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桃花源记》练习(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试题预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本文作者陶渊明,名  潜  ,字  元亮  ,   东晋 (朝代)辞赋家、诗人、散文家。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落英:坠落的花瓣。                            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种作:耕种作业。   
7.怡然:愉快的样子。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来问讯:都。                               10.邑人:同乡的人。
11.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无论:更不用说。
13.延至:邀请到。延,引进。                     1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必,不值得。
15.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原来,旧。      16.处处志之:作标记。
17.规往:计划。                                18.寻病终:随即,不久。    
19.问津:问路。文中指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渡口。
2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南北向的为阡,东西向的为陌;交错相通。
2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髫,古时候指小孩子下垂的头发。
三、问答题
1.原文填空。
①写桃花林美景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渔人 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
③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
④侧面写出桃花源不易被发现的原因是:初极狭,才通人。
⑤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⑦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⑧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⑨根据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了一个至今沿用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⑩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第二段文字描写了乡间图景,请从下面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用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宁静祥和。人们生活:安居乐业、自由快乐。
社会风尚:民风淳朴 、热情好客。
4.第三段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写村人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的经过。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 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的变迁、战乱的频繁和外界百姓的苦难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上的战乱,另外桃花源外面的事世人皆知,所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源人是躲 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
境”,不想让外人干扰自己平静的生活,不想重归动乱黑暗的社会,再过困苦不堪的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派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文章采用虚实相生、真假结合的手法,创造了迥异于现实的世外桃源,充满神秘虚幻的浪漫色彩,表明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也隐含了陶渊明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8.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这不是 “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9.作者借对桃花源环境、人民生活情景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这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1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立 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定,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理想境界。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因而只能是幻想。
 

初二年级    《桃花源记》练习 
命题人: 苏 武     2012、12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本文作者陶渊明,名       ,字        ,     (朝代)辞赋家、     、散文家。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落英:                                          2.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俨然: 
5.桑竹之属:                                      6.种作:
7.怡然:                                          8.便要还家:                                 
9.咸来问讯:                                     10.邑人: 
11.绝境:                                        12.无论:
13.延至:                                        14.不足为外人道也: 
15.便扶向路:                                    16.处处志之: 
17.规往:                                        18.寻病终:    
19.问津: 
20.阡陌交通: 
21.黄发垂髫:
三、问答题
1.原文填空。
①写桃花林美景的语句:                          。
②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                          
③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
④侧面写出桃花源不易被发现的原因是:                          。
⑤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                           。
⑥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语句是:                          。
⑦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是:                          乐。
⑧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
⑨根据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了一个至今沿用的成语是:                   。
⑩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3.第二段文字描写了乡间图景,请从下面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用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
人们生活:                           。社会风尚:                          。
4.第三段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渔人的话?


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派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 可即?
      

8.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9.作者借对桃花源环境、人民生活情景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潮阳区2019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下一个『《小石潭记》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