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网络测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网络测试语文试卷(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三次网络检测语文试题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预览
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三次网络检测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 “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不尽一致。如不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摘编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
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中。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有明确的写作指向。
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就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 «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B.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D.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琢玉
叶孤
①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侯七。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②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老板常常擦拭着玉,自言自语:“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③侯七在一品轩一呆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④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侯七见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⑤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⑥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候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⑦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吮再三,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⑧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他不甘心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如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⑨心灰意冷的候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巾裹住玉璧,一会儿侯七再拿起玉璧一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⑩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⑪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⑫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够呛。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⑬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⑭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董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十分精明,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怕侯七离开一品轩,这里表现出了董玉轩自私和猜疑的一面。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了侯七对玉的喜爱。
C.小说特意安排详写萧老鉴玉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使侯七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使之跌宕起伏,更凸显主旨,意蕴深刻。
D.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在孤儿侯七到一品轩学艺十多年后,文中通过展示他偷买假玉璧前后行事的变化,来表现了他的成熟过程。
(2)为了把侯七留在一品轩,老板董玉轩不惜精心设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3)作者在结尾安排董玉轩临终说出真相,侯七心有感触,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以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2)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评卷人 得分

四、默写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并不羡慕他们。
评卷人 得分

五、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是一碗药,需要文火“炖”。①_________,它都是一种经历,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在“熬”的过程中,②_________:咸味的眼泪,甜味的幸福,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但是, “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历程。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 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③_________。“熬”, 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8.阅读下面文字,为“唐三彩”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内容完整,不超过50个字。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兴盛,文化艺术群芳争艳。这一时期,有种盛行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它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而“唐三彩”出现,才有了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运用的实例。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图案线条粗犷有力。造型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多变,有原色、复色、兼色。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唐三彩成为馈赠亲友的良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中国湿地文化节徽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字母、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 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评卷人 得分

六、材料作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往,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②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请依据对上面两则材料的理解,自选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B; (3)D
解析:(1)A第1自然段表述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涌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并没有否定背诵名言警句以及掌握历史典故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中的作用。 
B.第2自然段表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选项属于强加因果。
D.第5自然段表述为“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选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2)由文章第2自然段“对于普通群众而言”、第5自然段“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知,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普通群众。
(3)由第5自然段“普通群……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可知是普通群众拒传统文化于千里之外,而非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2.答案:1.B; 2.C; 3.B
解析:1.“出资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
2.“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应是其先人。
3.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无稽崖”是“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大荒山”就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 
3.答案:(1)C
(2)①文中有两处反复提到董玉轩的儿子,就是为了交代董玉轩要另寻接班人的原因。正是两个儿子无一人可以随他做古董生意,让董玉轩不得不找侯七这个外人来继承自己的衣钵,所以董玉轩才会设局以留住他。
②董玉轩执意留侯七的另一个原因是侯七眼明手快,能说会道。聪明能干,虚心好学,有事业心,把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虽“嘴油舌滑”,急于求成,但在董玉轩看来侯七是块“好玉”,虽有瑕疵但值得雕琢。
③董玉轩相中外人侯七这块“好玉”,也清楚侯七虽有理想但急于求成,好玉尚需雕琢,人更要几经雕琢才能成器,所以董玉轩才精心设局来考验磨砺他,将来好“委以重任”,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3)①作者这样安排使小说的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令人回味。
作者安排董玉轩临终时说出真相,使故事情节陡折逆转,结尾出人意料,蓄势陡转的运用掀起小说结构上的波澜,强化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引起读者的深思。
②安排这样逆转的的结尾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作者在结尾揭示20年前是董玉轩不露声色巧设局,这是出人意料,但联系全文,这样的情节更能体现作为老板的董玉轩精明机智的形象。而侯琢玉得知真相后的冷静理智的反应,更可见侯琢玉经过一番磨砺成长后的成熟智慧,这样处理同时丰富了侯七和董玉轩的人物形象。
③作者这样的安排可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小说结尾笔锋陡转,惊人耳目,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参考主旨:成功来自经年累月的积累和自身的反复磨砺;人如璞玉,需几经雕琢,才能成器;学海无涯,唯勤奋扎实,不断努力进取方可有成;做事要脚踏实地、专心向学,不可急于求成;一个人立身行事需要超越寻常的睿智;做人应光明磊落、安守本分,不可投机取巧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给故事赋予了更为深广的涵义。
解析:(1)A项,董玉轩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是怕侯七离开一品轩,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认为“董玉轩自私和猜疑”则言之过重;B项,“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了侯七想轻松赚一把大钱,急于自己当老板的心理;D.项,侯七并非孤儿,他偷买的玉璧并不是假玉璧,玉璧是真的且名贵,只不过是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
4.答案:(1)C; (2)A;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线上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衔接调研考试语文(文)试题(超越班)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