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巨野县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菏泽巨野县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1.补全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依据课文填空(4分)①晨
试题预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30分)
(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补全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依据课文填空(4分)
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根据提示默写。(4分)
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要突破时间的局限,打通空间的阻隔,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表达要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伟大抱负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4-5题。(4分)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4.这首词介绍了词人哪些活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5.说说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法。(2 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8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人所难 B.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始一反焉 D.是金陵人             是非曲直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8.在文中 ,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6分)
曹司农竹虚言
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③。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④。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注释】①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官职名。②歙(shè):县名,在安徽省。
③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④倏(shū)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其族兄自歙往扬州自富阳至桐庐一面许里 B.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军士吏披甲  
C.乃女子也去后乃至 D.及归途再宿及其家穿井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11.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2.作者批驳的错误 观是什么?支撑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什么?(2分)
13.结合③-⑤段,说说作者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4分)
14.简述⑥-⑨的论证思路。(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4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 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 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 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 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 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 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
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父亲有哪些绝活。(3分)
16.从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试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写法和作用。(3分)
18.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6分)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 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 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 后来 ,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有删改)
19. 阅读第⑥~⑪段,照示例概括后两次打枣。(4分)
示例:第一次:八岁时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根据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4分)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21.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4分)
22.文章末段可否删去?说说原因。(4分)
三、写 作(47分)
23.请以“窗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答案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②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3、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豪兴徜徉,步过东冈(1分)。欢快轻松,怡然自得的情感(1分)。
5、描写的表达方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排比。(每点1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
6、A。(B项中“绝”之意为:停止;极)
7、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 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8、C。9、C。
10、还是这个头发,只是稍微乱些;还是这个舌头,只是稍微长些,有什么值得害怕?
11、不论什么怪物,一旦技穷,也就无计可施了。鬼的伎俩也仅此而已,在不怕它的人面前,是无计可施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邪不胜正。
1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分)。自夸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1分)。
13、分析错误观点的论据:地大物博是自夸(1分);希望国联是他信(1分);求神拜佛是自欺,皆不是自信(1分)。指出论据不能得观点,批驳了论证(1分)。
14、先列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分);再摆出事实-几类中国的脊梁(1分);再讲道理-说全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污蔑(1分);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1分)。
15、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每点1分,答出任三点即可。)
16、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1分)。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1分);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1分)(意对即可)。
18、不可以。(1分)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1分)。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1分)。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1分)。(意对即可)
19、十三岁时蒙冤憋屈后打枣、十七岁时高考落榜后打枣(每次时间、原因各1分,意 近即可。)
20、(1)强调作用,表达“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作用、心情各1分。)
(2)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来的深切怀念之情。(修辞、情感各1分。)
21、(1)我”的成长历程。(2)我”对母来的思念之情。(3)老枣树。(1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22、不可(1分)。原因是:末段与首段前后照应(1分),由“暮”到“夜深”,表明思考时间长(1分),表太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1分),深化了主旨(1分)。(原因答出三点即可)
23、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西省鹰潭市贵溪第二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