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9-2020学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
试题预览
2019-2020学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会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②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③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④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 “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D.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等几种情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D.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B.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C. 唐代请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未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一则新闻在全球炸开了锅,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称,他已经创造了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这对双胞胎一出生就异于常人:她们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而婴儿的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很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婴儿。尽管现有的辅助生育技术足以帮助患有艾滋病的父亲得到健康的小孩,他却依然选择尝试用编辑胚胎基因的方法来让婴儿免疫艾滋病。
然而,这项看似是重大突破的医学技术,却遭到了全球医学界和媒体舆论的纷纷谴责。之所以各国都不越雷池,是因为两点:第一,从技术角度看,这项实验风险巨大,甚至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第二,从伦理角度看,人是生而平等的吗?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将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
基因编辑婴儿这类事件的发生,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它涉及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基因“黑客”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平衡发展。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高绍荣表示,虽然目前在小鼠上做基因编辑的实验看起来比较完美,但当其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时却可能遇到很多问题。贺建奎并没有对实验小鼠做病毒性感染等检测,也说明他的这项实验并不完善。“基因编辑婴儿”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规定,做任何实验都要有底线,这是不能突破的。
李久辉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之后,舆论普遍认为其行为不对,但对于其到底是违法还是违规,很难说得清楚。他认为,只有建立生命科学、医学临床研究领域的相关法律,才能确保实践研究中避免偏差和灾难。
在李久辉看来,医学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运用于医学临床,在从医学试验研究向医学临床过渡或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二者的界限,具体到医疗实践中,还需要明确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并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查和法律监督制度,保障受试者和患者的权利。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三: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声明
近日,媒体报道某技术人员宣布其研究成果,声称诞生基因编辑婴儿,引发国内外科技界广泛关注和社会公众不安。我联合体就此事声明如下:
一、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但其应用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全面评价,如何审慎使用该新兴技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长远福祉。中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出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为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明确了基本准则,为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得到了中国科技界一致共识。
二、我们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的科研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组成多部门联合调研组对涉事机构和人员予以严肃调查和处罚。
三、此项所谓“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无论是否属实,都是对新技术的滥用,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愿意为调查工作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撑。
特此声明。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2018年11月2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基因编辑技术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意即它颠覆了人生而平等的基本伦理,造成生而不平等。
B. 为避免基因编辑研究中的偏差和灾难,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明确研究和临床、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
C. 基因编辑技术虽然是一项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革命性技术,但严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
D.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明确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必须严査涉事人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基因编辑技术使两个孩子“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从这个角度看贺建奎的研究实验应是成功的。
B. 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已经通过小鼠实验成功,但如果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有可能遇到很多问题。
C. 靠法律和科学家的自律,本可以使基因编辑技术健康发展,但是基因“黑客”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D. 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伦理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各国表现谨慎。
6.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贺建奎作为科学家错在何处。(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毕飞宇
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了那锃亮的东西。枸杞是我们家乡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
②他穿过一丛又一丛构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在黄昏时分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问,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话题直在手电的边缘。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劈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英树下,手里拿了那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努力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英树上的栖鸟被惊飞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人的听觉充满夜的宇宙感。
④母亲突然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默不作声。
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的。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而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再不打上来油就要流到美国去了。当天他们就在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村里人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双手抱在前胸,说,不许打了!
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
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他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
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大肚子队长。他称我的父亲为“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是电灯,像枸杞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电在哪里呢?——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呢?——油在地下。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母亲说,你听他瞎扯。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
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
⑩民间想像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人看鱼就像玉帝老儿在天上看我们那样。总之,科学似乎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
⑪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勘探队长整日呆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阴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
⑫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里。太阳金灿灿的,枸杞子红艳艳的。
⑬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心情无比矛盾。勘探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尔后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满满的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像中雾一样难以成形。
⑭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出石油的可能性。父亲每一次都得到肯定回答。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去,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
⑮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
⑯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单调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
⑰在暮色苍茫时候勘探队长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双腿堆满伤疤,一个劲地说话,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井是土的疤。说着这些疯话,他悄然走上船。
⑱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
⑲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人们走东窜西没有发现勒探队的人影子。只有无尽的枸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③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村民们在时间很晚且母亲很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意离开,表现了村民对“手电”的好奇心理。
B. 对于勘探,父亲的态度从不准打井到后来支持打井,其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依靠科学会给村子带来巨大的变化。
C. 手电筒在河底发出的墨绿色光亮,让村民们感到了恐怖和绝望,甚至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
D. 结尾写太阳驱散了浓雾,枸杞子蓬勃生长,暗示勘探队在村庄的石油勘探无果而终;写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出父亲对未来的迷茫。
8.请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6分)


9.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李嗣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B. 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C. 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D. 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去祭祀土谷之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 “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处指元行钦等诸臣以死报国的决心。
C. “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史”是“御史”,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 “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逝的父皇,即太上皇。这里用“先”表示对已亡故君主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元行钦作战勇猛,数立战功。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单骑退敌。
B. 元行钦忠心为君,宠绝诸将。庄宗曾因感激元行钦,哭着说要与元钦共享富贵;赵在礼在邺城谋反,行钦攻邺无功,也并未受到斥责。
C. 元行钦眼光敏锐,见微知著。在庄宗派李嗣源去邺城平叛时,他就预见到李嗣源会兵变,后率军屯驻卫州,把其谋反消息上奏皇帝。
D. 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情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起誓,以死报主;唐庄宗死后,他却出逃偷生,最终被抓住而处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2)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寒食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 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 第三联描写蝴蝶翩翩起舞,鸥鸟轻快飞翔,乐景乐情,诗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
D. 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阔大深远。
15.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______________”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3)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饱满的情绪 叙述着村寨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外出打工的尔呷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演员通过舞蹈塑造出了一个个饱 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        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沧海桑田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活灵活现
B. 前所未有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活灵活现
C. 沧海桑田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栩栩如生
D. 前所未有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栩栩如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讲述“悬崖村 ”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在锦城艺术宫正式公演。
B.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
C.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在锦城艺术宫正式公演。
D.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与尔呷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
B. 与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的阿嫫,一起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 与阿嫫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 与守护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
20.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小弟家中近来乔迁,事项繁杂,幸得张兄略尽绵薄之力,现已顺利搬至幸福小区三单元405号。为表感谢,小弟各下几杯美酒,诚邀张兄明晚拨冗拜访寒舍,请务必前来。
21.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示例①,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近几年来,不少综艺节目引发关注热度,比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可见,歌唱竞演类节目必然带来高收视率。一档综艺节目想要“走红”,只能依靠高品质的视听享受,而高品质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所以,不砸钱的综艺节目是无法受到欢迎的。
①歌唱竞演类节目不一定带来高收视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⑤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⑥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 2.D 3.A 4.C 5.A
6.①缺少应有的严肃、严谨的态度。科学家应该严肃地对待科学研究,贺建奎并没有对实验小鼠做病毒性感染等检测,说明他的这项实验并不完善,态度草率,很不负责任。②违反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中国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出台了《人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期中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北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