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课题:《礼记》二则班级:____姓名:____日期:____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并熟练背诵
试题预览
课题:《礼记》二则
班级:____         姓名:____      日期:____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2、难点: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18分钟)
【学法指导一】
①听范读: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把握节奏。      
    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鲜明。结合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完成自学检测。
③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自学检测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   )学(    )半
  2、划分朗读节奏。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学 学 半 ,其 此 之 谓 乎
   3、翻译课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0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认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②在文中做批注并将答案写在下面,再小组合作探究,班内展示,其他小组互相质疑。
 【自学检测二】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5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16分钟)
【学法指导一】
①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做记号;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互评;
③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圈画不懂的词句,小组合作交流;
④班内展示,师生共评
【自学检测一】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矜(  )guǎ(   )
幼有所长(  )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2、划分朗读节奏。
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
3、翻译课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17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认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②在文中做圈点或者用铅笔将答案写在下面,再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质疑。
【自学检测二】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10分钟)
背诵课文。
五、及时综合训练,强化学习目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      不知其旨也 (   )   不知其善也(  )  弗食 (  )
然后能自强也(  )  虽有至道 (   )     教学相长 (   )  然后能自强 (  )
教然后知困(  )    然后能自反(   )    学学半(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其此之谓乎 (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谋闭而不兴(  )  女有归(   )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
2、填空。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     》合称“三礼”。 《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意思是                    。
(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
【甲】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丙】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曲礼》
1.解释词语意思。
(1)弗学而能    (     )             (2)其次务施报(     )
(3)玉不琢,不成器。(       )        (4) 人有礼则安(       )
2.翻译下列语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3.读《曲礼》中的选段,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礼”的见解。
(二)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
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
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④说:通“脱”,解脱。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三)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君子之学必好问     (           )   舍问,其奚诀焉     (           )
2.请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 

5. 本文和《虽有佳肴》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四)
挟太山以超北海①,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②语(yù):告诉。   ③折枝: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  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大道之行也         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                    是智也
C、为长者折枝      通计一 舟,为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王之不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请在本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4)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五)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②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④,或失则止⑤。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⑥。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⑧善⑨而⑩救其失者⑪也。
注释:①失:过失。 ②或:要么;或者;有的。 ③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  ④易:简单。
⑤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⑨善:长处。   ⑩而:连词,表并列。    ⑪者:••••••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知其心(    )            然后能救其失也(     )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教/学相长也       C.然后能/救其/失也        D.学/者有四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人们:做教师的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_____________”
(5)此文和《虽有嘉肴》都认为要搞好学习需要注意多个方面。其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两文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什么观点?

(六)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新内容)③数:技巧。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②如王天下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4)“师襄子辟席再拜”一句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用“师襄子”的行动来烘托“孔子”的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反馈空间:
课题:《礼记》二则       
班级:____         姓名:____      日期:____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2、难点: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18分钟)
【学法指导一】
①听范读: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把握节奏。      
    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鲜明。结合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完成自学检测。
③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自学检测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张婧靓
          嘉肴(yáo)  弗(不)食(fú)  自强(勉励)( 二声  )  教学相长(增长)(zhǎng)   
兑命(yuè)  学(教导)(xiào)()学(xué)半
  2、划分朗读节奏。 
  是故(解释/议论)/学/然后知不足           学V/学半”,其/此之谓乎
   3、翻译课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0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认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②在文中做批注并将答案写在下面,再小组合作探究,班内展示,其他小组互相质疑。
 【自学检测二】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5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16分钟)
【学法指导一】
【自学检测一】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选拔)(jǔ)能    讲信修睦(mù)  货恶(wù)(厌恶)其弃于地也     
矜(ɡuān)guǎ(寡)两横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职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2、划分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主谓)        货/恶其弃于地也
3、翻译课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17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认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②在文中做圈点或者用铅笔将答案写在下面,再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质疑。
【自学检测二】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10分钟)
背诵课文。
五、及时综合训练,强化学习目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杜欣怡
虽有嘉肴( 即使 )      不知其旨也 (甘美 )   不知其善也(好,妙)  弗食 (不)
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教学相长 ( 增长/促进 )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困惑) 然后能自反(反省自己)学学半(教)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    其此之谓乎 (大概)    
故人不独亲其亲 (所以/因此)    谋闭而不兴( 兴起 )
女有归(女子出嫁 )   归省    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起)  故外户而不闭( 闭塞)  
2、填空。
(4)《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 周礼 》 《 仪礼 》合称“三礼”。 《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系统性的教育学 的专著。
(5)《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教   与   学   的关系,说明了  教学相长  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3、文言文阅读。
【甲】故(所以)圣人耐以(把)天下为(视为/认为)一家.以中(中原)国为一人者.非(不是)意(主观臆断/)之也.必(而是)知其情(情况).辟(剖析/分析)于其义.明(明白)于其利(利害关系).达(通达)于其患(困惑/不好的东西/冲突).然后能(能够)为(有所作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不)学而能。《礼记》
【乙】玉不琢(雕琢/打磨),不成器(玉器/美好器物)。人不学,不知(知道)道(道理)。是故(因此所以)/古之王(称王)者,建(建设)国君(治理/管理)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考虑到)终始(自始至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丙】是故/圣人作(兴起),为(制定)礼(礼制/礼法)以教人,使人以(懂得/拥有)有礼,知自别(区别)于禽兽。大上贵德(以德为贵),其/次/务施报,礼尚(崇尚)往来,往(施与)而不来(接受),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使…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曲礼》

1.解释词语意思。
(1)弗学而能    (  不   )             (2)其次务施报( 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
(3)玉不琢,不成器。( 琢磨,雕琢  )     (4) 人有礼则安(   安定     )
2.翻译下列语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3.读《曲礼》中的选段,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礼”的见解。
示例;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
【甲】君子既(既然)知(知道/了解)教(教育)之所由(缘由)兴(兴起),又知教之所由废(失败),然后可(可以)以(能够/凭借)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启发遇到的意思)也,道①(引导)而弗牵(牵制),强②(劝勉)而弗抑(抑制),开(启发/开导)而弗达(达观/通达)。道而弗牵则和(和谐/融洽),强而弗抑则易(容易),开而弗达则思(思考);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善学者,师逸(闲适/轻松)而功(功劳)倍,又从而庸③(功劳)之;不善学者,师勤(勤奋,费力大)而功(成效)半,(学生)又从而怨(埋怨)之。善问者,如(就像)攻(加工)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纹理不顺的地方),及(等到)其久也,相说(悦)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与此相反)。此皆进(增进)学之道(道理/方法)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④说:通“脱”,解脱。
译文:【甲】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引导而不是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
(2)师逸而功倍   闲适,轻松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 之所(所以)由(。。。的原因)兴。  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就能使学生思考。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三)
 君子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喜爱)学而(转折、却)不勤(多次)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可是)不达(通达/通晓)于事,识(明白)其大矣,而或(可是)不知其细(细节),舍(放弃)问,其奚(怎样/哪里)决(判断/解决)焉?
【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诀呢?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君子之学必好问     喜欢,喜爱          舍问,其奚诀焉    放弃,舍弃
2.请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 是表明作者主要观点,文章围绕该点在讨论,一般位于句首或段首
君子之学必好问
5. 本文和《虽有佳肴》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 
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四)
(一个人)挟(夹在胳膊下)太山以超(跳过)北海①,语(动词)②人曰‘我不能’,是(这)诚(真的)不能(做不到)也。为长者(年长的人)折枝(揉胳膊捶腿)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不愿意做)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动词)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以..为老)吾老(老人),以及(进而)人之(的)老(老人);幼(以….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统一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②语(yù):告诉。   ③折枝: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  ④王(wàng):统一天下。
译文: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不是我不做,而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揉胳膊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C  )
A.大道之行也         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                    是智也
C、为(V)长者折枝      通计一 舟,为(雕刻)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王之不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不是我不做,而是真的做不到。
(3)请在本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 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五)
学者(…的人)有四失(过失/不足之处)①,教者必知(了解)之。人之(主谓)学也,或②(有的人)失则(连词,就)多(贪多)③,或失则寡(得少为足),或失则易(轻视)④,或失则止(自我设限)⑤。此四者,心之莫同(不同)也⑥。知其心,然后能救(补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⑧(发扬)善⑨而(并且)⑩救其失者⑪也。
注释:①失:过失。 ②或:要么;或者;有的。 ③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  ④易:简单。
⑤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⑨善:长处。   ⑩而:连词,表并列。    ⑪者:••••••的人。
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知其心( 了解)            然后能救其失也(纠正,补救)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教学/相长也       C.然后/能救其/失也        D.学者/有四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书的人,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并且纠正他们各自缺点的人。
(4)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人们:做教师的应当根据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举办演讲比赛》同步练习』  下一个『《登勃朗峰》一课一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