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深圳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2019.7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试题预览
深圳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
2019.7
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 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 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 孙绍振认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B. 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C. 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
D. 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B. 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
C. 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D. 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说法不符合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此诗第一”意即《出塞(其二)》是最好的,并不是赞同其为唐绝句压卷之作。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说法错误,文章在分析“分期第一”和“无第一”这两种观点时,并没有同时使用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推断错误,原文第一段称“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第七段称“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作者主张做理想的读者用心读诗,读好诗,但是并没有说好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新技术与21世纪儿童:最新趋势与结果》,总结了新技术的获得与使用的最新趋势,以及21世纪儿童(0~18岁)面临的网络机会与风险。
当前儿童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新技术为21世纪儿童的生活带来了根本变革,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儿童有很多机会去探索、表达并获得自主权。儿童接触数字设备及上网机会日益增加,儿童使用新技术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的自由时间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感。
儿童上网时间越长,他们的机会与风险也就越大。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网络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但一些攻击性的、色情的、商业化的或其他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社交网络平台日益受欢迎,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 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摘编自《OECD报告:21世纪儿童必须具备“数字韧性”》,《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9年5月)
材料二:
韧性(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近年来,大陆学者将Resilience译为“韧性或心理韧性”,学者认为,生命体不像物理材料那样被动地接受外力随后回复,而是具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韧性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
(摘编自崔文香等《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3月)
材料三:
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可能潜意识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行为立法、网络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富有成效的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诱导青少年成为暴力游戏的玩家和低俗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最后,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
(摘编自肖凯《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以中学生为例》,2014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儿童获得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表达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
B. 新技术为儿童带来根本变革的同时,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
C. 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儿童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
D.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理性认识风险,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B. 由于儿童比成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更多,所以,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培养“数字韧性”。
C. “数字韧性”可理解为在数字时代遭遇网络风险时表现出的适应、调整和发展的技能。
D. 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6.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
【答案】4. A    5. C    
6. ①家长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成长的价值,正面引导儿童。②社会要给予青少年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应研发适合儿童使用新技术的指引或工具。③学校要改变数字化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现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素质的建构。④儿童自身要加强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和核实的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B项,“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说法错误,信息区域同样来自材料一第二段,“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感”,是因“不能上网”而觉得幸福感降低;
C项,“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说法错误,信息区域来自材料一第三段最后一句,“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并非指儿童置身危险之中;
D项,“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但不意味着“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数字韧性’”。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项,“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说法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B项,“所以”的理由不充分,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D项,“不是……而是”歪曲原意,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可知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既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考查,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答题时,注意观点明确,分析透彻。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三,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可能潜意识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还有,筛选概括本题答案时要注意政府净化网络环境不属于增强“数字韧性”的策略,净化网络环境就是减少数字风险,而一定的数字风险可以增强“数字韧性”;但又不能答“政府应该故意允许网络环境恶化”。所以,材料三的第二段部分信息是不适合用来回答本题的。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地(节选)
贾平凹
男人叫刘诚,河南人。正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三伏天的太阳很焦,沙烫得像炒了一样,他浑身泛着汗油,黑黝黝地放光,撑起来,腔子陷下一个大瓢坑,卧下去,满身就隆起了黑肉疙瘩,如此功夫了半个时辰,末了瘫在那里,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懒懒地向远处看起来。
冷不丁,他安静下来,死眼盯着前边一丛草下的一群蚂蚁,黑乎乎地爬在一只软虫的身上,虫在挣扎着,百般扭动,却被蚂蚁驮着慢慢往前去了。他扑了近去,用手捏死了蚂蚁,将那软虫儿放在手里;吹着气,走了回来,放在一丛毛柳里去了,还作起那么一个笑。
笑得十分生动。有五分是小孩的纯真,那五分则是做大人的可笑了。
他这种秉性,列湾人见得多了,却都猜摸不透。一半年前,他领着女儿叶叶,卖艺来到列湾村,手脚上麻利,口舌上话大,亏得女儿又十分人才,生意很红,可是,叶叶却得了暴病,突如其来地死了。他大哭了一场,掩埋了女儿,也再不去流浪,想从此在这儿落脚入户,守叶叶的一颗孤魂。
列湾村有两个队长,一个姓李,一个姓谢。他备了一席酒菜,将老李老谢请到一起,两人满脸酒红,哈哈一笑:“这是好事嘛,何况你这么一身本事,我们是同意了!可一个大村,百人百心,我们再开个社员会,给社员做做工作吧。”一月一月过去,社员会却迟迟不开。
刚进门,有人大声喊他了:
“河南旦!河南旦!”
村里人一向是这么叫他的,那里边意味着一种鄙夷,他没有恼过,也没有改正过自己的真名实姓。
当下走了出来,看见是列湾村的来举,来举身上的衣服已经破了,满脸的血道,气喘着说:“队长叫你哩!”
“是落户的事吗?”他边跑边问。
“叫你去打架!”来举说。
“打架?”他愣了。
“南村又来欺负我们了,我们赶去说理,两厢就打起来了。”
当下他不走了;他知道列湾和南村的矛盾,他是不好去参与的。来举见他不走,就说:“快去呀,用得上你的拳脚了!”
“是叫我去行凶吗?”他吼叫起来,“我又不是列湾人,我打人家什么的?”
来举说:“你这‘河南旦’,你要打赢了,列湾能不让你入户吗?难道光让你入户种我们的地,吃我们的粮?!”
他突然大动肝火,一把揪住了来举的领口,提起来,叫道:“你也敢说这话吗?你再说一句!”
来举吓得变了嘴脸。他手却松下来了,一扭头,独自走了。走了五步外,回过头来,来举还待在那里,他叫道:“你这个窝囊坯子!还等着列湾人都被放了血吗?!”
南村人很厉害,追逼了过来,列湾人心不齐,终有两个人被围住,打得趴在地上了。
他一时看得火起,当下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一阵风卷了过去。
“盐里没你,醋里没你!”南村人说。
“我抱打不平!”他黑着脸说。
“你个野猫子种,快滚开!”
“要不滚呢?”
一个小伙子扑了上来,他只扬手一推,仰八叉倒在水里;他便哈哈大笑了。南村一伙人扑上来,压住了他。列湾人一见,就又哗哗后逃。突然,他手脚四边一蹬,一扬,立即有四个人飞出了一丈来远,还未爬得起来,他早反身一弹,跳出了二尺远近;剥了褂子,圆睁双眼,叫道:
“好啊,有本事的都上来!”
老李老谢跑过来,喜欢地说:“你应该再卸掉他们几条胳膊啊!”
他却恼了:“你让我去蹲牢房?!”
他捡起褂子,斜披在身上,向一个还倒在地上呻吟的受伤者走去;站住了,冷冷地看着,末了,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瓶来,丢在怀里,说:
“拿回去温了,敷敷,那个青块就会下去的。”
南村人吃了大亏,老实起来。他声名便抖开来,很快入了列湾户籍。
从此,他不是个流浪人,村里人却依然不大叫他的名字,老小还叫着“河南旦”。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刘诚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又营救软虫儿,为后文他替列湾人抱打不平埋下了伏笔。
B. 列湾村民来举以入户要挟刘诚,要他跟自己去和南村人打架,刘诚恼羞成怒,但为了落户不得不去。
C. 小说描写生动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简单描摹,活画出列湾村两位队长自私狡黠的形象。
D. 小说结尾,列湾村里人依然叫刘诚“河南旦”,虽然称呼没变,但其中的情感已有了微妙的变化。
8. 小说中的刘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 精(简洁)、准(准确)、狠(独到,有力度),请结合文中画线语段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单纯:刘诚救了小虫后露出的笑容透着儿童般的纯真,可见他的单纯。②善良:刘诚解救沙地上的小虫,把药给受伤的南村人,都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善良。③正义:刘诚虽不想介入两村的争斗,但见列湾人受了欺负,抱打不平挺身而出,可见他的正义感。④粗犷直率:刘诚说话做事直来直往,在他与来举、南村人、老李老谢的对话中都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粗犷直率。    
9. 参考答案一:
语词的精指精炼,要用最节省的话来表达。如开头画线写练功的两句,100多字只出现一个主语“他”,用语能省则省。
语词的准指准确,如开篇画线处的动词“趴”“撑”“瘫”等都切合情境,准确描摹出人物状态;“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这一比喻也准确形象地描摹出练功后瘫趴沙上放松休息的情态。
语词的狠强调独特到位,“一下子能说到人与事的骨头上”,如“太阳很焦”,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说法,既写出太阳暴晒、天气极热的客观情况,又透出人在此种状态下的焦躁难受,用语精简,表意丰富,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二:
精:指措辞精炼,如文中描述三伏天的太阳很“焦”刘诚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都是十分精到的谓语。
准:指描绘准确形象,如文中将刘诚比喻成“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既形象地描绘出刘诚一身泛着汗油、黑黝黝的黑肉疙瘩的形象,又突出了沙地的特征,准确而生动。
狠:指力度强,读起来充满了文字的力量感。如文中写刘诚与南村人的对话,一来一回,寥寥两句就渲染了双方对峙的紧张场面。
参考答案三:
画线对话很好体现了贾平凹小说语词的精、准、狠,写南村人责备刘诚多管闲事只用8个字,惜墨如金,没有一字多余,非常精炼;写他的回答加上“黑着脸”的神态描写,准确生动写出他对南村人以众欺寡的不满;“盐里没你,醋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期末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广东省汕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