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福建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古诗词鉴赏专题宁德市5月毕业班质量检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题玉山村叟壁钱起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①。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涉趣管流目,将归美在林。却思黄绶②事,辛负紫芝心③。[注]①陆沉: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
试题预览
古诗词鉴赏专题
宁德市5月毕业班质量检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玉山村叟壁
钱起
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①。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
一径入溪色, 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
涉趣管流目,将归美在林。却思黄绶②事,辛负紫芝心③。
[注]①陆沉: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居。②黄绶:黄色印缓,此指佐贰之官,时钱起任蓝
田县尉。③紫芝心:归隐之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扣题,“好泉石”赞美居人所处之地,“ 能陆沉”点明居人身份,突出玉山村是隐居的好去处。
B.第三句以“牛羊”之“小”衬托山高野旷,第四句写烟火被云隔断,突出此地山遥路僻,环境幽深。
C. “入溪色”写小径直通溪畔,水色清爽,令人喜爱:“连竹阴” 写竹林将数家连成一片,清幽怡人。
D.第七句写彩虹散去, 暮雨又至; 第八句写鹰隼展翅疾飞。在空中法落凡禽的景象。呈现自然的生机。
15.本诗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14.D.“第七句写彩虹散去,暮雨又至”有误,“藏虹辞晚雨”意为晚雨刚过,天空隐现出一道彩虹。
15 “涉趣皆流目,将归羡在林”,诗人说那些跋涉的趣味在于可以让双眼欣赏到美景,将要回去了,对山林中的美景依然恋恋不舍。表现了诗人对玉山村宁静清幽之景的喜爱之情,也传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心”,结合后面两个注解可知,诗人说自己入朝为官,辜负了自己的归隐之心,流露出一种后悔之情。

答案:
14.D
15.①“涉趣皆流目,将归羡在林”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喜爱玉山村静美清幽、生机勃勃的山林风景,向往林泉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②“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因为自己顾虑着为官之事而辜负了归隐之心的后悔(或患得患失)之情。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5.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最后四句诗详细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明市5月毕业班质量检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所处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描写了梅花生长的环境——竹林深处,“一径苔”写出人迹罕至之感。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耻于向东风自荐,表现其孤高傲岸的品格。
C.颈联写梅花不管生长在何处都自在道遥,写出了它的疏野不羁,表现了梅花旺盛的生命力。
D首联和尾联以叙事为主,但寓情于事;中间两联专写梅花,移情于物。
15.同样是咏梅,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所寄寓的感情和本诗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试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3分) D解析: D项, “尾联以叙事为主”错,尾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辞。
15. (6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本诗借怕污损梅花的心理,表达对梅花的爱惜、崇敬之情。(2分) 陆词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 分),以“群芳”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以梅花自喻,通过赞美梅花的不与百花争春和“香如故”,表达自己坚守不慕虚荣的操守的决心(1分)。张诗则运用拟人、烘托的手法(1分),以竹梢、野桥、冷月等意象,烘托其清高坚贞,以“寒谷”反衬,“春回”,以见其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情操的赞美(1分)。
龙岩市5月毕业班质量检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广陵赠别 
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携酒送别,看似平平叙述,实则蕴含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是对友人的重视。
B.颔联通过前后两个细节,刻画了一位俊逸洒脱的诗人形象,给人一种很强的画面感。
C.颈联写景,虚实结合。上句实写眼前所见实景,下句想象友人途中所见之景,是虚写。
D.诗歌语言平实自然,语浅情深。“还” “间” “山” “颜” 等字押韵,音韵和谐优美。
15.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赠别诗中的上品,请指出两诗在情感基调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之处,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3分)C( “虚实结合,上句实写眼前所见实景,下句想象友人途中所见之景,是虚写”有错,颈联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没有描写眼前实景,没有虚实结合。)
15.(6分)
情感基调:都是昂扬乐观的,两首诗一改其它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
抒情方式:都有直抒胸臆,两首诗的尾联,都是临别时对友人的劝慰。
(答出共同点,分别给1分,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各得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莆田市第二次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 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
周汉故都②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注】①鄜畤:在今陕西富平县。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②周汉故都:长安、洛阳曾为周汉故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实写眼前所见:小园里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开得极盛。诗人抓住牡丹特点,对其进行粗线条勾勒。
B.“世间尤物”总结上句,“恨我”一句直抒胸臆,遗憾自己年少时就住在江东吴越之地而不能到长安、洛阳。
C.颈联发表议论,批评俗人见识狭隘,仅仅因为自己没有亲眼见到过这样的花,就否认其存在的可能。
D.尾联提到“周汉故都”,与开篇的洛阳、鄜畤形成呼应,使整首诗结构完整,意脉贯通,“故”字隐含伤痛之感。
15.诗歌尾联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含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4. 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实写眼前所见”“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错误。作者开篇并未写小园中的牡丹,而是写由小园中的牡丹联想到的洛阳、长安二地的牡丹,是虚写。如果是亲眼所见,就不会发出“恨我总角东吴居”的感慨了。
15.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答案①尾联的意思是:作为周汉故都的长安、洛阳离东吴并不远,怎样才能扬鞭执篷驱赶那里的胡人呢? (2分)②“亦岂远”饱含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偏安一隅的失望、不满,“故都”含有对故土沦于敌手的伤痛、不 甘。(2分)③“安得”既有驱逐胡人、收复失地的理想,也有志不得伸的无奈。(2分)(意思对即可)
厦门市第一次质量检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庙庭①偃松诗刘禹锡
庙庭有偃松,裴公②命畚土以壮其趾,使无欹,使不仆。予窃感嘉木之逢时而成咏。
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
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
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
谢公③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
【注】①庙庭:指宰相官署庭院。②裴公:指宰相裴度,曾多次提携诗人,此时屡遭排挤,欲归隐以避祸。③谢公:东晋宰相,曾隐居东山。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偃松势轧枝偏处境危困,裴度尽心扶持,诗人对他的高尚情怀十分钦佩。
B.诗人乍见偃松重新焕发生机,惊叹之余流露出对偃松无媚俗姿态的喜爱。
C.“人”“含”两字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偃松,意趣天成,意蕴幽远。
D.“偃松”与“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病树”均寄寓诗人对新老更替的感慨。
15. 一般认为,“偃松”是诗人自况,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福州市质量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风花①杨万里
海棠桃李雨中空,更着清明两日风。
风似病癫无藉在②,花如中酒不惺松③。
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
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 ,当时诗人受排挤调任淮西江东转运副使,从建康外出巡查民情。②无藉在:无赖,无所顾忌。③惺松:清醒。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海棠桃李经过春雨摧残,又饱受清明时节狂风吹拂,已经调零殆尽。
B.第二句“更字写出风的冷酷无情,在雨打之后仍不放过残红,很有表现力。
C.三四句诗人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饱含对风的嘲讽与对花的怜惜之情。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首尾呼应,惜花始惜花结,情感从感伤无奈到愤慨冷峻。
15.元代诗评家杨戴说,律诗颈联“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请分析本诗颈联在内容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 分)
14. (3分)C
15. (6分)(1)内容表达:由惜花到伤已思家,拓展了写作的内容。(2)结构安排:由前两联着力写风与花,转入写伤已与思家,由花及人,为尾联写忧世蓄势,使诗意起伏,富有张力。
(每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泉州市4月质量检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水西亭书事(曾巩)
一番雨熟林间杏,四面风开水上花。
岸尽龙鳞盘翠筱,溪深鳌背露晴沙。
陇头刈麦催行馌,桑下缲丝急转车
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西亭为作者任职时所建。②翠筱:翠竹。③馌: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④缲丝:煮茧抽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一番雨”催熟“林间杏”,既点出节令,又寄托诗人的情感,读来饶有意趣。
B.次句写水上花开,用语虽简,却既能突出水西亭的优美环境,又暗含诗人的欣喜之情。
C.“溪深鳌背露晴沙”一句表现的意境,与杜甫《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类似。
D.诗歌前两联写美景,后两联写农事,叙写内容的变换有利于表现诗人丰富的形象特征。
15.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麦》都写到刈麦场景,但所写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试题将两首诗比较的范围限定在“刈麦场景”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这样设题有利于增加考查的具体性和针对性,避免考生套话答题。答题时,考生应紧扣“刈麦场景”这一要求,先梳理内容的不同,再分析情感的不同。
【解答】(1)C.分析有误,第四句“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境,应当是秀美宁静的,它与“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瑟意境是不同的。
(2)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一句,即“陇头刈麦催行馌”;而《观刈麦》中,描写“刈麦场景”的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此时,考生要懂得根据题干中“不同”这一要求,先确定“陇头刈麦催行馌”所写内容就是“忙”,然后再由此倒推《观刈麦》所写的内容除了“忙”,还有哪些内容。《观刈麦》一诗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 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是写“忙”,但此外还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刈麦的“辛劳”,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 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农民的生活之苦。因此,两诗在内容上的不同,指的应是曾诗只写刈麦之“忙”,而白诗还写了农民的“辛劳”和“困苦”。 梳理出内容的不同之后,就可以据此分析情感的不同。试题设问用“所引发的”来提 示情感的范围和内容,意思是考生所要回答的情感,是由“刈麦场景”出发的,应联想到与“刈麦场景”有关的人、事,要将情感对象扩大到刈麦的农民及农村等,所归纳的情感才是完整正确的。结合全诗内容可以发现,曾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丰收、农村安宁; 白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辛劳困苦,农村税负不合理。由此就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曾巩为农民丰收、农村安宁而喜悦自豪,白居易同情农民的辛劳困苦,并为官员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而愧疚。

答案:
(1)C
(2)①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的自豪; ②白诗还写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漳州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裛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去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盛的荻草因客人远离而变得稀少,看似无理,实则写出诗人的感情。
B.颔联的抒情方式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似。
C.送走客人后,诗人在江边找到钓矶,想起了范蠡的兴越功绩似有所感。
D.尾联中的“空”照应上一句中的“无”,值接抒写诗人对际遇的感慨。
15.《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14. (3分) C (“在江边找到钓矶”赏析不正确,诗人是随着白鸟的飞行不经意间看到 钓矶的。)
15. (6分)这首诗既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又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他惜别友人的不舍;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斗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思想感情概括2分,分析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漳州市高考适应性测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l4~15 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宋]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中“吐”字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 颔联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暗写黄斌老的襟怀。
C. 颈联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D. 尾联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
15.本诗借黄斌老笔下的竹子抒发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①要分清楚词句中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写情;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1)B.“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 的遭遇”错误,由“雷不惊”可见,诗中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
(2)“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写竹子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托物言志;“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写竹子在石间像龙一样夭矫盘旋,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

答案:
(1)B
(2)①黄斌老笔下的画竹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诗中表达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赏之情。②借咏竹了峥嵘不屈,处变不惊的形象,托物言志,表达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


译文:
    借酒浇灌胸中抑郁不能平,吐出来画作青竹岁月峥嵘。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青竹屈蟠,也担心形状完全会飞去。

赏析:
  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点评】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福建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下一个『福建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名篇名句默写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