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中学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冬季联赛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示范中学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冬季联赛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年冬季联赛(高一)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页,第I1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
试题预览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年冬季联赛(高一)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页,第I1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③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④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⑤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自古崇尚文字,尤其汉代把汉字书写和选官取仕相结合,才确立了它的神圣地位。
B. 汉字优美的形体和写意特性,使其成为独特的书法艺术,从而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特征。
C. 汉字的书写一直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D.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陆续远播并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全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例举了汉字自古以来在教育、国策、取仕等方面的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缘由。
B. 文章2—4段采用了层递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深刻论证了汉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C. 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阐明了表意体系的汉字能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D. 文章的末段指出了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播发展的作用,并描绘了它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决定了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与汉语词汇间的相互适应。
B. 我国方言的分歧极大,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最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 汉字由一元化象形方法朝着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的转化,才使得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 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汉字粉碎了计算机是其掘墓人的预言,更彰显其生命力。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结论以偏概全,汉字神圣地位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B项,因果倒置。原文讲“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这表明是“书画同源的事实”使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
D项,“汉字陆续远播并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夸大其词,原文讲“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是说覆盖了“大部分地区”。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文章2—4段采用了层递式结构”分析错误。从原文内容看,第2段中心句是“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第3段中心句是“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第4段中心句是“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从内容上可推知应该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因果倒置,原文是“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表明“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是之后形成的,并不能像选项说的决定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与汉语词汇间的相互适应。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粵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伶仃洋的海域特点和香港国际机场的空域限定,使得港珠澳大桥在该海域只能采用隧道的建设形式。
B. 基于成本、效益、事故、质量、环保等一系列“争议”问题,英国广播公司反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C. 美国彭博新闻社从科技能力和政治效应两个层面,深人分析了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D. 总设计师孟凡超认为,港珠澳大桥虽然建设耗时长、投资大,但其未来所产生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此。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既彰显了我国桥梁建设的奇迹,也多方面地展示了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B. 材料二中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报道时,着重指出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大湾区进一步整合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C.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效率得以提升,全国各城市群间产业合作也更便利。
D. 无论是对大湾区、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都有着深远意义。
6. 三则材料对港珠澳大桥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    
6. ①材料一侧重报道它是我国集桥、人工岛、隧道于一体的跨海通道,尤其是隧道建设的技术创新成就突出;②材料二侧重报道外媒对它的看法不一:或强调其在经济、政治、科技上的意义,或指出其面临的诸多问题。③材料三侧重报道大桥建设通车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比对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题干要求。
B项,理解有误。由原文可知,“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列出了这些“争议”,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英国广播公司反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的理由。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C项,“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效率得以提升,全国各城市群间产业合作也更便利”,将未然变为已然,表述有误。从原文看,“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只是表明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效率提升,全国各城市群间产业合作便利是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带来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事实。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 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材料一有两段内容,第一段第一句话是总述,“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接下来分析修建的要求,指出“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第二段则重点说了铺设隧道过程中的“超级创新”。《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在材料二,主要写的是“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材料三的关键句就是第一句话“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第1小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与选项内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转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闻蛙鼓
韩  弘
①——这不是蛙鼓吗?
②咕嘎……枯嘎……咕嘎,连片的蛙鼓汇成了美妙的合唱,从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一阵阵海潮般朝我的小村、朝我的耳畔尽情地扑打过来。
③今年的五月,雨格外地多,一场接一场的,天气也冷一些。立夏过了好多天,水田里的稻秧才刚刚插上。傍晚的村庄刚被一场急雨涤洗干净,蛙鼓便由远而近,由疏而密地来了。这不是梦,是真真的久违的蛙鼓在阔别了好多年后第一次这么真切地、这么直白地、这么亲近地到来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自然的韵律,携潮湿的五月不期而至。我认出了她,她也认出了我,疏忽了寒暄与世故,径直地奔过来,久违的朋友般紧紧地拥在了一起。她说,你可有点老了,都有白发了。我说,是啊,你可一点都没老,你的声音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响亮,浑厚……
④邻家有个把式爷爷,玉米种下了就背着手看天,每天都看。看看天,就低下头,又不时地摇头,嘴里不停地念叨,今年是咋了啊,该下雨了。过些天就蹲在房门口,还是看天。眯着眼睛,仰着脖子,那姿势和他的心情一样难受。带着极度的埋怨和无奈,念叨,这天到底是咋了啊,咋了这是?突然有一天,太阳刚落山,大块大块的云便漫了过来。把式爷爷兴奋地跨到院子里,一圈一圈地转。雨还是没有下,他又念叨,这到底是咋了啊,老天爷不开眼了啊!念叨完就失望地蹲在地上。一会儿,零星的蛙声传过来,不多时,便是从四面八方响起的蛙鼓铺天盖地地涌过来。把式爷爷腾地站起来,扬起双手兴奋地喊起来,哈哈,蛙神显灵了,蛙神显灵了……雨哗哗地下起来,直下了一夜。
⑤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蛙神,也不知道把式爷爷为什么要喊这句话,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喊完就真的下雨了,这也成了我总想弄明白的一个谜。我是在县城出生,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许多农村的事儿。“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乌来……”这样的节气歌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却总也弄不懂这个事儿。后来,阅历多一点儿了就知道了,其实,青蛙喜欢叫是它高兴的表现,就像我们人高兴了就喜欢哼几句一样。青蛙不喜欢在太冷、太热或太干燥的环境里生活,它们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所以下雨的时候对青蛙来说是最高兴不过的了。尤其经过一段天气晴燥的日子,天快下雨的时候,因为气压下降,湿度增加,空气中水分增多,青蛙的皮肤会得到充分滋润,于是就活跃起来了。同时,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很多昆虫大量繁殖,这些昆虫是青蛙最好的食料。而这时候青蛙刚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天,正需要大量捕食昆虫以恢复体力。又有好食物,又有好环境,青蛙们就不禁纷纷高声歌唱了。所以,民间有“蛙鼓兆丰年”的说法,其实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⑥把蛙叫称为蛙鼓,《花镜•养鳞介法•蟾蜍蛙》里记载:“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名蛙鼓,至秋则无声。”是对“蛙鼓”一说很好的诠释。
⑦儿时,抓青蛙是件有趣的事儿。那时还小,顾及不到青蛙吃害虫的事儿,就知道青蛙的腿儿好吃,用火烤了,金黄色的,上面满是亮亮的油花,看着就眼馋,哈喇子淌好长。青蛙抓多了就吃,抓少了就玩儿。一人拿一个,抓住青蛙的腿儿,比谁的大。用木棍敲它的背,一会儿,青蛙的肚子就鼓满了气,跟气球一样。再一会儿,就会在头的两侧鼓出两个大大的泡泡来,原来,它就是靠这两个泡泡发声的。
⑧寒来暑往,承受了太多城市的喧嚣和晋惠闻蛙般的人群,便时时梦想回到童年,回到乡间,回到自然中去。听蛙鼓蝉鸣,看稻浪如波,嗅泥土芬芳,闻朴素乡音,淡远的、恬静的、超离的、无为的、清雅的。在偏远的小村置一块地,搭建一方栖息的草堂,杂乱地种一些树,房内挂几幅附庸风雅的条幅。月下,沏一壶茶,摇一把扇,对月而歌,算是心灵的回归吧。阵阵蛙鼓传来,不觉黯然。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太多的世俗,太多的虚伪,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欲望已经把我们许多人和自然永远地隔绝了。所谓的回归充其量不过是讨一份暂时的自欺欺人的清净罢了,哪怕打扮出一副道骨仙风的样子,哪怕弄些最古老的树皮把自己裹起来。因为许多人如斯,起码我自己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淡泊的境界。
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运用比拟手法,赋予蛙鼓以人的情感,更显亲切,表达了作者对久违的蛙鼓不期而至的亲近和喜悦之情。
B. 作者用较大篇幅叙述“蛙神显灵”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蛙鼓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C. 第七段写儿时抓青蛙的趣事,笔触细腻,表现出作者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经历的缅怀,并与当下城市生活形成对比。
D. 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又闻蛙鼓”这一现象引发感悟,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8.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蛙鼓”的含意。
9. 文章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D    8. ①蛙叫的声音;②连片的蛙叫汇成的美妙合唱;③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自然的韵律;④丰年的征兆;⑤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    
9. ①照应题目,与文章开头部分“听——这不是蛙鼓吗”遥相呼应,使作品结构更加严密完整。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蛙鼓的深沉怀念和赞美之情,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③揭示作品的主题,蛙鼓所象征的乡愁、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D项,“形成幽默的风格”理解有误。从语言上看,文章语言朴实、真切,含意隽永,文风不是幽默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要说明“蛙鼓”在文中的含意,需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从第①段“这不是蛙鼓吗?”和第②段的“咕嘎……枯嘎……咕嘎,连片的蛙鼓汇成了美妙的合唱”的描写看,“蛙鼓”是指蛙叫的声音,连片的蛙叫汇成的美妙合唱。从文中的“这不是梦,是真真的久违的蛙鼓在阔别了好多年后第一次这么真切地、这么直白地、这么亲近地到来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自然的韵律,携潮湿的五月不期而至”看,“蛙鼓”有着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律。“民间有‘蛙鼓兆丰年’的说法,其实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是差不多的”,这说明“蛙鼓”还是丰年的征兆。通过“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可知“蛙鼓”有着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把以上对“蛙鼓”的理解分点概括出来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及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全文情节内容,从内容、结构安排、主旨表达方面多加体会。从全文看,内容都与“蛙鼓”有关,文章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作为结尾,与文章开头部分“听——这不是蛙鼓吗”遥相呼应,起到了照应题目,呼应开头的作用,这样写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严密完整。此外,作者在写“蛙鼓”时,既写到了回忆,也写到了现实,如“寒来暑往,承受了太多城市的喧嚣和晋惠闻蛙般的人群,便时时梦想回到童年,回到乡间,回到自然中去。听蛙鼓蝉鸣,看稻浪如波,嗅泥土芬芳,闻朴素乡音,淡远的、恬静的、超离的、无为的、清雅的”,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蛙鼓的深沉怀念和赞美之情。从主旨上看,作者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经历的缅怀,并与当下城市生活形成对比,发出议论和感慨,可以起到揭示作品的主题的作用,“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太多的世俗,太多的虚伪,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欲望已经把我们许多人和自然永远地隔绝了”,蛙鼓所象征的乡愁、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等已经不多见了,所以更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蛙鼓又鸣,蛙鼓阵阵”,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20届咸阳市语文摸底考试试题』  下一个『茹志娟《百合花》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