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分层训练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分层训练
(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阅读理解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
试题预览
一、阅读理解专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 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文章分别论证了它们存在的现实基础。
B. 文章论证《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的现实基础,为下文论证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传述自己的“心迹”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C. 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D. 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的兴衰,论证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原文第二段的表述可以证明“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B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第四段表述为“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C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错误,由原文“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可知,是“曹雪芹先人”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而不是“曹雪芹”。C错误。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刘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了太太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一样的。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的说,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情分。”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什么的?只顾吃果子么!”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
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也知道了。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中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况我接着管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一则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又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至外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 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 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 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5. 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 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俗、但又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的农村老妇人形象。
6. 为王熙凤的出场做铺垫,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的心情,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错误,从“未语先飞红了脸”可见,她之所以迟疑,是因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
C项,“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错误,作者是通过刘姥姥这位乡下老妇的眼睛来展现贾府的富贵生活,并见证贾府的兴衰,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这与主题不符。
D项,“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刘姥姥到荣国府来,固然是为了向有钱的亲戚“打秋风”,但请求亲戚接济算不上是“行乞”;“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她因为乞求亲戚接济的话说不出口,才想让板儿这个孩子“童言无忌”地说出她不好意思说的话,并不是她说话“突兀”。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可见刘姥姥没见过世面。“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可见刘姥姥语言粗俗。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可见刘姥姥是个有自尊心,不好意思张口求人,但又因为家中贫困“连吃的都没有”不得不向亲戚开口“乞讨”的老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可知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的心情,渲染环境氛围;“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刘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可知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显出排场与规矩,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
【点睛】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二、语言表达专练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
②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③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
④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
⑤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
⑥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
A. ②③①⑥⑤④ B. ③①⑥④⑤② C. ④③①⑥②⑤ D. ③⑤⑥②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③与上句衔接最紧密;①紧承上句解释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⑥承前启后,进行比对,转入对《红楼梦》的分析;④⑤紧承上句对“生活细节”进行概说;②是对文段的总结。
故选B。
8.新版《红楼梦》播出后,引发热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次调查,得出如下部分数据。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表一:
受访者情况 更喜欢87版比例(%)
读过完整原著 81.5
读过部分原著 62.0
没读过原著 39.3
表二:
更喜欢87版的原因 比例(%)
演员气质纯粹,符合书中人物气质 85.5
演技精湛,角色活灵活现 52.9
尊重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 47.1
音乐唯美,感人肺腑 40.7
通过表一,可以得出调查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大众对经典名著存在这样的心理:②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名著影视作品要拍得成功,除了与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读过完整原著或部分原著的人中喜欢87版《红楼梦》的特别多 (2). ②珍惜、爱护和崇尚 (3). ③演员技能 (4). ④创作态度 (5). ⑤艺术手段 (6). ⑥要忠实于原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认真阅读表格,阅读表格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表格的标题,二是表格的行和列的提示, 三是表格中的数据。要横向纵向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找出变与不变之处。最后根据文段内容,联系横线前后的语句,填上适当的内容,注意语言要简洁、准确。
表一是关于“更喜欢87版”的调查数据,下面的三项数据则说明“更喜欢87版”的人中,大多读过完整版或部分原著。表二是关于喜欢“原因”的调查,最看重的是“演员气质”,然后是“演技”“一丝不苟的态度”“唯美”“感人”等,考生要注意所填横线前后语境中的关联词,不要出现内容错位的情况。
【点睛】表格题的解答要注意四个方面努力:看标题定主语(一个还是两个主体)、看纵向判趋势(增减升降)、看横向知差距(时间还是空间范围内、差距程度或比率)、看表注揭本质。考生解题时要综合分析,还要依照问题作答,表述准确。
9.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
【答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解析】
【详解】首先确定范围主题:《红楼梦》诗词鉴赏,选取其中的诗句,答题思路为,举实例,简评优点,引导发言。还要注意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
10.按照要求,把下面 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2). 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解析】
将短句变为长句,先要找出主谓宾,试题中已经给出了主语,先要找出谓语,如句①以《红楼梦》为主语,他的宾语就是长篇小说。再将其它部分作为句子的修饰成分添加到句子中,句子②以曹雪芹为主语,它的宾语就是“作者”,再将其它句子作为这个句子的修饰成分添加到这个句子中。
11.某班学生在讨论“说不尽的贾宝玉”时,从不同角度简要地阐述了他们对贾宝玉的认识。请你将其整合为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①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
②贾宝玉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
③叛逆精神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④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
⑤贾宝玉是封建伦理的孤独的反抗者。
整合的长句:
【答案】贾宝玉是曹雪芹为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所写的《红楼梦》中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里的具有叛逆精神的孤独地反抗着封建伦理的贵族公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句式变化的能力。短句变长句与长句变短句在思维上正好相反。从语法上说,就是要以一个核心句为主体,将其它的句子变为核心句的修饰成分。首先找主句,主句一般为什么(主语)是什么(宾语)。本题主句是①“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然后再找其他句子作定语。按照顺序安排为④②③⑤,去掉相同的主语,排列起来即可。注意这些短句有相同的部分要去掉,有的句子形式要变化,如④“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去掉了,改变成定语“曹雪芹为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所写的《红楼梦》中”。
【点睛】短变长的方法:
与长变短 方法相反。先找出几个短语陈述的主要内容,再找出共有的部分做主干,然后把短语中的其他内容作为修饰语,或把短语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语合并后再与中心语搭配。短变长常与下定义法结合考。注意:变换句式要确定主语,分清层次,组合成句不改变意义,不混淆句式分类界限(对应变换),合乎语法逻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一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  下一个『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检测(逐题解析)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