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练:分析表现手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0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练:分析表现手法(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32分析表现手法一、【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
试题预览
专题32   分析表现手法
 
一、【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答案】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二、【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三、【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目。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符合题干要求。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1.虚实
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虚实结合,诗人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对比
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两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6.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7.渲染烘托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杜诗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
8.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委婉含蓄,饶有韵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词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9.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喧”“归”“动”“下”写尽了动态之美,而动中仍有静意。浣女未归时或浣女归后,竹林是一片宁静;渔舟未下或渔舟下后,莲叶也依然是宁静的。动态与静态在变化中得到统一。
10.抑扬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白诗这两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从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壮士们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12.白描
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敕勒歌》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简洁而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白描手法,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地描绘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13.直抒胸臆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直截了当,酣畅淋漓。“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温庭筠《梦江南》)这一句词直抒胸臆,一开口便作恨极之语,夫“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感慨。
 
解答表现手法类试题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犹言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有“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2.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剑门关①
陆  游
剑门天设险,北向控函秦②。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
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
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
【注】①这首诗是乾道八年十一月诗人赴任成都途经剑门关时写的。②函秦:泛指长安一带。当时已经被金人占领。
1.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明】徐子熙
瀚海潮声万泒①浑,鱼虾随势尽惊奔。
雄戈老甲瞠双眼,独立寒秋捍禹门②。
螃蟹咏(其三)
【清】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③,皮里春秋空黑黄④。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①泒(gū):水。②禹门:龙门。③经纬:纵横交错的道路;纲纪、法度。④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2.徐子熙的《蟹》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青草瘴气过夏口”是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经过夏口时的凄清、险恶景象。
2.①尾联用典。②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③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提到了“长沙”“贾谊”“屈原”,相关的故事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凭吊屈原,自伤遭遇。贾谊与诗中杨少府的遭遇是一致的。从手法上看,是典型的用典;从情感内容上看,是反用典故:“何须”二字是说杨少府不必像贾谊当年凭吊屈原那样伤感,这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与安慰。

1.借景抒情和比喻。颔联描写了具有凄凉色彩的“栈云”和“知春”的“关柳”等眼前景物,借“栈云寒欲雨”,暗喻国家所处的险恶形势,以“关柳暗知春”暗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或“道路曲折、前景光明”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局势好转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要熟悉诗歌常见的艺术技巧有哪些类型,再结合诗句分析。颈联描写了眼前景物,而景中含情,是常见的借景抒情;联系上下联和写作背景,不难发现“寒欲雨”“暗知春”又有一定的暗示意味,是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2.①对国土沦陷的悲愤。虽然剑门关有北控函秦的天险形势,但函秦已经失守,诗人的悲愤不平流露在字里行间。②对朝廷有所作为的期盼。在强敌面前,诗人强调“存亡终在人”,期盼朝廷振作有为,扭转局势。③报国无门的悲怆。尾联写自己“垂老”“怆神”,抒发了诗人年近半百而报国无门的悲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因此可以逐句理解诗歌的大意,进而明确诗人的情感。如颔联“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诗人承认敌我力量上的悬殊,但他认为决定战争的胜负、宋朝的存亡的因素是人。可见,在陆游看来,只要宋朝统治集团决心抗战,全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是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故颔联的思想感情可以概括为“对朝廷有所作为(积极抗战)的期盼”。

1.徐诗中的螃蟹是不随波逐流、镇定自若、坚毅雄壮的老英雄形象。“他”身披铁甲,圆睁双目,在寒秋的惊涛骇浪之中屹立不倒,独自捍卫龙门。曹诗中的螃蟹是个反面形象,“他”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徐诗写大海潮涌,小鱼小虾都惊慌奔逃。而螃蟹却瞪大双眼,身披老甲,手持雄戈,在寒秋捍卫龙门,象征的是老英雄的形象。曹诗写螃蟹心无法度,心机诡深,花样再多也徒劳。“于今落釜成何益”写最终还是要被吃掉,象征的是小人形象。
2.①托物言志(象征),借吟咏螃蟹来表达对老当益壮、正气凛然的“中流砥柱”们的赞美。②反衬(对比),用随波逐流、惊慌奔逃的鱼虾与老蟹做对比,反衬出老蟹的镇定自若,凛然无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徐诗塑造螃蟹的形象,使用的首先是对比,通过面对汹涌的海水,小鱼小虾的惊慌和螃蟹镇定自若的对比,突出螃蟹的无所畏惧。其次是象征,用螃蟹的坚守龙门象征老当益壮的英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0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练:景物形象』  下一个『2020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练:分析修辞手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