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简答题题库(二)逐题解析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论语》选读简答题题库(二)逐题解析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年高考《论语》选读简答题模拟试题一、为政以德(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
试题预览
2020年高考《论语》选读简答题模拟试题
一、为政以德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二、克己复礼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 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五、仁者爱人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 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 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
【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统辖。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
六、君子之风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1分)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2、 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十一、诲人不倦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十二、高山仰止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⑴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1分)
⑵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
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分)
(十五)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夫子A      夫子B
2、 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十七)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2、 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十三、沂水春风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4分)
十四、中庸之道
(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注】①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为什么?
  (二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第一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二则: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第三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第四则: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第五则: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②》)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中。②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人围困于荒野中,情势危险,粮食也断绝了,有弟子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
上述文字,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对颜渊的评价,也有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1.读经典,应该读出对现代的启示意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称赞颜回在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不动摇追求,这十分难得,而对现代人而言,我们应该还能从中读出对今天有益的启示来,你能列举一条吗?(2分)
2、 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你认为孔子如此悲伤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语段回答)(2分)
(二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2分)
(二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孔子的目的是什么?(2分)
2、 孔子很讨厌阳货,所以不想去见他,可是后来见了他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要去做官。你怎么看待孔子这一行为?
(二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1、 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为政以德-21
为政贵在树德。
以德治国,建立德政,是历来统治阶级的理想,为历代统治者所自诩而刻意崇尚。他们追求德政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使其子孙万代能够永远地传承不息,并不是为了大众的幸福。当然,德政的建立,在客观上有益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德政同样也是社会大众所翘盼的。在德政统治下生活,是历来社会民众的理想社会。当历史上偶尔出现一二个开明的统治者,久经苦难的人民就感恩戴德,发自内心地拥戴,歌颂。
22.为政在德,做人同样在于德行。德行是成就幸福人生的基本要素。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星光灿烂的宇宙,人生是如此短促,以至时常带给我们一丝苍凉与无奈。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美丽,以永恒的魅力召唤着我们,无论欢喜与悲哀、幸福或痛苦、拥有或失去,都是我们五彩纷呈的生活的一部分,都让我们切切实实地体验着得与失、感悟着祸与福、参透着生与死。那么,如何在这有限的生命之旅中,做出令人难忘的事业,是值得深思的。不论我们处在怎样的位置,我们总是承担着自己对于历史的责任,纵使我们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们总可以修养自己的品德,以良好的行为,影响和感化周围的人们,使我们的生活美好。再精彩的戏也有落幕的时候,再辉煌的人生也有终结的一刻,只有德行永垂。当我们慢慢走过了一生,回首来时的路,愿我们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欣慰。 
仁者爱人-21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
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
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四)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
 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
1.①管仲之器小哉  ②管仲是仁者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
 1.安贫乐道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十)
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三)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四)
⑴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
⑵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⑶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
(十五) 
1.孔子  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十七)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十九)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二十一)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二十二)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
   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二十三)
示例: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二十四)
“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二十五)
1.示例:人生有自我的精神追求,清苦的生活也会自有情味;现代的生活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在物欲面前,保持心理的安宁、安详,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真正的快乐不以物质的富足为必要条件,快乐的本源来自精神的追求。
2.颜回安贫乐道(第一则);颜回好学(第五则);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第二则与陈蔡之厄)
(二十六)
1.直率不谦逊。(“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2.因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
(二十七)
1.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来迫使孔子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出来为他办事。2.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八)
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论语》复习素材
7、《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概述】:教学原则: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相关练习】①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论语》选读简答题题库(一)逐题逐题解析语文试题』  下一个『《论语》选读名句默写填空练习(附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