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学会讲故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学会讲故事(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作文指导(一)学会讲故事写故事的几个常用技巧:1.“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兴趣。如《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
试题预览
作文指导(一)
学会讲故事
 
写故事的几个常用技巧:
1.“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兴趣。如《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儿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儿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从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满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路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发,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金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金表”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酸的结局。
3.“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故事时,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止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产生关系;不止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体现作者在这发现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小说《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作者利用“二十先令的银币”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太太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用钱。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太太悄悄地昧下这枚银币,并把它花掉,然后她再叫弗斯戴克太太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太太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流,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4.“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故事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如《项链》一文,小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项链佩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中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藏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5.“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的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替,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华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华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华小栓吃。此文的暗线是:华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华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华小栓的病治好,华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将这明暗两线交替,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华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华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6.“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故事,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如叶文玲的《藤椅》: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惋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一个平凡人的小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四人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
7.“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故事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如果处理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作文题目:为自己准备三到五个玻璃瓶,第一个瓶子放人物的纸条:老师、老头、小男孩、店主……第二个放场景的纸条:公园、海边、庙宇、街道、学校……第三个放物品的纸条:包包、纸巾、光盘、书本……准备的瓶子可以有更多更细的分类。
从每一个瓶子里拿出一张纸条,组合在一起,作为给自己出的故事题,编写一个故事。
比如下文就是以抽到的“老头”“街道”“可乐瓶”,完成一个故事。
例文及思路演绎:老头、街道、可乐瓶要怎么组合在一起?捡到,踩到,看到?
一个人被可乐瓶砸到,会发生什么?可是这种情况下肇事者一般是找不到的吧?要怎样才能让这个故事有趣地继续下去呢?
各种可能:(1)有人出来替这栋楼的人道歉。(2)有人出来吵架。(3)老头家人来了。(4)或者从其他角度,从可乐瓶入手。
在老头研究这个可乐瓶的时候,发现瓶盖上有中奖信息。可乐瓶是个中奖的可乐瓶。这样就导致原本不承认丢可乐瓶的人都跑出来承认说瓶子是自己丢的。这就产生故事性了。但故事在这里结束,就太过于简单老套了。还要往下想,让它一波三折起来。整栋楼的人为了这个中奖的瓶子,会闹得不可开交,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一步一步提问,一步一步提供答案。最后写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天上掉下个可乐罐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这天有个老头悠忽悠忽地走在街上,冷不防从街边一幢楼上飘出个可乐罐,可乐罐不偏不倚就砸在老头的脑袋上。
老头可不经砸,霎时便头破血流。这大清早的,莫名其妙就走了霉运,老头那个气呀,拾起那个可乐罐,就冲着那幢楼喊:“哪个王八蛋乱扔可乐罐,砸到人了!”
老头这么一嚷嚷,里面的住户全跑出来看热闹了。大家围着老头七嘴八舌地表示同情:“呀,流了这么多血,伤得还不轻。”可是没有人承认可乐罐是自己扔的。
“我们家从来不喝可乐。”“我们家喝,但是从来不买这种牌子。”“我没扔,我刚才在厨房做饭。”“我没扔。”“我也没扔。”
…………
“到底是谁扔的,你们这幢楼的人一点社会公德心都没有!”老头怒气冲冲地说。“嘿,你这位同志真不讲道理,你被可乐罐砸到,你去找那个扔的人啊!干吗说到我们头上来?可乐罐是从我们这幢楼扔出去的,但关我们什么事!”住户们说。
老头被围攻得哑口无言,只好讪讪地说:“你们都没扔,难道可乐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边说,边拿起手中的“罪证”仔细打量,这是本市一家饮料厂生产的一种叫“奇奇”的可乐,超市里有销售,但是好像销量并不好。从罐子里溢出一些残留的可乐,易拉罐的盖子只拉开一个小洞,吸管从中间穿过去。
老头随手将盖子一拉,“呀,中奖一辆跑车!”老头冷不防又惊又喜地叫出声。一旁的那些人心里偷笑,这老头,找不到“真凶”就想使诈骗人!中奖?谁会傻到去相信他。但也有好奇心强的人忍不住凑上前去验证,不料那人也很快喊:“啊,真的中了一辆跑车!”这下子,十几个脑袋不约而同地凑了过去,不错,那易拉罐盖子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中奖一辆跑车”。老头化灾为喜,不再喊着要找乱扔可乐罐的人算账了,喜气洋洋地拿着那个可乐罐就要走。这时一位老大姐眼明手快,一把拉住他:“喂,这可乐罐是别人丢掉的,你得还给失主。”
老头当然不买账:“你们都说没扔嘛,这说明没有失主。”
“那可不一定,我没扔,不代表我们家那口子没扔,今早上我还看见他喝可乐呢。”那位老大姐说。
这时其他住户也围上来,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不一定!不一定!”老头眨巴眨巴眼睛:“你们一会儿说没扔,一会儿又说不一定,可乐罐上又没写名字,哪个知道是哪个扔的,我可是结结实实地被可乐罐砸到了!”“不管是谁扔的,总之是我们这幢楼扔的!”双方就可乐罐的归属问题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步。一直到天黑,一大堆人吵得不可开交,也没有争辩出个所以然来。没办法,最后只好打电话找“110”。警察过来一听事情的来龙去脉,爱莫能助地一摊手:“对不起,这种民事纠纷不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这时有好事者冲着警察讲:“你们警察局不是可以验指纹吗?或者验可乐罐上留下的唾液的DNA,就可以查出可乐罐是谁的……”那年轻的小警察摸摸头,笑了笑,敬个礼,走了。
接着电台和报社的记者也闻风而动,赶来捕捉这条新闻。次日,报纸上便登着“突遭横祸可乐罐伤人,飞来横财跑车属于谁”。一时间,全市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是那“奇奇”可乐的巨奖究竟该谁得。有人说:“当然归老头得,他被砸到,这是对他的一种物质补偿。”也有人说:“可乐罐是从那幢楼中丢出来的,该归那幢楼的人所有。”更多人说:“都别争了,咱们也去买两罐可乐中个跑车再说。”
众说纷纭中,这件事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闹到了法庭。临近开庭之日,老头突然出人意料地让步了,他同意跑车归那幢楼的住户所有,只要求对方赔一千元的医药费及精神损失费。这么有利的条件,住户那方马上答应了,所有住户凑了一千块钱给老头,于是便撤诉了。第二个星期,那幢楼的住户们集体上“奇奇”可乐厂领奖,结果奖品拿出来的时候,大家顿时傻了眼:玩具跑车!闹了半天奖品居然是玩具跑车,住户们当然不满,说要上法院告“奇奇”可乐厂方恶意发布虚假广告。“奇奇”可乐厂的厂长指着可乐罐上印的几个大字“本活动解释归厂方所有”。于是那幢楼的住户只好打碎牙齿吞进肚,认栽了!
次日,“奇奇”可乐厂的厂长打电话给岳父:“您这苦肉计的广告效应真是不得了,这几个月我们‘奇奇’可乐卖得快脱销,我们厂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
 
为自己准备三到五个玻璃瓶,第一个瓶子放人物的纸条:老师、老头、小男孩、店主……第二个放场景的纸条:公园、海边、庙宇、街道、学校……第三个放物品的纸条:包包、纸巾、光盘、书本……准备的瓶子可以有更多更细的分类。
从每一个瓶子里,拿出一张纸条,组合在一起,作为给自己出的故事题,编写一个故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撰写演讲稿』  下一个『《孙权劝学》精品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