年前地震刚过,人们刚刚清醒过来时看到的样子,房倒屋塌。只不过,地没有摇晃,尘土没有弥漫,没有惊惧而绝望的哭喊。两匹那时不在这里的马正在荒芜了的云中村田野里啃食青草。
注:《云中记》。是阿来于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动笔,献给“5.12”地震中的死难者、消失的城镇与村庄的著作。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现状与回忆相交织,既能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惨烈情状,又能利用时间沉淀记忆,拉开距离平视那段记忆,使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浓烈外放。
B. 小说结尾,阿巴从回忆中睁开眼,地震五年后,云中村塌房依旧,尘埃落定,马匹在荒野里啃食青草,平静克制的笔调里有刻骨的悲凉。
C. 地震发生时,作者写大地的恐惧快意,失控哭泣,写老房子里的泥巴石头、猫头鹰的梦境,让大自然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使小说独特脱俗。
D. 文章既有描写生动细致的长段,又有感情充沛的排比段,还有深具“留白”技巧的四字短段,笔法灵活,使小说有摇曳多姿之美。
8.所谓叙述视角,是指小说创作者在创作中所选取的叙述角度和观察点。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请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欣赏作者描写地震的高超技巧。
9.作者阿来说:“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响着莫扎特《安魂曲》的吟唱。”故而《云中记》也深沉空灵,包含悲情的抒情。请结合选文内容,对此特色进行印证分析。
【答案】7. A    8. ①通过上帝视角,描绘了岩层断裂,岩石喷发,万物崩塌的场景。
②通过幸存者们的共同回忆,描绘了地震时大地突然下沉或上窜的情景。
③通过阿巴的幻觉,描绘了地震时房屋坍塌、村庄毁灭的情景。
④)作者利用叙述视角的不同转换,既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描绘了地震时的状态,又使小说丰富多姿,富于变化。    
9. ①作者在描述大地震动失控时,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比喻等多种手法,使语言空灵有表现力,同时,对大地,以及大地上的无处可逃的人们充满深沉的悲悯。
②写老房了里蕴藏的动物的梦境,人的悲欢梦想等等,都使小说空灵有诗意,但一切都变成尘土,又充满了灾难的沉痛。
③阿巴脑子里轰响的古老史诗的唱段,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同时又对地震中的大地众生展现了深重的悲悯情怀。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A项,“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浓烈外放”错误,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深沉而又克制。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怎样叙述故事,一般要求回答叙事的角度、叙事的线索、故事的展开形式等。本题要求“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欣赏作者描写地震的高超技巧”,解答时,首先找到描写地震的相关文字,再分析其叙述的角度,抓住角度的变换赏析其表达效果。
“潜伏 巨兽咬断了岩层的牙齿,剧痛产生力量,闪电一般蹿过层层叠叠的岩层,在云中村东边几十公里,蹿出了地表。一股洪流把破碎的岩石,入睡时间各不相同的岩石喷出了地表。那一刻,地震发生!大地因为自身的黑暗力量而感到恐惧的快意,浑身颤抖,隆隆咆哮”是从上帝的视角描绘;“共同的回忆中,有一刻,那越来越大的,像是有无数辆拖拉机齐齐开进的轰隆声突然静止了。世界静止。接着,大地猛然下沉,一下,又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地球上最深的沉渊。而另一些人感到的不是下沉,而是上升。大地上蹿一下,又猛地上蹿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比阿吾塔毗还高的雪山”“大地失控了!上下跳动,左右摇摆。轰隆作响,尘土弥漫”是从幸存者的回忆角度叙述;“阿巴却产生了一个幻觉,地震发生时,他不是在山道上,而是坐在自己家院子里,正在研磨祭神的香料。大地开始抖动……原来都深藏在一座老房子的某个地方,现在都变成了尘土,混合在一起,把坐在那里的阿巴淹没了”通过写阿巴的幻觉的角度描绘。这些叙述视角的转换,使人们对地震的了解与感受更加真实、具象,呈现震撼的力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小说艺术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结构安排。解答时首先指出艺术特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从表现手法上,小说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地震时的状态:“潜伏的巨兽咬断了岩层的牙齿”“像是有无数辆拖拉机齐齐开进的轰隆声突然静止了”运用了比喻手法;“入睡时间各不相同的岩石”“大地因为自身的黑暗力量而感到恐惧的快意,浑身颤抖”“大地在哭泣”运用了拟人手法;“逃呀!逃呀”“让开!让开”运用了反复手法;“躲在房子里,房子倾倒。躲在大树下,大树倾倒。躲进岩洞里,岩洞崩塌”运用了排比手法。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惨烈情状,悲悯情感浓烈外放。
从艺术风格看,小说既描写的地震到来时,既写实,又穿插了一些虚写,如“燃烧了上百年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0届江苏省高三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0届江苏省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语文试题六(学科基地密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