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质量评估试卷(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三单元质量评估试卷[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一(18分)1.下面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快乐而沉静的春雨,缓缓飘落,洗去一冬的污秽,把珍藏心间的欢乐吐成遍地的新绿。汇聚,终成那涓涓溪流,潺潺萦绕这方黝黑的大地。你嬉戏于田间地头,那湿润润的泥巴浸润了人们多情的心。踩着这三月春雨,在迷蒙
试题预览
第三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18分)
1.下面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快乐而沉静的春雨,缓缓飘落,洗去一冬的污秽,把珍藏心间的欢乐吐成遍地的新绿。汇聚,终成那涓涓溪流,潺潺萦绕这方黝黑的大地。你嬉戏于田间地头,那湿润润的泥巴浸润了人们多情的心。踩着这三月春雨,在迷蒙的春烟里,走过这千年的小径,只是这几度春秋,你润泽哺育的人啊今何在?几度轮回,直到岁月变得斑斓,小径处,轻烟似梦,唯一帘细雨,情依旧。
A.suì yǐng bǔ lǎn  B.huì yíng bǔ lán
C.suì  yíng  pǔ  lǎn  D.huì  yǐng  pǔ  lán
【解析】 “秽”读作huì,不要因形误读作suì。“萦”“哺”“斓”均只有一个读音,注意准确识记。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3分)
A.霹厉/头颅/粗拙/惶恐/大庭广众。(摘自语文教辅)
B.江西脐橙,世界的橙/花清香,茶新味,康师傅茉丽清茶/奔驰碾压障碍。(摘自广告)
C.三次实验的数据一样,结论却不一致。他烦燥地挠挠头发,在小小的书房里踱来踱去,整个人都不安极了。(摘自学生作文)
D.塌败的楼房墙体斑驳,院子里各种杂花却肆意绽放,色彩缤纷,让人内心五味杂陈。(摘自电视字幕)
【解析】 A项中“霹厉”应写作“霹雳”。B项中“茉丽”应写作“茉莉”。C项中“烦燥”应写作“烦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形容不易捉摸)
B.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
C.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D.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解析】 “尴尬”一词有两种含义: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②(神色、态度)不自然。在本题中指第②种含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3分)
A.在希腊神话中,“墨提斯”是原始智慧女神。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它代表了最先进的技术。
B.比亚迪“云轨”技术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它跑在了世界的前列,向世界认识到了中国智造的强大。
C.省级特色小镇信息港正着力打造包括智慧健康谷、人工智能谷、智慧交通谷等多个智慧创新,开启了小镇发展的3.0时代。
D.近几年,我区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中小学生学科技、爱科技、用科技的氛围和活动,科技教育硕果累累。
【解析】 B项应该把“向”改为“让”。C项成分残缺,“打造”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创新”后补充上“平台”。D项搭配不当,“开展”与“氛围”搭配不当,应去掉“氛围和”。
5.名句默写。(6分)
(1)《竹里馆》中,作者以自然平实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彩,反衬深林的昏暗的句子是:__深林人不知__,__明月来相照__。
(2)《卖油翁》中,表现陈康肃的傲慢无礼的句子是:__汝亦知射乎__?__吾射不亦精乎__和__尔安敢轻吾射__!
(3)《卖油翁》中,表现卖油翁对陈康肃的箭术不屑一顾的句子是: __但微颔之____。
【解析】 本题均为理解型默写,注意题干中“以明月的光彩,反衬深林的昏暗”“陈康肃的傲慢无礼”“卖油翁对陈康肃的箭术不屑一顾”以及篇章等提示性的信息,同时注意“深林”“安敢”“颔”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57分)
(一)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7分)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小说集《朝花夕拾》,文章写的是作者对儿时保姆的回忆。
B.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也时常用到。
C.《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D.《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解析】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
7.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回答问题。(4分)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你认同上述文段中画线句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观点,并用具体情节支撑你的观点。(4分)
不认同。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如祥子连人带车被抓去当壮丁;祥子干包月时,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骗去。他人的影响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另一个原因,虎妞和小福子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自身的性格局限也是他悲剧人生形成的一个因素,祥子性格中兼具乐观与盲目、勤快与保守、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我们承认黑暗的、污浊的、“人吃人”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但是祥子自身性格的双重性、堕落性、劣根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他的人生悲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解析】 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掌握名著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祥子的堕落既有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周围人的原因,也有他自身存在的缺陷。注意表述时条理要清晰。
(二)文学作品阅读(15分)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8.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①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②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③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生活简朴,甘于清贫;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小说开篇写了“他”送孩子回家的情景,第③段写“他”希望“她”能多带些旧衣服来给山村的孩子,这些都表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一心只为学生;从文中“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山村教育的坚守;当身为教育局局长的“她”到来,“他”没有提出要到城镇工作,而是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表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甘于寂寞与平凡。
9.请简要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作用。(4分)
①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②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她”劝“他”离开做了铺垫。
【解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时代背景;表现人物性格。阅读画线句子,可以看出这是对“他”工作的山村学校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学校的破败,突出其工作环境的艰苦。结合下文的情节内容来看,还为下文这个学校的教学点要被撤掉埋下了伏笔,渲染了一种静寂、悲凉的气氛。
10.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①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②提醒决策部门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③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解析】 小说主旨具有深刻性,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概括出不同的主旨,所以分析时要注意全面思考。本文写作的主要对象为“他”,以教学点即将被撤掉时“他”的表现,来表现作者对坚守山村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的赞美;小说在写“他”的同时,还写了来学校探望并劝说“他”的身为教育局局长的“她”,“她”曾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出生在山村,并想为改变山村孩子的学习现状而做出贡献,“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可是在来到母校停留了几天后,“她”无法说出撤掉教学点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委婉地表达出“她”的做法的弊端,意在以“她”的行为,提醒决策部门,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若将“他”的做法与“她”的做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二者都没有错,现实就是如此,有很多事,愿望是很美的,但是事实却与之矛盾,无法实现。
11.小说结尾并未交代山区最后的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示例一:结果:我认为山区最后的这个教学点被撤销。理由: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在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和决定等。
示例二:结果:我认为山区最后的这个教学点没有被撤销。理由:“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从文中可看出“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只答结果,没有理由,不得分。如果两方面都答,则选择第一个答案给分。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解析】 回答此题需要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两种观点皆可,如果认为此教学点被撤销,可以从“她”为老师和孩子谋福利,“她”要落实县委的决定等方面阐述理由;如果认为此教学点没有被撤销,可以从“她”感恩老师,并通过在学校停留几天的感受,认识到教学点对山村孩子的重要来阐述理由。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5分)
为“小人物”的杰出喝彩
①一提到杰出,很多人想到的是政治领袖、商业精英、科学巨匠等“明星级”人物。他们确实是令人敬仰、值得学习的杰出人士。可是今天,有另外一种“杰出”悄然走红,赢得社会各界的褒奖和追捧。“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他们的职业很普通,岗位也很平凡,但在紧要关头展现出的美好品格,让道德的光芒闪耀苍穹——“小人物”的杰出同样令人动容。
②由此想到南京大学110周年庆典上引人注目的场景,就是给“十大杰出校友”颁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获得“杰出校友”称号的有好几位是来自基层的“小人物”。比如王同歌,这个扎根于灌云县燕尾港默默奉献了32年的基层天气预报员就榜上有名。南大公布的“杰出校友”首条评选标准就是“长期在基层一线尤其是在艰苦地区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校友”。仔细品味南大眼中的杰出,让人感慨良多。
③通往杰出的道路不止一条。很多事物看似平淡不起眼,却不可或缺。一根房梁,结实到极致;一个士兵,坚守住岗位。这何尝不是杰出?雷锋一生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坚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成为道德的楷模。南丁格尔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护士,她把满腔热血都赋予平凡的护理事业,成就了“提灯女神”,受到万人敬仰。
④人人都有向往杰出的心,但当社会的聚光灯集中到权势、金钱等浮华的符号上时,杰出的价值标准就容易被误读,追求杰出的路径就容易跑偏。在“官本位”“向钱看”观念影响下,一些人习惯以“大官”“大款”来论英雄、排座次、论成就,仿佛官当不到一定级别称不上杰出,财富达不到一定数量算不得杰出。在他们眼里,官位和金钱成了衡量杰出的标准。还有人热衷于入选各种《名人录》《名人大全》,甚至不惜花钱买学位、买榜单。凡此种种,都是对杰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被名和利扰乱了心智。照此下去,不但成不了杰出人物,反而可能跌跟头、走错路。
⑤平凡孕育杰出,杰出来自平凡。无数事实亦证明,杰出不一定要成为大人物、名人、超人,只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小人物也完全能够杰出。那些在基层一线、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人,同样是可亲、可敬又可学的杰出人物。
⑥让我们为普通人的杰出喝彩!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为“小人物”的杰出喝彩。(或:为普通人的杰出喝彩。)
【解析】 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方法:①研究标题,探求中心论点。一般情况下,议论文判断性句式的标题,是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②阅读开篇,抓住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③分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放在篇末,与结论合并在一起。④梳理文章脉络,抓住中心论点。我们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探寻它的内在联系,整合出中心论点。⑤理解内容,提炼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渗透在全篇论述中,把握中心论点比较困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中心论点。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在标题上就点明了中心论点并通过举例子和讲道理,为我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为“小人物”的杰出喝彩。
13.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小人物”的杰出同样令人动容的观点。
【解析】 常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从第②段中“比如”这个词语可知,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的作用是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4.请用简洁的语言为第③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示例:“布带哥”陈斌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他为了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用布带把母亲绑在自己身后,用摩托车驮着母亲上班,坚持五年如一日,成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
【解析】 补写论据的方法:①先审清题目,判断补充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②选择补写的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③补写的论据形式及简繁、句式要与原论据相似;④陈述论据,确定要能证明论点;⑤通读检查,避免失误。本题首先要抓住分论点“通往杰出的道路不止一条。很多事物看似平淡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然后结合文段中所举例子,再举出同样的例子。要注意叙事完整,语言简洁,写出是小人物获得赞誉的事例即可。
15.请简述第③~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第③段首先举例论证了“通往杰出的道路不止一条”,继而第④段揭示现实社会中某些人对杰出人物的误判和误读,批评他们的错误思想和做法,第⑤段接着重申观点,第⑥段照应题目,明确论点。
【解析】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答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的表述。结合文段的内容,概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按照这一方法分析论证思路即可。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每喜戴之。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
B.折节读书(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同“佯”,假装)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根据课内外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C项“方山子亦矍然”译为:方山子也惊讶地注视着我。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解析】 注意句意,抓住常见的文言虚词和主谓结构等断句标志。“异”是感到惊异,“之”是“异”的宾语,所以“之”后断开;排除AC项;“少时”表时间,可停顿,所以“时”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B。本句句意为: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侠士。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解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句重点字词有:谪(贬官);适(正巧,恰巧);焉(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2)句重点字词有:环堵(四周墙壁);萧然(萧条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年少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 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A项“出身微贱”有误,与原文“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不符。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侠士都尊崇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初衷,发奋读书,想凭借它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到了晚年于是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方顶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舞者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注视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他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侠士。十九年前,我在凤翔,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称作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在官场中行事,到现在已经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所心得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两个小题。(5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春山多胜事__,__赏玩夜忘归__。(2分)
【解析】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的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后面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展开的具体描述。
(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福景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  下一个『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