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年3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年3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C)(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超级全能生”2020高考浙江省3月联考(C)语文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
试题预览
“超级全能生”2020 高考浙江省 3 月联考(C)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共同为遏制新型冠.(guān)状病毒疫情蔓延、保障群众
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jì)、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B. 两国在“一带一路”的框.(kuàng)架下签署一系列文件,旨在加强互联互通,使扼守发展咽.(y
ān)喉的古城焕发生机,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枢钮。
C. 如果确认战争乃是流血的政治,那么,“三国”的智慧就是政治智慧。政治智慧之外的哲学智慧
等则几乎阙(què)如,至少可说是相当薄(bó)弱,远逊于《红楼梦》。
D. 文物修复人员技艺精湛,把一件件褶皱的、棉絮状的、虫蛀的纸绢.(juān)书画分类拣选,并
用特殊的黏.(nián)合剂进行修复,使之重现光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5 分)
【甲】日记凸显..了知识分子对灾难的反思,这正如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所言的,“灾难文学必
须有与灾难相匹配的尊严”。这要求作家需要具有对时代整体视察的视野,对世间万物悲天悯人的
情怀,对人类运气配合体感同身受 ....的洞察力,对传统美学精神休戚相关的明白力。因此,我们在
日记中感受到的反思,绝不仅仅限于这场灾难,而是..对灾难反思的反思。【乙】它反思的是我们生
活方式是否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否惠及..每一小我私家?我们的
每一小我私家是否拥有说真话的勇气?【丙】在作家的理性中无疑体现着这样一种爱——那无数
的远方和人们都与我有关,不仅有医护人员的颂歌,还有雷神山、火神山建设者们的平凡;不仅
有快递小哥的投递,还有志愿者那平凡而详细的坚守;不仅有救治的举措,还有无可怎样的神伤。
2.文段中的加点字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凸显 B.感同身受 C.而是 D. 惠及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
A. 在 2019 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期间,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与平安银行跨界合作,共同
打造了“书香平安”文化社区,以主旋律、正能量的精品图书,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B.纪录片《变化中的中国》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于一身,通过不同人物,再现真实历史,
强化追问现实的力度,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高三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8页
C.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情况下,如何对待不断给生活带来便捷的人工智能,
日渐成为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棘手的问题。
D. 网络教学即使能打破地域和隔离的限制,但由于其对网络硬件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开学季同
一时段集中上网学习,让不少地方的学校网课产生了网络拥堵。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水稻是世界主粮作物,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水稻并不是
大自然的馈赠, ① 。通俗地讲,水稻的驯化就是人类对野生水稻进行人工培
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不断地选择产量高的野生水稻,将其保留下来,下一年接着种。正因
如此, ② 。据考证, ③ ,早在 9000 年前,中国人就已
经率先种植水稻了,在水稻的驯化史上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微信群里有人说,世卫组织不建议健康的人戴口罩,我们中国却要求所有人都戴口罩,这完
全没必要。
请你为微信辟谣小程序写一篇辟谣短文,要求从信息来源、信息要素和科学常识等方面提供
依据,语言简洁连贯,100 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
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
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
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
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
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
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
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
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
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
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
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世界
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
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
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
高三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8页
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
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
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
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
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
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
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
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
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
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
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7.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创造 扩展和延伸
B. 形成 保障
C. 依托 传输到
D. 借助 实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
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由苏联专家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
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公路沉管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
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
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9.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功的背后有哪些支撑?(4 分)
岛隧工程
智能建造
智能设备、智
能控制系统等
工程建设者的
感知能力等
信息资源的有
效存储和共享 数据层 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
工 程 建 设
的安全
数据层 网络层 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
人机一体化智能
建造系统
机器智能与人类
智慧紧密结合
高三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8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实验
[西班牙]塞尔吉·巴米艾斯
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
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近几个月,他发现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种对规则的遵守。
比如,孩子们就取笑他,说他躲藏在这种一成不变的程式里是因为害怕面对生活环境的多变。
阿图罗没有争辩。妻子抱怨他那种- -成不变的程序化生活(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
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他也没有争辩。在工作中,阿图罗也察
觉到了风向的改变。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转而却更加关注那些难以预料的“有创造
力的”职员。对阿图罗来说,这种所谓的创造力不过是用“首创精神”这种委婉的说法来对草率行
事进行美化而已。
他感觉到自己一直奉行的价值观不再像从前那般被推崇。不仅在家里和工作中大家开始贬低
他的条理性,在报纸上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现一些证据,表明人们更崇尚那种仿佛过了今天没明天似
的随心所欲,轻易改变看法和感情上的朝三暮四也常常受到赞美。
在与这种大肆鼓吹反复无常习气作斗争时,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
越来越少有人意识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情况让阿图罗很吃惊。出于
实验和打赌这双重目的,他决定稍微改变一点习惯。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
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为了不惊动周围的人,他做得很谨慎。实验就这样开始
了。
最初的举动:上班迟到 20 分钟,不穿平时的那件西装上衣,而是穿着一件鹦鹉绿休闲毛衣;平时
到了晚上,他都是坐在沙发上,准备看事先和妻子说好的节目,然而那天他向她提议到一家泰式餐
馆吃晚饭。在这两件事上他都遭到了当事人的不理解。经理批评他迟到,并且上下打量他的学院风
毛衣。要知道他从来没改变过穿衣习惯,总是那两套一模一样的外套和裤子,一周换一次。至于去
泰式餐馆吃晚饭的提议,妻子连一声回应都没有。
阿图罗一点也没有沮丧,失败恰恰让他坚信自己平时的态度是正确的。然而他不喜欢半途而废,
一周后他又再次开始实验。在原本该看电影的那一天,他没有事先通知妻子,就对她说想待在家里
吃晚饭。妻子很惊讶,继而明确反对,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既然星期二都定好了要看电影,为什么要改
变?真见鬼!
阿图罗只是反复说着她曾年复一年对他说的那些理由:“有时应该改变一下,就算已经定好了
某些目标,违反一下也好,可以让我们感觉更有活力。”妻子吁了一口气,说道:“那么,我们到底
干什么?”她的怒气是那么明显,他激动得差点想拥抱她。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反应。
可此后,阿图罗开始察觉到无论是妻子还是同事,对待他的态度都和以前不同了。一天晚上,阿
图罗正在等孩子们回家。像平时一样,他坐在门前,数着分秒等待约定时间到来。这时他开始自问:
既然准备好引入“创造性”的变化,那么出去转一圈是不是更合适?妻子自行吃了安眠药睡得正香,
利用这个机会,他穿上衣服出门而去。
黎明时分,他在大街上晃了一圈回到家,却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妻儿都在门口等着他。他
们冲他大吼大叫,指责他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留张便条。他微笑起来,对家人的反应很满意,坚
信自己能够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是他的实验。然而大家都不听他解释。妻子开始呜咽,断断续续地发
高三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8页
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则仿佛面对堕落分子似的看着他。阿图罗向他们保证会恢复自己素来的习惯,
然而都是徒劳。
接着就在同一天,妻子和经理对他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得谈一谈。”两场谈话的共同点似
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理由:他们要赶他走,因为他们发现他心不在焉,已经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
稳。那种沉稳虽然也不值得称道,但是至少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两场谈话中,阿图罗都没有争辩。在内心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不应该抵挡不住混
乱无序的诱惑。他默默地办理了离职手续。而在家里,由于被急剧增长的敌视氛围所迫,他不得不
收拾行李离开。
面试新工作时,他重新穿上那件常穿的西装上衣。尽管人家要求的是诸如既要年轻活力又要经
验丰富等相悖的条件,他还是坚持呈现自己始终如一、严格精准和认真负责的一面。给他做面试的
人不屑地看着他,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他还是意识到他们要找的是那种有创造力、不满足于现状、
不合常规、难以预测的人。
如今的他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律。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在综合体育馆,在那里他观察社区业余
排球队的变化。在训练方式上,阿图罗也发觉即兴创造与按部就班之间的斗争。一些人的力量和另
一些人的才干互为补充,懂得这些的人总是这样说。通过观察比赛,阿图罗得出结论,从统计数据来
看,始终如一和可以预见比心血来潮更为可靠。这更坚定了他的原则。
尽管目前出于环境原因,他不再向任何突如其来、出乎预料,却可能改变他生活的变化关闭大
门。更有甚者,他盼望它。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
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
(选自 2019 年 02 期《译林》,有删节)
10. 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4 分)
11.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图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12. 分析小说叙述上的特征。(6 分)
13. 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复张君书
清·姚鼐
辱书谕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谊甚荷。以仆騃蹇,不明于古,不通于时事,又非素习熟于今之
贤公卿,顾蒙识之于俦人之中,举纤介之微长,掩愚谬之大罪,引而掖焉,欲进诸门墙而登之清
显,虽微君惠告,仆固愧而仰德久矣。
仆闻蕲于己者志也,而谐.于用者时也。士或欲匿山林而.羁于绂冕,或心趋殿阙而不能自脱于
田舍,自古有其志而违其事者多矣。仆少无岩穴之操,长而役于尘埃之内,幸遭清时,附群贤之
末,三十而登第,跻于翰林之署,而不克以居,浮沉部曹,而无才杰之望,以久次而始迁。值天
子启秘书之馆,大臣称其粗解文字而使舍吏事而供书局其为幸也多矣不幸以疾归又不以其远而忘
高三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8页
之为奏而扬之于上其幸抑又甚焉。士苟获是幸,虽聋瞆犹将耸耳目而奋,虽跛躃犹将振足而起也,
而况于仆乎?
仆家先世,常有交裾接迹仕于朝者,今者常参官中乃.无一人,仆虽愚,能不为门户计耶?古
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
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道不章.。又
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夫自圣以下,士品类万殊,而所处古今不同势,然而
揆之于心,度之于时,审之于己之素分,必择其可安于中而后居,则古今人情一而已。
夫朝为之而暮悔,不如其弗为;远欲之而近忧,不如其弗欲。抗.孔子之道于今之世,非士所
敢居也;有所溺而弗能自反,则亦士所惧也。是故古之士,于行止进退之间,有跬步不容不慎者.,
其虑之长而度之数矣,夫岂以为小节哉!若夫当可行且进之时,而卒不获行且进者,盖有之矣,
夫亦其命然也。
仆今日者,幸依圣朝之末光,有当轴..之褒采,勇跃鼓忭以冀进,乃其本心。而顾遭家不幸,
始反一年,仲荣先殒,今又丧妇,老母七十,诸稚在抱,欲去而无与托,又身婴疾病以留之。此
所以振衣而趦趄,北望枢斗而俯而太息者也。
远蒙教督,不获趋承,虽君子不之.责,而私衷不敢安,故以书达所志,而冀量察焉。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而谐.于用者时也 谐:合,符合。
B.微补于国而道不章. 章:同“彰”,彰明。
C.抗.孔子之道于今之世 抗:捍卫,挽救。(应为违背)
D.有当轴..之褒采 当轴:当权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士或欲匿山林而.羁于绂冕 骊山北构而.西折
B.今者常参官中乃.无一人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有跬步不容不慎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虽君子不之.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作者拒绝了张君要他火速进京做官的建议,但他仍在回信中对张君的赏识和提拔之情表
示了感谢,体现了士大夫的修养。
B.清代的读书人由科举而翰林,由翰林而朝臣。作者从跻身翰林到任职秘书馆,仕途颇为顺利。
翰林可以参政议政,名望很高。
C.和李密一样,作者把家庭的不幸当作不愿做官的理由,所不同的是,李密承诺自己要先尽孝,
后尽忠,而作者并无此种考虑。
D.文章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反复陈说应当和不应当做官的理由,强调左右为难的精神困境,
分析透彻,层层深入,感人肺腑。
高三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8页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值 天 子 启 秘 书 之 馆 大 臣 称 其 粗 解 文 字 而 使 舍 吏 事 而 供 书 局 其 为
幸 也 多 矣 不 幸 以 疾 归 又 不 以 其 远 而 忘 之 为 奏 而 扬 之 于 上 其 幸 抑
又 甚 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虽微君惠告,仆固愧而仰德久矣。
(2)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黄庭坚仕途多舛,此词是被贬宜州后所作。②戏马台,在今徐州。东晋时大将刘裕(后来的
宋武帝)因北伐立功被封宋公,于重阳节在戏马台大宴群僚。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19.词的上阕前两句运用 手法,写出了词人 的性格。(2 分)
20.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用到了刘裕的典故,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材料一: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材料二: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
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②也。”(《论语·雍也》)
【注】①逝:前往。②罔:糊涂。
21.“冕衣裳者”是指 。孔子遇到上述三类人,“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体现孔子 之
心。(2 分)
2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仁者”的理解。(4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1)_________,钻之弥坚。__________,忽焉在后。(《论语》)
(2)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3)渔舟唱晚,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爱其子,__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5)__________。一种相思,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高三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8页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美学家克罗齐曾言:“要想评价但丁,就要使自己达到但丁的水准。”可生活常识又告诉我
们:“不进厨房的人,也能辨别厨子的好坏。”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
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0学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  下一个『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竞赛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