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练:杜甫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0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练:杜甫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2诗圣杜甫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唐)杜甫力疾①坐清晓,来诗②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㿿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1.
试题预览
专题2诗圣杜甫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①坐清晓,来诗②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㿿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1.“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2.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
二、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江汉:地名。②杜甫:此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③老马:源自《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1.这首诗反映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2.请赏析颔联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2.有人说 “忆”字是全诗关键,请简要分析。(3分)
3.清人黄生评此诗称“直而实曲,朴而实秀”,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严公①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杜甫
竹里行厨②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③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④何有罄交欢。
注:①指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老友。②传送酒食。③征召访求,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④杜甫自称。
1.全诗围绕“枉驾”(即“屈尊拜访”)之意展开,试作简析。
2.简要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究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即后文的“远客”。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批评劝阻吴郎的?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2.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放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精神情怀与本诗异曲同工,请结合本诗就此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①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②,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诗的前四句作者使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3分)
2.杜甫的诗在思想情感上有“沉郁”的风格,结合本诗进行简要的分析。(5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一年后杜甫逝。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晚行口号
杜甫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江总①,还家尚黑头。
注释:①江总:南朝梁人。《江总传》记载,梁太清三年,台城陷,总年三十一。自此流离于外十四五年,至陈天嘉四年还朝,总年四十五。
1.根据整首诗的内容判断,本诗的创作时间最有可能是
A.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意气风发游历齐赵时
B.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在长安穷困潦倒时
C.唐肃宗至德年间,杜甫赴鄜州探望妻小的途中
D.唐代宗永泰年间,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南下途中
2.清代杨伦评价颔联说:“写荒土晚景,却又双关”,请结合全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1.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2.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B.“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C.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D.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2.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宴左氏庄①
杜甫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②不忘。
【注】①此诗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后。②扁舟意:作者曾在二十到二十四岁时游吴越。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既点明夜景,又紧承宴事,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悠扬的琴声油然升起,意境超然。
B.颔联描绘奇幻夜景:暗水沿着花径流转,春星映带茅椽草堂。不仅雅致非常,而且富有野趣。
C.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紧扣诗题,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字间。
D.尾联写席上杜甫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顿时勾念起自己曾经泛舟游览吴越的美好记忆。
E. 全诗取象自然脱俗,叙事极切于情景,工于炼字,语句沉郁顿挫,堪称杜甫早期诗作典范。
2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后游①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天边行①
杜甫
天边老人②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注】
①此诗当作于764年,当时杜甫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峡。此诗为杜甫重到阆州时作。当时吐蕃犯境,陇右失守,被战争波及的民众背井离乡,骨肉分离。
②天边老人:杜甫自谓。
1.首联“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临江“哭”的原因有哪些?
十六、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杜甫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②鄜州:今陕西富县。③虚幌:洁白透明的帐子。
1.“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
2.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后,时杜甫寓居成都草堂。
1.第一、二句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2.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蕴含的情绪复杂,请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加以分析。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D.作者之所以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主要是因为春色将尽,可惜至极。
2.诗歌一、二联的大意是什么?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①。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1.这首诗的体裁是()
A.古风 B.律诗 C.绝句 D.乐府
2.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什么特点?(2分)
2.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十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君不见简苏徯①
杜甫
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
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
【注】①苏徯:大历元年,杜甫在夔州遇见苏徯。苏溪此时正隐居深山穷谷之中。杜甫劝其下山,便写下此作。
1. 试分析诗歌前四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2. “丈夫盖棺事始……霹雳魍魉兼狂风”这五句是怎样劝说苏徯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观?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时令都是_______。
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与解析
一、
1.C
2.①“愁伴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悲;②“老随人”写出诗人年老多病的感伤;③“四海尚风尘”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写出诗人心忧天下,悲情愈盛之情。④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尽哀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本题题干问的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考生从原诗歌中的用词“红”“青”来看是色彩描写,使得景物的画面具有可触可感的生机和活力,红色的桃花、青色的柳叶,使得景物有了生机和活力。根据理解选项中具备这一特点的只有选项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本句通过“碧”和“青”写出了江水的碧绿和青山的活力。故答案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赏析的能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本题从题干来看,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去分析“悲”的原因,从“转添愁伴客”可以看出诗人是悲痛客居他乡。从“望乡应未已”可以看出诗人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悲痛,从“四海尚风尘”注释: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是对天下苍生社稷的悲痛。
二、
1.(1)思乡:“思归客” 三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2)孤独:颔联——远在天外的云,孤月;(3)忠心可表:颔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4)积极用世、老当益壮:“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年老的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遗;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5)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2.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此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表达了自己与云、月共远同孤的情感。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分析,立足颔联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三、
1.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2.前两联“忆”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故人送客见雪见梅情不自禁“忆”起我,表达了对故人思念自己的深深谢意和心心相印的情谊。(2分)后两联围绕裴迪“忆”诗中所叙写的事抒写自己的种种愁情。(1分)
3.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语言浅白质朴,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1分)后两联围绕 “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感情深挚而婉曲,推心置腹,荡气回肠。所以说“直而实曲,朴而实秀”。(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词语,注意注释中的“大唐帝国万方多难”和诗中的“岁暮”“相忆”“白头”“乡愁”。联系这些可以达到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从炼意、炼境、炼结构、炼手法四个方面着眼,一般都要涉及到炼意,此题主要是炼意和炼结构,答题时答出“忆”字表达的情感和在结构上起的作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风格的考核的题目,风格有诗风和语言的风格,此题给出了特点“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即“朴实之中带有委婉”,用诗中的语句进行解释说明这个特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
1.首联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写作者因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款待严公内疚。
2.①对严公屈尊来访的感激。②对严公征召自己出仕的婉言谢绝。③因自己住处偏远,家贫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④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
【解析】
1.该题考查学把握诗歌语言,理清诗歌思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情感。然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本题要求考生简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枉驾”来展开的。考生要结合每一联的内容理解,看看该联是从如何写““枉驾”的。首联“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写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写作者为自己没有什么好招待严公而愧疚。
2.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诗中,诗人杜甫贫寒,又地处偏远,友人严公“枉驾”,这令诗人格外感激。“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意思是严公携酒馔来访,足见严公礼数很周到,考虑很到位。结合注释③中,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表明杜甫已多次拒绝,而“非关使者征求急”,意思是你此次前来应与使者征召之事无关,也就婉言谢绝了严公征召自己出仕。“地辟柴门迥”表明自己地处偏远,家境贫寒,表达为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之情。“看弄渔舟移白日”表达诗人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
五、
1.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表面上看似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将对穷人悲苦命运的怜悯同情深植其间。
2.都表现了诗人心系黎民、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1)亲善显情怀。一个“任”字开门见山地说明昔日诗人对西邻打枣的态度,“无食无儿”“困穷”分析了西邻“扑”别家枣的原因,借此表达了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之意。(2)劝诫显情怀。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恐惧”。(3)揭露显情怀。七八句用“征求”意指官吏们的盘剥、用“戎马”代指战乱,进一步揭露了西邻扑枣的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上的战乱。寥寥数语,塑造了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悲天悯人的诗人形象。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杜甫的亲戚“远客”住下草堂后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写诗是为了劝阻远客亲戚的行为。由关键词“虽多事”“却甚真”可体会出诗人表面是批评寡妇“多事”,而实际上,“却甚真”却委婉的批评了远客的小气,劝远客要对怜悯穷人,综合起来看,诗人用辞含蓄委婉,具有艺术性。
2.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放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精神情怀与本诗异曲同工,也就是说,这两首诗歌都体现出了杜甫关心民间疾苦、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答题时,先从整体上对杜甫进行评价,然后再结合着这首诗歌关键词及具体诗句来分析杜甫的这种人道主义情怀。例如,一个“任”字开门见山地说明昔日诗人对西邻打枣的态度,“无食无儿”“困穷”分析了西邻“扑”别家枣的原因,借此表达了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之意。以此类推即可。
六、
1.井梧,蜡炬,角声,月色。(1分)用所观之景、所听之声,来表现环境的寒凉,
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2分)
2.本诗抒发的是伤时感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
闷。(2分)前四句写诗人独宿幕府,夜不能眠,看烛影跳动,其形渐残,角声彻夜,曲调
悲凉,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以景寓情,衬托心中的孤凄。后四句写诗人在
战乱之中,音书断绝,飘零辗转,苦捱十年,暂寻“一枝之安”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字
字透着哀怨,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下一个『
2020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练:白居易、元稹、贾岛、孟郊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