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古诗词鉴赏专题安庆二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夜泊水村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①。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东汉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班固撰文勒石记功。②西晋灭亡后,南
试题预览
古诗词鉴赏专题
安庆二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①。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东汉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班固撰文勒石记功。②西晋灭亡后,南渡士大夫在建康新亭宴饮哭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借燕然勒石典故,抒发久被闲置的忧伤,表达对朝廷不重用抗金志士的不满。
B.老将军纵横大漠何其雄壮,士大夫新亭对泣何其软弱,正反对比传达出情感态度。
C.心中虽有万死报国的志向,岁月却让人满头飞霜,内外反差彰显英雄落寞的无奈。
D.这首诗语言典雅、寄意深刻,在慷慨中显示雄浑气象,在沉郁中显示出悲壮之情。
15.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 (6 分)
1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D)(3分)
答案:B(错在“老将军纵横大漠何其雄壮”,“老子”句意指老夫我还有横绝大漠、杀敌报国的雄心。)
1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鉴赏文学作品的 语言(D)
答案:①应该记住在今日江湖水村泊船之处,我卧听寒洲上新雁到来的叫声;②我因报国无门心中苦闷寂寞;③我因年老体衰、壮志难酬而无比感伤。(6分, 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蚌埠市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4 ~15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思黯南墅赏牡丹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思黯南墅,牛僧孺的别墅。增城,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
14.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同写牡丹,但一“惜”一“赞”,情感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B.白居易的“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古人的“秉烛夜游”有着相同的意趣。
C.刘禹锡的“天教晚发赛诸花”为牡丹虽艳冠群芳却较晚开放而鸣不平。
D.两首诗都写庭院里的牡丹,但白诗从细小处落笔,刘诗则强调整体感观。
15.两首诗都以虚写称妙,试从“虚”的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作答时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解答】(1)C.过度解读,无“鸣不平”之意。这句诗的意思是“上天让你暮春开花,赛过其他花朵”,是赞美牡丹花的美艳盖过其他花朵,并非为它“鸣不平”。
故选C。
(2)“虚”指不写眼前所见,而写回忆、想象等情景。白诗中,“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通过设想明天风会吹落牡丹,诗人连夜举火赏花,来表达对暮春时节,牡丹凋零的怜惜之情,表达惜春、惜花之意。而刘禹锡写牡丹更是完全没有正面描写,首二句叙写诗人偶遇牡丹之喜,末二句叹赏其色泽之佳,却没有直接描写牡丹的姿态、色泽,而是通过相遇时的惊喜,想象花开在“增城”神仙境界的梦幻环境,花开时“倾城”的使人们惊艳无比,以及牡丹晚发艳压群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牡丹的艳丽丰姿,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答案:
(1)C
(2)白诗的“明朝风起应吹尽”是虚写,借助想象设想明天的风会吹尽落花,美丽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表达惜花之情。刘诗整首都是虚写,诗人初次见到牡丹花,恍惚进入仙境,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牡丹的倾城之色,表达了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

白诗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珍惜衰谢的牡丹如火一样越发红得浓艳迷人。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刘诗译文:
  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有如此倾国倾城的好颜色,上天应该让你晚点开放与诸花争艳!

赏析:
  百花之中,雍容华艳的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名。全诗诗人以虚写称妙,此诗首二句叙写诗人偶遇牡丹之喜,末二句叹赏其色泽之佳。“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首句点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机会,初次见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贵人”似的,无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诗人看来,牡丹是日月精华的结晶,应栽天上,今日人间相逢,纯属“偶然”,所以一见到牛宅中牡丹,就作惊人语。首句破空雨入,诗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拟有灵光浮动。此句通过对牡丹花身价的高度估量,暗衬主人之高雅脱俗,一笔双,可见作者对牡丹花的重视及喜爱。后一句即用西王母昆仑山增城之典,巧妙地描写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层层叠叠的形态。
  第三句由初见牡丹时的萼然惊叹转入对花容花貌的由衷礼赞,牡丹之貌,诗人美其名日“倾城”,这“倾城”二字,殊非过誉。唐代人对牡丹花的迷恋钟爱,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两京是牡丹荟萃之地,每当四、五月份牡丹盛开时。整个帝京为之哄动。白居易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诗,刘禹锡也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描述当时赏花的空前盛况。诗人在此,没有用工笔精敷细绘牡丹形象,而是以倾城之举来侧面烘托倾城之色,笔法空灵,较之于工笔重彩勾勒更具无穷魅力。
  最后,诗人以“天教晚发赛诸花”一句再评花之品性。重在“晚”与“赛”两字上做文章。牡丹晚发,开于暮春。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折中唱道:“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得先!”既是叹亦是赞。牡丹俏不争春,天教晚发而集众芳之长。当然我们也可由此而寻绎一下诗人彼时心境,也许还包涵着大器晚成或对晚景赞美之昧外之旨。至于“赛诸花”之赛字,亦颇可玩味,既云“赛”,必有赛之对象和意义。在此我们不妨引一下刘禹锡的另一首《赏牡丹》诗。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此四句可为“赛诸花”三字诠解。诗人之于牡丹的一片爱心,是与对女性美理想化身的追求以及对阴柔之美的生命体验发生契合的,他对牡丹的美感经验,是在与芍药、荷花诸花品赏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芍药因妖艳而无标格,荷花太洁净而缺少风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庄,顾盼之间百媚俱生。此种美,才是诗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群芳失色、独占鳌头的缘由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牡丹被誉为天姿国色,当之无愧。
  第一个把花与女性相比的天才,无疑创造了人类审美历程上的伟大飞跃。尽管刘禹锡这首牡丹诗还是将花拟人,但已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对此作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将对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赏和感受,升华到对女性柔美个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并举,爱得有个性,有情睐,包涵了更广更深的美学意义。
【点评】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合肥市第二次质量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赵昌父问讯新居之作  辛弃疾
草堂经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画不如。
畴昔人怜翁失马,只今自喜我知鱼。
苦无突兀千间庇,岂负辛勤一束书。
种木十年浑未办,此心留待百年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朋友间的酬和诗,第一句扣题点出新居是元宵节刚过开始营建的。
B.第二句赞叹虽然是草堂,但是装饰精致,加上山环水绕,风景之美,宛如画卷。
C.第六句以反诘表达对发奋苦读的重视,亦可见诗人怀才不遇只能读书的苦闷。
D“此心留待”写出诗人壮心不已,趋于慷慨豪迈,冲淡了“种木”句的伤感之情。
15.《词林纪事》引楼敬思所言:“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请简要分析本诗所用典故及其作用。(6分)
 
 
淮南市二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塞上赠王太尉
释宇昭①
嫖姚②立大勋,万里绝妖氛。
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
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
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注】①释宇昭:北宋时僧人。②嫖姚: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用嫖姚指称王太尉,是借霍去病出击匈奴、屡建奇功来赞美王太尉。
B.战马在游荡,大雕在盘旋,战后悠闲景象反衬战况激烈,说明胜利来之不易。
C.月光笼罩营垒,火烧后远草历历分明,月朗草明与马放雕闲有动静互衬之妙。
D全诗写景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从抒情角度看,巧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5.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概括。(6分)

14. (3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D)
答案: D(错在托物言志,首尾两联是情语,中间两联是景语,从抒情角度看表现手法是情景交融。) 
15.(6分)分析概括作者在稳重的观点态度(C)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D)
答案:①我不经常在边塞生活,懒得听边塞夜晚的胡笳声;②身为僧人的我更喜欢安闲宁静的生活;③我希望边塞永远和平安详,没有战争。(6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江南十校4月综合素质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当窗织
王  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两句直接点题,表现了织妇因忙于纺织,不能照顾翁姑内心的痛苦。
B.“水寒”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
C.“两日”句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凡。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用语贴切,表现了诗人的乐府诗贴近生活的特点。
15.本诗为新乐府名篇,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请分析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详细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解答】(1)C.曲解文意,“催”是指官府催着交纳之意,该句表现了官府催逼得急切。
(2)开始两句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纺织,却从写枣写起,托物起兴,用园中的枣成熟了却被路人打食来比喻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剥夺,被占有。“贫家女为富家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说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却穿在了富家女子身上,用贫家女的辛苦劳作与富家女的不劳而获却可穿丝质的漂亮衣服形成对比,揭示了织女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命运;“草虫促促机下啼”,用草虫的鸣叫声衬托女子的辛劳;最后两句是心理描写。织女居然羡慕青楼的娼妓,羡慕她们不用劳作,可以穿漂亮的衣服,透露出织女对不公平的社会的不满之情。

答案:
(1)C
(2)①比兴手法。开头二句托物起兴,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②对比。以贫家女的辛勤劳作与“富家”的不劳而获对比,表现了织妇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生活。③烘托。“草虫促促机下啼”,以草虫的啼鸣烘托贫家女的辛劳。④心理刻画。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羡慕青楼倡女。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译文:
我叹息了又叹息,园中的枣熟了,却被过路人打食。我这个贫家女在为富家人织布,公婆隔着高墙帮不上任何的忙。水的冰凉的,手也冻僵了,丝线又发脆容易断。我将断了的丝接过来、理过去,弄得心肠焦愁烦乱。蟋蟀藏在织布机下不停地鸣叫,才两天便催我织成一匹半的布。织品在缴纳给官府后,还剩下一点点零碎的料子,却既不能给婆婆做一件衣裳,也不能做点东西自己穿在身上。在窗下织布的时候却羡慕起妓院的那些妓女来,她们十个指头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

赏析:
  这首诗写织妇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即事名篇,直书所见,有较强的现实性,颇能体现王建新乐府的特色。
  开篇两句,为下文起兴,且兴中有比,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贫家”两句,凸现了穷人与富人的极大差别。这位织妇为“富家”以丝织布,“翁母隔墙不得力”,可见无人能出力相助她。
“水寒”两句说:浸丝的水寒冷,织妇双手冻皴了,仍须劳作。丝线因冻变得脆而易断,织布难以为继。“草虫”两句说:织妇织布,两日要赶织出一匹半,表明了劳动量大。此处虽不言辛劳,语气却显得更为辛酸。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2届高三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酬令狐相公赠别①
刘禹锡
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
海峤新辞永嘉守②,夷门重见信陵君③。
田园松菊④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
幸遇甘泉⑤尚词赋,不知何客荐雄文。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游梁(夷门别称,今开封)遇令狐楚(作者旧友,后高升)别时所作。②永嘉守:谢灵运,曾遭人排挤,出为永嘉太守。③信陵君:战国时魏国贵族,不耻下交,曾亲自驾车往请魏国隐士侯嬴(夷门监者)。④松菊:陶潜诗“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⑤甘泉:甘泉宫,这里代指皇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自己常年被贬湘楚之地而又无人理解的辛酸愁苦。
B.第六句写诗人自比鸳鸿,才华横溢,却离群已久,不受重用,有失意之感。
C.本诗首先追忆诗人曾经的遭遇,接着描述诗人的现状,最后表达心意,承接自然。
D.本诗虽为赠别诗,但重点不在离别,而是巧妙用典,感慨自身,意蕴丰厚。
15.本诗巧用典故抒情达意,请分析颔联典故蕴含的情感。(6分)
答:                                                           
                                                                
【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解答】(1)B.诗人把令狐相公比作“鸳鸿”,“绝群”是超群的意思。诗人是说令狐楚犹如直冲霄汉的“鸳鸿”,才华超群,表达对令狐相公的仰慕之情,选项中说“鸳鸿”是诗人自比,“绝群”是长久离群,表述错误。由“田园松菊今迷路”和“不知何客荐雄文”可知,此时诗人的情感是迷茫和希望并存的,所以选项中说有“失意之感”不妥。
故选:。
(2)解答本题要把颔联放到全诗中去理解。首先需结合注释明确典故的出处和意义,然后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①由首联“越声长苦”和“老向”可知诗人久居偏远之地,通过注释明确谢灵运满腹才华却也曾遭人排挤,结合刘禹锡生平和首联内容可知此处是诗人以谢灵运自比,表达自己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苦闷。②信陵君不耻下交重视贤才,结交城门监、隐士侯赢,此时诗人在开封遇到身居要职的旧友令狐楚,所以诗人把令狐楚比作“信陵君”,表达对令狐楚的敬仰。③诗人曾被贬湘楚之地23年之久,此时刚罢和州刺史,去往洛阳任职,担忧前途,内心迷茫,有幸当今皇帝重视辞赋才华,由“不知何客荐雄文”可知作者希望寻求令狐楚帮助得到皇帝赏识。

答案:
(1)B
(2)①诗人以“永嘉守”谢灵运自比,表达自己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苦闷。②诗人把令狐楚比作“信陵君”,表达对令狐楚的敬仰。③诗人希望寻求令狐楚的帮助,表达宇对得到皇帝重用的渴望。

白话译文:
  常年被贬湘楚之地而又无人理解的辛酸愁苦,作者只能把这种苦楚向湘山和楚云倾诉。海峤能遇到谢灵运,魏国隐士侯嬴能结识信陵君。而我却谁也不能遇到,这种苦闷与惆怅是难以言表的。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也很难回归本途。侥幸的是我生在一个赏识文学才华的皇帝,可谁能把我的作品推荐给皇帝呢?!
诗歌鉴赏:
  首联写出自己常年被贬湘楚之地而又无人理解的辛酸愁苦。
  第六句写诗人把令狐相公比作“鸳鸿”,“绝群”是超群的意思。诗人是说令狐楚犹如直冲霄汉的“鸳鸿”,才华超群,表达对令狐相公的仰慕之情,此时情感是迷茫和希望并存的。
本诗首先追忆诗人曾经的遭遇,接着描述诗人的现状,最后表达心意,承接自然。
  本诗虽为赠别诗,但重点不在离别,而是巧妙用典,感慨自身,意蕴丰厚。
  由首联“越声长苦”和“老向”可知诗人久居偏远之地,通过注释明确谢灵运满腹才华却也曾遭人排挤,结合刘禹锡生平和首联内容可知此处是诗人以谢灵运自比,表达自己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苦闷。信陵君不耻下交重视贤才,结交城门监、隐士侯赢,此时诗人在开封遇到身居要职的旧友令狐楚,所以诗人把令狐楚比作“信陵君”,表达对令狐楚的敬仰。诗人曾被贬湘楚之地23年之久,此时刚罢和州刺史,去往洛阳任职,担忧前途,内心迷茫,有幸当今皇帝重视辞赋才华,由“不知何客荐雄文”可知作者希望寻求令狐楚帮助得到皇帝赏识。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其中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而抒情方式是诗歌中重要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①
严羽
日近觚棱②,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裾玉珮鹚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③。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①本词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中担任官职时所作。②觚棱(gū léng):宫殿的屋角瓦脊。③唾壶歌缺:用东晋王敦的典故。《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写得气势豪迈,风格雄壮,如描写宫殿巍峨,衬以钱塘怒潮,境界开阔。
B.上片以叙事为主,开篇点明节令,“秋渐满”又为全词奠定慷慨悲壮的基调。
C.下片开头一句,说自己虽然能论说天下的时事,但是已经年迈,壮志空绝。
D.本词用典自然妥帖,如“富贵等浮云”“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等。
15.词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概括说明。(6 分)

 
A10联盟开年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夏夜叹(节选)
杜 甫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中,“苦夜短”暗含着“恨昼长”,“开轩”方能“纳微凉”正说明天气炎热。
B.三四句描写夏夜所见:月光澄澈,细微的东西都能看见,各种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C.五六句因景兴叹:天下万物不分大小,都是平等、自由的。由物及人,引出下文。
D.节选部分紧扣标题,熔叙事、写景、哲理、情思于一炉,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15.诗歌最后四句有什么含意?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3分)C(“天下万物不分大小,都是平等、自由的”不正确。五六句意为:万物不分大小,都以悠然闲适、自得其乐为常情。)
15.(6分)含意:想到那些手执长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着边疆;整夜在敲击着刁斗保持警戒,
喧闹的声音响彻四面八方。(2分)思想感情:蕴含了诗人对常年戍守边疆士兵的牵挂和同情,(2分)对万方多难、边境不宁的时局的关切和忧虑。(2分)(意思对即可)
池州市5月教学质量统一监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14~15题。
闻 筝
康 海①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康海(1475年-1540年)明弘治年间状元,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因刘瑾案获罪,坐党落职,还乡后遂狂荡不羁,郁愤终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宝靥”写女子,用“玉台”写弹筝环境,起笔非凡,为全诗展开进行铺垫。
B.颈联简洁明快地将人和物的反应结合起来,衬托出平常的邻家女子弹奏技艺的高妙。
C.尾联正面写出了西邻女的凄切哀伤,其中隐含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
D.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诗人并非一味“率直”,在语言、意境上也不乏精雕细琢之处。
15.本诗的颔联与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同为摹写音乐的文字,试结合诗句分析其摹写方法及音乐效果的异同之处。 (6分)
14.C ( 并不是西邻女的凄切哀伤,而是乐曲凄切哀伤。)
15.同:都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从正面摹写音乐境界。(答比喻、视听结合亦可。)康诗将筝声比作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王维语文试题』  下一个『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