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外类文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外类文训练(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一、追念闻一多先生冰心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
试题预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
一、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装。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1.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2.细读第⑤自然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4.文章开始说“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结尾说“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说说首尾照应的作用。
5.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冰心先生说闻一多先生是“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请你也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
1.【参考答案】因为闻一多先生具有诗一样的性格和那比诗情更炽热、更浓烈、更豪放的情绪。
2.【参考答案】失望——兴奋——低落——奋起
3.【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4.【参考答案】突出对闻一多的敬佩,赞美闻一多为追求救国真理,视死如归的精神。
5.【参考答案】他,是中华学者的典范;他,是民主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他,历经沧桑,为人民痴心不改。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要学生通读文本,把握闻一多和他的诗之间的关系。如:“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可以得出,因为他就是一首诗,一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的诗,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所以先写他的诗。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的把握。仔细读第⑤自然段,把握关键词。结合: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可以看出的他的情绪是失望;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兴奋;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可以看出此时她的情绪是低落;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奋起。
3.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描写,遣词的角度赏析。本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写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作用和表达的情感。本体是闻一多,喻体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一束敏感的神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首尾照应的作用一般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结合本文分析,强调自己对闻一多的敬佩,赞美闻一多的精神。如:视死如归,热情热情,豪放等。
5.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答案不唯一,结合文本中闻一多的精神和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仿照二人的诗句格式赞美闻一多即可。如: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他是卓越的学者,他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他是勇敢的革命烈士。

二、惠特曼 访问记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尔特•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老人全然如一张擦洗旧了的松木桌,沙白得一尘不染。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清理掉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挚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拐杖瘸瘸拐拐地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释】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6.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9.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0.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6.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
7.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8.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但是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9.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既写出了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10.示例: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第③段以及相关段落,并结合全文理解“心满意足”的含义并筛选原因。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7.本题考查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由物及人的写法上考虑,即通过描写居室来衬托人物思想等。这段环境描写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8.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整体理解文章主旨,又要准确把握第⑤段的主旨,并结合上下文把握该句在本段乃至全文的含义。说明惠特曼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但是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9.本题考查鉴赏词语深刻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阳光“一词的象征意义。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表现了惠特曼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10.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审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组织答案。需要调动记忆库,列举末段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文本作答。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

三、刘德华的“厚脸皮”
陈亦权
1982年,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喽啰的刘德华和林子祥、马斯晨、缪骞人等人一起在海南岛参加《投奔怒海》的拍摄。在拍外景戏的时候,他们经常坐在一辆敞篷货车上赶来赶去,一路上都特别枯燥和乏味。 
有一次,刘德华站起来对大家说:“我唱歌给大家听好不好?” 
马斯晨和缪骞人等人一听,都吓了一跳,唱歌?也不想想身边正坐着林子祥呢!他可绝对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老大,有他在场一般人哪还敢唱歌?就连有着“粤语流行歌曲开山鼻祖”称号的许冠杰都曾表示“有林子祥在场会觉得压力特别大”。马斯晨和缪骞人不约而同地往林子祥脸上看去,刘德华也像明白了两人的意思,可是他不但没有胆怯或者难为情,还对林子祥说:“我就唱两首你的歌,你帮我指点指点,给点意见吧!”
旁边的人都暗暗笑话刘德华,连许冠杰都觉得有压力的人,你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居然敢在林子祥面前亮一嗓,真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过,林子祥的儒雅是圈中出了名的,他自然不会拒绝刘德华,当刘德华唱起了林子祥的代表作《分分钟需要你》后,车上的人都笑了,相比于林子祥那清晰明朗的嗓音,刘德华那低沉粗犷的嗓子实在显得太滑稽了。林子祥认认真真地听着,最后他夸奖刘德华说:“你的嗓子很特别,很有磁性呀!以后有机会的话来我的录音棚里玩吧!” 
谁都听得出来,这只是林子祥给刘德华这个晚辈的一句客气话而已,并不是真的邀请刘德华去他的录音棚,刘德华却像完全没听明白这是句客气话似的,电影拍完回到香港后,刘德华还真的就经常去林子祥的录音棚里玩,有时候是观察别人创作和演唱,有时候则是自己试着一展歌喉。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得到了林子祥的很多提点和帮助。
就这样,刘德华抓住这个机会唱啊唱,居然还真唱出了一点小名堂。1985年,他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正式向歌坛进军;五年后,刘德华靠着《可不可以》和《再会了》两张专辑奠定了他在香港歌坛的地位,跻身四大天王行列…… 
“我真是厚脸皮!”在前不久的一个访谈节目中,刘德华说起这段经历时这样笑着评价自己,不过接着又说,“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的脸皮不是那么厚,能有今天的刘德华吗?所以我真正想说的是,任何时间任何环境,都不要害怕展示自己。只要有机会,你就应该全力向前冲!”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主要事件。
12.题目《刘德华的“厚脸皮”》中“厚脸皮”一词加了引号,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13.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当时马斯晨、缪骞人等人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有何作用?
14.闻一多先生潜心于古典文学,刘德华醉心于唱歌,最后都有所成。他们的经历对于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15.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样写也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150字左右)
11.成名前的刘德华在拍摄电影期间“厚着脸皮”主动唱歌给林子祥等人听,又到林子祥的录音棚去向他学习、求教,进步很大
12.“厚脸皮”的本义指不知羞耻,在本文中指刘德华不惧怕别人的议论,不害怕展示自己,坚持向别人请教。
13.从对马斯晨、缪骞人等人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对刘德华不知天高地厚的惊讶和不解,从侧面表现刘德华的勇敢和“厚脸皮”。
14.示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要害怕展示自己,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应该“厚着脸皮”全力一试,最后就有成功的可能。
15.【例文】我们的老师,把教育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呢?我们一定会用累累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解析】
1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刘德华”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刘德华”与“林子祥”之间发生的事件。
12.试题分析:考查题目中“厚脸皮”一词加了引号的目的。可从“厚脸皮”的本义和语境义的角度分析作答。“厚脸皮”的本义指不知羞耻。“厚脸皮”的语境义是指刘德华不惧怕别人的议论,不害怕展示自己,坚持向别人请教。所以在这里是个褒义词,有了特殊意义,所以加了引号。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13.试题分析: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当时马斯晨、缪骞人等人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刘德华的侧面描写。最终的目的是表现刘德华的勇敢和“厚脸皮”。次要人物是为主人公服务的,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品质。
14.试题分析:比较阅读。闻一多先生潜心于古典文学,刘德华醉心于唱歌,都有一种“厚脸皮”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就应该学习“厚脸皮”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要害怕展示自己,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及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可写老师,可写清洁工人,可写军人……只要是有奉献精神的人都可入题。要用赞美性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出由衷的钦佩之情。


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 晔
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④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⑤“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⑥“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⑦“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⑧“那怎么——”
⑨“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⑩“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6.在文章中,作者与鲁迅先生接触过几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次接触的主要内容。
17.第 段中“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说和做》基础知识训练』  下一个『七年级下册《老山界》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