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随堂演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随堂演练(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褐绿(hè) 缠绵悱恻(mián)C.灼灼(shuó) 四处漂泊(ó)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n)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ɡ)解析A项,“筌”应读
试题预览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
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
褐绿(hè) 缠绵悱恻(mián)
C.灼灼(shuó) 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n)
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
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ɡ)
解析A项,“筌”应读“quán”;B项,“窣”应读“sū”;C项,“灼”应读“zhuó”。
答案D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决赛中,良好的开局使上届冠军队得鱼忘筌,中后场频频出现失误,被对手抓住机会,最终以一球之差惜败。
②这些个矛盾心态,显现出他以一个“外省族群”者的身份在政坛立足的困难性,使得他在政治考虑方面多了一份顾忌和如履薄冰的心情。
③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气宇轩昂的状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④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有孝心,你的孩子将来也会对你有孝心,上行下效嘛。
⑤尽管向两个市场上销售的芯片的价格相去无几,但企业市场仍较生产者市场要大一些。
⑥鲁迅的杂文,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合语境。②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符合语意。③气宇轩昂:形容人精神饱满,气概不凡。这里用错了对象。④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坏事。与语境不合。⑤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符合语意。⑥一字千金: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符合语意。
答案B
3.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仿照其特点造新句。仿写时要注意形似和神似。本题要注意选取的汉字兼有形美和义美的特点,再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相应的比喻句。
答案示例(1)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
(2)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4.诗歌的语言有暗示性,读“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体会到昭君的怨恨;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受到诗人的怅惘。这种暗示性就是我们所谓的语言的言外之意。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将言外之意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1)面对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股神”巴菲特说:“我奉行一条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巴菲特的言外之意是: 
 
(2)最近,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被卷入纠纷之中。对此,一位著名相声演员说:“那可是个雷区啊!”
相声演员的言外之意是: 
 
解析(1)中给出语境“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在这样的情况下,巴菲特这句话直接告诉人们不要随大流,要独立思考;还有此时面对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人们是恐惧的,按照巴菲特的说法此时应该“贪婪”,也就是说此时是购股票的好时机。(2)中首先指出“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被卷入纠纷之中”,对此,著名相声演员说“那可是个雷区啊!”著名相声演员说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为“雷区”,“雷区”指地雷埋藏的危险地区,现在引申为危险的应该避免的地区或情形。对于充满危险的地区要谨慎小心,所以著名相声演员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给奶粉、药品、保健品做代言要谨慎。
参考答案(1)股市运作要有独立思维。(或:现在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
(2)代言商品(奶粉、药品、保健品)要慎之又慎。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
解析说古诗中“‘落叶’也不常见”错误。原文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答案B
6.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归纳要点。“落木”之于“落叶”的区别,犹“木叶”之于“树叶”的区别。可根据原文“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落叶’……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等信息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
7.第二段中说“寒风扫高木”一句用“高树”替代“高木”“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解答此题,需根据文意理解“高木”与“高树”的异同点并加以概括分析。从所指对象和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不矛盾。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韵味。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时期,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他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国文学史》。
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透明,又是何等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时期,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解析A项,“语言浑成,意境高远”是其旧体诗的风格特点。
答案A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林庚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是独具慧眼。
B.林庚致力于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对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因此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C.林庚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诗意与诗形的共同要求保持着高度自觉,也是最值得重视的诗人之一。
D.林庚一生都追求青春、理想和美,他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解析A项,“林庚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和“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是独具慧眼”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答案A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是概括文意的题目,可抓住其“魅力”在“诗歌”“学术”“人格”三方面的体现,加以概括整合。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结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林庚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②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③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
二、语言文字运用(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①艺术精湛②制作精良。③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④⑤古往今来,(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B.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文明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C.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D.不仅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
解析“不仅……也……”是递进关系,应先谈中华民族,再讲世界文明。另外,从搭配的角度看,“滋养”和“华章”应该分别搭配“提供”和“贡献”。A项,“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语序不当,且“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搭配不当。B项,“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搭配不当。D项,“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语序不当。故选C项。
答案C
5.填入文中画波浪线句括号里的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B 、 、 “ 。 ”
C , , 。
D 、 , 。

解析①②处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个并列词组之间的停顿,应该都用顿号,排除C、D两项;③④⑤处关乎完全引用还是部分引用的问题,从整个句段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句前面是一个句号,后面“古往今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此处独立成句,句末点号应该放在后引号里面,因此排除A项。
答案B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巨制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B.文艺魅力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C.文艺魅力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D.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学生进行选择,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前文“精品”及后文“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可知,填入的句子的第一分句主语必须是“作品”,故排除B、C两项,因为这两项的主语都变成“文艺魅力”,与前后文不连贯。从后文的“凡是”“必然”可得出,此处应有“强调”之意,故选择D项。
答案D
7.下面是某校组建新一届学生会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解析此图是某校组建新一届学生会构思框架图,这类题目来自生活实践,可联系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框架图的各项流程有明确的行进顺序,一般用箭头按序依次标示流程的先后顺序,解读时可依据箭头指示来厘清次序。如本题可以按照箭头指示的先后顺序说起,如从框架图上部左端的“组建学生会”“分部门报名”“汇总”“确定候选人”“演讲”“民主投票”,再到选出“入选者”“备案”,最后成功组建新学生会,如此依次按箭头指示顺序表述即可,注意不能超过80个字。
参考答案组建学生会先分部门报名,然后汇总,确定候选人。候选人进行竞选演讲之后,民主投票选举出入选者,再报学校备案,组建新一届学生会。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①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②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解析第一处结合后文内容“‘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读厚”对“读薄”,“宽度”对“深度”。第二处结合前文内容“‘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薄”对“读厚”,“开掘、‘蒸馏’”对“拓展、杂糅”。第三处结合前后文内容,“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如此循环往复”,应填“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参考答案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意思对即可)
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6分)
阅读经典作品,目标是进入大师的精神天地,从大师那里吸取思想的力量,所以我们要把阅读的层次再提高一点,努力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思考,是我们接近大师的重要途径。比如读一部经典小说,往往首先会为故事情节和独特的描写所吸引,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大胆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印证感受作品独特的思想力量,我们也就有可能进入经典阅读的高级阶段。
解析本语段共有两句,第一句指出了阅读经典作品的目标和途径,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举例说明,所以我们只要对第一句话进行压缩即可。第一句,指出阅读经典作品的目标是进入大师的精神天地,从大师那里吸取思想的力量;途径是把阅读的层次再提高一点,努力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思考。抓住目标和途径,组合成简洁流畅的一句话,就完成了对本语段的压缩。
参考答案阅读经典作品,我们要通过思考来把握作品思想,进而吸取大师思想的力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随堂演练』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随堂演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