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同步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声声慢》同步作业(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声声慢一、单选题1、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
试题预览
声声慢
一、单选题
1、下 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 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 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 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 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B项,“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说法错误,通读《声声慢》,可知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故选B。
【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下列各项中,对《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开篇连用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这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同时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 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惆怅。“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从作者抬头仰望之景过渡到低头俯视所见。
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 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考查赏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首先要读懂这首词,正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和思想情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D项,“全词用象征手法”错误,这首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自己内心的孤寂,所触之景只是用来烘托而无象征之意。“忧国忧民的心理”概括不准确,词作主要表达了国破家亡带给作者的孤苦之情。故本题选D项。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_________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 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_________,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 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_________,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      ),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梅花生在苦寒之中,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依然_________,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禀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众口一词    超逸绝尘    泾渭分明    我行我素
B. 众口一词    超凡脱俗    千差万别    我行我素
C. 有口皆碑    超凡脱俗    泾渭分明    为所欲为
D. 有口皆碑    超逸绝尘    千差万别    为所欲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先看第一空:“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有口皆碑”后不能再接“的好评”,故第一空应选“众口一词”,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看第三空:“千差万别”形容差别很大或多种多样;“泾渭分明”的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文中强调的是文人们的际遇各不相同,用“千差万别”恰当,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B。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远大的志向便往往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 幽香
B. 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让他们往往寄寓了远大的志向
C. 他们往往将远大的志向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D. 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从后文“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来看,括号内语句的主体应是“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据此可排除A、C两项。B项中“往往”一词的位置不当,且D项的被动句式更恰当,故选D。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B.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梅被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C.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
D. 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因为误用“由于”而造成句子主语残缺;二是结构混乱,“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句式杂糅,应将“广泛传播”改为“使之广为传播”。故选C。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6、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句使用问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含蓄深沉地表达了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②芭蕉的特点是:高大繁茂,焦心卷缩,蕉叶舒展,脉脉含情。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首句的作用,“窗前谁种芭蕉树”是一个问句,用一个问句开头,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第二问是考查形象的特点,“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

7、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 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 感。“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点滴霖霪”一叠,造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感,加重了环境凄凉愁惨的气氛,丰富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所表之情更加真切,更加深重哀婉。《声声慢》中,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中包含的主要是个人的孤独愁苦和家庭的离散,而本词中抒发的主要是思国怀乡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在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两者的异同,同为“雨”,但本词中以一“愁损北人”流露出的是对故国的思念;而《声声慢》中,“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多的是个人和家庭的愁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文后小题。
声 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词人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 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靖康之难以后,诗人流落在江南,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词赏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整首诗的诗眼,对那个字进行评赏。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如本题“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 消解不了心中的愁。应该关注修饰语。

9、
【小题2】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分析融情于景这个手法的,结合题干“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提示,结合词中大量写“秋景”的词句,秋风、秋雨、秋雁、黄花、梧桐雨等等,再加上词的最后一句中直言的“愁”字,综合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融情于景”者,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 情为根而已。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 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如本题已经提示手法是“融情于景”, 结合词中大量写“秋景”的词句,秋风、秋雨、秋雁、黄花、梧桐雨等等,再加上词的最后一句中直言的“愁”字,综合分析即可。

四、语言表达
10、“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写一段含有这三种意象的文字。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60字。
【答案】参考示例:一朵朵疼痛的菊花,一株株垂泪的梧桐。李清照,在那群雁往返的地方,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时分里独自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 花。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扩展语句的能力,属于词语扩展的类型,三个词语时三个意象,扩展时注意围绕意象展开联想,创设一种氛围,表达作者的情感,可以联系李清照的身世,灵活化用其作品中的词句,综合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贵州省都匀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