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1.按要求填空。(1)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邶风》)(2)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回忆起往昔的革命岁月,那时他和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
试题预览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1.按要求填空。
(1)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邶风》)
(2)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回忆起往昔的革命岁月,那时他和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他和同学们的书生意气。
【答案】    (1). 搔首踟蹰    (2). 国风    (3). 同心而离居    (4). 指点江山    (5). 激扬文字    (6). 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搔、踟蹰、激扬、侯。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B.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C.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间逐渐增加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
D.国家体操队的几位小将在世界锦标赛上表现出色,被誉为中国体操的明日黄花。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             ,             ,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
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
③更为准确地说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答案】    (1). B    (2). C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贬义词,句中形容艺术爱好者对齐白石画作的喜欢,情感色彩不当;
B项,“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与前面“掌握熟练”一致,符合语境;
C项,“城下之盟”,在敌人的武力威胁下,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与语境“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间逐渐增加了了解,……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不合;
D项,“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处望文生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几句话,让考生进行排序。
从后面“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可知,前面应是说“距离远能看到美”,即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应该放在最后;③“更为准确地说”应放在两句之间,连接前后两种说法,且后一种说法比前一种更进一层,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是说“美化”,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是说“才能见着美”,显然比②更进一层,由此可知,三句的语序应为②③①。
故选C。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 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 《唐诗别裁集》 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 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______3______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 《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 《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 《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3. 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4. 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 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 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 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 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5. 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6. 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 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 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 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7. 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
8. 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3. 因幼年读的太熟而使心灵变得麻木,缺乏鲜明的感受力    4. B    
5. 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6. D    
7. (1)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不拘泥于名家名篇(或:不只看名气)(3)具有高雅审美情趣(或:能够代表中国诗词美感)的作品    
8. 泉眼和树阴在诗歌中都被拟人化了,赋予了景物情感和生机;三四句聚焦于小荷上的蜻蜓,画面感强烈,且十分有趣味。这首诗歌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孩子读了可以对诗歌产生兴趣,因此十分适合孩子阅读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生胝起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由上文可知,“生胝起茧”的主语是“心灵”, 由下文可知“生胝起茧”的原因是“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据此可分析出“生胝起茧”的本体就是指幼年读诗读的很熟却不能真正理解,现在能理解了却因为幼年时读的太熟了而没有鲜明的感受力了。
点睛:本题考查对短语含意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短语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短语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短语有没有使用比喻修辞,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本题解答时首先要将画线短语放回到原文中,思考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考虑到画线短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胝起茧” 是喻体,那么就要找出其本体,找出本体也就得到了答案。
【4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是为了引出下文“我对‘给孩子’的思考”。C项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是为了说明“选择不能只看名气”。作者认为《唐诗三百首》“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D项第⑤段写《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是为了阐明为孩子选择诗词既要避免低俗,又要适合小孩子读。
【5题详解】
试题分析:第四段画线处需要补出的句子应是总结上文的句子。这一段开头就提到“选择不能只看名气”,然后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指出《唐诗三百首》“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却忽略了孩子的领悟能力。然而《唐诗三百首》影响很大,作者说《唐诗三百首》的流行使得“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那么相对的,大家考虑的就应该是只知让孩子知道名篇。据此可确定此题的答案为: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6题详解】
试题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该段的结尾处,是对上文的总结。“这一点”指的是上文提到的“避免低俗”,“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表明叶先生的出发点也许没有考虑自己选编的作品是否低俗,因此A项正确。“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表明叶先生具有天赋良好的鉴赏能力,因此她选择的作品没有低俗之作,据此可知B项正确。画线句子说“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表明叶先生选择诗词的原则是唯一的,就是适合孩子,这就与本段的开头部分的“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形成了呼应,据此可知C项正确。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画线句子都不具备“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的作用,据此可知D项错误。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二到第五段。第②③④三个自然段,作者提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领悟能力不同,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领悟能力的阅读会使孩子丧失兴趣和感悟能力,据此可归纳出原则之一: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第④段则重点讲了“选择不能只看名气”,可归纳出原则二:不拘泥于名家名篇,不能只看名气。第⑤段在强调了选择应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之外还要避免低俗,不能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据此可总结出原则三:具有高雅审美情趣。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将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考查,题干给出的就是鉴赏的原则和方法,考生只需按照题干提供的方法来分析所给小诗就可以。题干说“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考生在分析时就要指出杨万里的《小池》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总结一下,如这首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小孩子阅读,就可以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那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
9. 穿军装的牧马人 第二段自然段划线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效果。
10.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 “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C. 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转述句,简洁明快。
11. 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
12.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9.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情变为失落绝望的痛苦。    10. AD    
11. ①向往真枪实弹的军旅生活;②对牧马工作感到沮丧;③善良勇敢;④能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    
12. (1)“为什么偏偏是我”体现了“我”被安排去牧马后的不满之情,“为什么不能是我”体现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心态。(2)真实地体现了和平时期,普通军人的心理——对部队生活不理解、不愿到平凡的岗位上、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也启发读者思考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可的问题,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具有普遍的思想意义。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穿军装的牧马人第二段自然段划线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效果”,题干已经指出使用“比喻”的修辞,考生需要分析的是效果。
首先找到句子,第二段结尾说“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这里把“我的心”比作“冬日山里又冷又硬的石头”,“冬日”“冷硬”展现“我”的心情,结合“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可知,“我”是带着希望来的,但现实让“我”极为失落,“冷硬的石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情变为失落绝望的痛苦。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错误,从文中来看,老兵离去的背影并不沮丧,而是“我”自己的心情沮丧,同时“愧疚与同情”也不准确,文中没有流露出愧疚与同情的感觉;
C项,“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错误,从文中来看,指导员的看望不仅没有让“我”精神上受到鼓舞,更让“我”沮丧。
故选A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首先确定“我”的身份,由“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可知,“我”是一名展示;然后借助小说情节和“我”的表现来分析特点,如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不难看出,“我”向往真枪实弹的军旅生活,结果却让“我”放牧没有用途的战马,“我”对牧马工作感到沮丧,在偶然的一次保护小马鹿的事情上,“我”表现出的勇敢让猎人都佩服,“我”重新发现了“我”的价值,更好地从事“我”的牧马工作。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然后理解题干中这两句话,分析这两句展示出的人物的心理和形象,再分析这一心理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联。
从文中来看,“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是“我”的心里所想,“为什么偏偏是我”在第三段,“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这是“我”对安排“我”牧马的质疑,“为什么不能是我”是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后“我”的思考,这两句真实地表现了“我”对工作的认识和“我”对自己的认识。年轻的军人都怀有美好远大的理想,一般不愿从事平凡的工作,但无论何种工作,都是有价值的。小说中“我”由不满到发现自己的价值,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 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3. 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几句话?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14. 诗人用“新月”寄托了自己的思乡情思,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怀?为什么?
15. 模仿下面的诗句,仍以“新月弯弯”开头,仿写诗句。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千山万水。
新月弯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诗人化虚为实,将对故乡的赞美用“春天”“花香”“夜暖”等形象来寄托,给人以多感官的体验和美的享受。。    
14. 我会用风筝来寄托。因为我认为风筝觉得如同离家的游子,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流浪,飘荡。    
15.     (1). 像一把镰刀,    (2). 我挥刀割刈,    (3). 喜获颗粒归仓。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问的是“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几句话?请找出来加以赏析”,然后找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诗句,然后从用词、修辞、描写的方式以及意象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
如“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可以从修辞和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弯弯”是叠词,写出新月的形态,“像小船”使用比喻的修辞,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如“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这是说身处异地他乡的诗人只能借助这叶扁舟,踏上回乡(思乡)之路;如“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这是诗人的想象,化虚为实,将对故乡的赞美用“春天”“花香”“夜暖”等形象来寄托,给人以多感官的体验和美的享受;如“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仿佛故乡的亲人也在做着同样的梦,在欢迎着游子的归来,从而表现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向往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用‘新月’寄托了自己的思乡情思,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怀?为什么”,然后看本诗中是如何借助“新月”来寄托思乡情思的,接着要思考哪些载体与“思乡情怀”有相关性。
从诗中来看,因是“新月”,让诗人想到“小船”,他把眼前的新月比作小船,然后乘船越过万水千山回到故乡,而故乡的花香夜暖正是美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限的眷念之情。接着要思考与“思乡”相关的事物,如“风筝”,如“大雁”,如“落叶”,等等。拟写的时候要抓住这些事物与思乡情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一)语文试题(基础1)』  下一个『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