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三)(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0届(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三)(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年(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三)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
试题预览
2020年(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二字,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宏旨,皆可略之耳。”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才能有所创新。
据日本人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德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我对“真、善、美”的看法,我就给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新解,认为这几句话是孔子说他自己追求“真”“美”“善”的过程。我真的“甚解”了孔夫子的话吗?没有,但我从孔子的话中“会意”出一种新意来,于是我便“欣然忘食”了。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是不能要求都“甚解”的,知道一点儿就行了。它们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求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也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你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摘编自汤一介《读书本该会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书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而读书时句句都求甚解便是不大可能的。
B. “章句之学”其实就是在追求“甚解”,作者不赞同并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
C. “会意”就是抓住古人语言的主要意义,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这样理解古文才合理。
D. 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甚解”,而是否定“句句求甚解”,突出了“会意”的重要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引用陶渊明的话,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要“会意”。
B. 文章提出“甚解”“会意”两个概念,论证了“甚解”的不足取和“会意”的正确性。
C. 文章以中国书多、《论语》等注释多为论据,论证了读书要“会意”的必要性。
D.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增强了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甚解”容易走向“生说”,导致泥古不化;“会意”强调领会精神实质,这是读书真谛。
B. 只要采用“会意”的读书方法,我们就能从古代经典和当代书籍中读出新的意义来。
C. “甚解”讲究字字句句都有解释,所以“甚解”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经典。
D. 如果对每句话都“甚解”了,就不能做到对文章整体“会意”了,二者是对立的。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根据选项的表述,回归文本并仔细阅读,接着对选项进行深度比对。
B项,“作者不赞同并批评这种章句之学……”错误。原文信息为“例郭象注……,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他说”,可见“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的是郭象,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错误。梳理全文,可以发现文章在论证时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C项,不符合文意。从文章内容来看,“甚解”不利于新思想的生成,“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经典”就无从谈起。
D项,不符合文意。从客观条件来看,书太多,不可能做到“甚解”,只能“会意”;而“甚解”有一定弊端,但不能说“甚解”了就不能“会意”,二者并非对立。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业内人士称,5G与以往无线通信技术最大的区别是服务的对象。以前服务的主要是人,而5G将真正实现万物互联。可以说,5G所要承担的是改变整个行业、社会的使命。
国内三大运营商在4G领域投资已超3 000亿元,目前仍处于成本回收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酝酿建设5G的原因何在?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我国正在迅速进入智能社会,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应用在迅速普及,它们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新一代网络来承载。比如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就需要依托5G网络实现车辆、信号灯、道路感应线圈、智能总控平台间的无缝连接和互动,且时延需要在毫秒级别。
“物联网时代,一个家庭往往会有超过100样东西需要连接网络,所以需要新一代网络——它对整体网络频谱利用率更高,能够连接更多终端的新系统。不过,我预计未来4G和5G会并存,并不是5G来了4G就会全部被淘汰掉。”某业内人士说。
(摘编自《5G将至,中国领跑:明年至少有5个城市规模组网,实现万物互联》,《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
材料二:5G或许将成为我们可能见到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变革之一,因为它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
目前中国在国际通信标准的参与度上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标准制定的主导者之一,特别在5G标准上中国的提案数量比4G时代有了很大的提升,提案的采纳度也在逐渐提高。尽管如此,我国的标准的必要核心专利还不是很多,与提案的数量不成比例。
谈及影响5G发展的致命性软肋,专家认为相对于技术标准而言,我国在高端芯片制造上差距还较大,特别是在射频芯片上差距更大。这方面不仅需要有相当强度的投入,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才行,必须早下决心,下大决心。
在技术层面上,5G首先要面对覆盖难的挑战。由于频段高、覆盖差,必然需要有大量小基站,依托多天线技术的波束赋形和快速扫描追踪有望明显改善;但能否根除覆盖盲点,仍是不确定事件。从市场层面看,究竟什么应用必须用5G,现在并不确定。业界所期待的物联网应用能否在近期担当业务收入的大任,也不乐观。
另外,我国几年前开建4G,现在网络负荷还很轻,2020年就开建5G,仅仅几年时间不太可能收回4G的投资。究竟运营商能承担多高的投资增加,什么业务能补偿投资的增加,专家认为,这些目前还不清楚。
(摘编自《5G标准已出 软肋犹存》,《中国科学报》2018年6月28日)
材料三: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位于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而7 600千米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
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奥卢被认为是欧洲的“生活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围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支持,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新一代网络来承载,这是国内三大运营商计划建设5G的重要背景,虽然它们仍处于4G领域投资的成本回收周期。
B. 5G网络对整体网络频谱利用率更高,能够连接更多终端的新系统,物联网时代家庭智能化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始终要依托5G网络。
C. 大量建设小基站有其必要性,只有这样才有望解决5G频段高、覆盖差的问题,使依托多天线技术的波束赋形和快速扫描追踪得到明显改善。
D. 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本国学生的欢迎,他们可以在这座被誉为欧洲“生活实验室”的城市里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而且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它甚至承担着改变整个社会的使命。
B. 相较于4G时代,我国在5G国际通信标准的参与度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可从提案数量的提升和提案采纳度的提高中体现出来。
C. 深圳研发无线通信的历史并不悠久,它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方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成长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D. 材料一侧重介绍我国5G技术的国际领先位置和当前应用情况,与之不同,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强调我国在发展5G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6. 促进我国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哪些非技术因素的支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D    
6. ①行业合作上,倡导政府部门与企业、学校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文化,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②资金投入上,消除运营商的投资顾虑,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③人才培养上,创新教学理念,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④政策支持上,实施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更多专业人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物联网时代家庭智能化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始终要依托5G网络”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比如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就需要依托5G网络……”及第三段可知,“物联网时代家庭智能化技术”“始终要依托5G网络”无中生有。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本题考查的就是对相关文段大意的概括理解能力。
D项,“材料一侧重介绍我国5G技术的国际领先位置和当前应用情况”错误。材料一主要介绍的是国内三大运营商计划建设5G的原因。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应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筛选整合信息,这是实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促进我国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哪些非技术因素的支持?然后确定关键词“促进”“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非技术因素”“支持”,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分点作答。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材料,提取相关信息,从行业、资金、人才、国家政策等非技术因素入手分析。分析可知,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和材料三。
从行业角度看,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知,应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文化,强化技术研发。
从资金投入方面看,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另外……究竟运营商能承担多高的投资增加,什么业务能补偿投资的增加”可知,要加大投资力度,消除运营商的投资顾虑。
从人才培养方面看,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芬兰奥卢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被认为是欧洲的“生活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可知,要创新教学理念,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从国家政策方面看,根据材料三第三段“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可知,要实施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更多专业人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石魂
杨建
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砣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六爷从此就再没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稳的岁数,也没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刻的造型!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 小说中写别的工匠与六爷同样被人雇用,前者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后者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
C. 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十分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D. 小说中多次对六爷看到他所打的石具因为没用场而被丢弃时的神态进行了刻画,从而突出了六爷对其石刻品被践踏的痛苦心理。
8.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7. C    8.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将六爷给人凿石、痛心石器被弃被卖、为自己凿石像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情节集中紧凑。②“我”是六爷人生际遇的的见证者,“我”的叙述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③“我”的见闻、感受,烘托六爷精湛的技艺和淳朴高尚的品质,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    
9. ①小说结尾通过写“我”看到六爷雕刻的自我形象时的震撼,来表现对六爷毕生追求石刻艺术的敬佩之情。②小说结尾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凸显六爷对石刻艺术的执著。③结尾未完成的石雕体现作者对传承传统工艺的呼唤,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小说的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十分偏执,令人难以亲近”是错误的。六爷不理会,是因为他对我所说的话不赞同,表现了六爷高贵的品质和精湛的技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小说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来分析,常见的思考角度有: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结合我和六爷的对话,以及文末我见证的六爷的石雕等分析,“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串联文本的故事情节,使行文更紧凑。结合“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等分析,以我和六爷的对话,表现六爷的淳朴和对石头雕刻的痴迷,精益求精等。结合“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外,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我看了这架式,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我上山看到那凸凹不平的石场里,六爷正在夕阳的余辉下,神情肃穆地在挥锤凿石。六爷赤着上身,那古铜色的皮肤在夕阳下油亮油亮的,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辉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刻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等分析,“我”见证石刻手艺的衰落,见证了六爷的失落,“我”看见那尊“六爷”石雕,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联系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映美好愿望。结合“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分析,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是六爷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结合开头“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及标题“石魂”分析,照应开头及标题,使文章结构紧凑。结合文本后半部分内容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石雕技艺一步步在消退,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六爷以这样的形式走完自己的人生,引发人们的思考,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如传承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手艺人等。“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作者呼吁传承保护传统工艺的心声。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疆、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入,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 ,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十三年,增邑,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 梁功∕
B. 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0届(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一)(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