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
试题预览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二)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第②段作者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中国画“永恒的宁静”的特点。
B.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C.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自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 文章论证了静与空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融合才可能使中国艺术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B.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 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 18 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D.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见到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C.“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也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6.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父亲缺钱花?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一把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末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起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哈哈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条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这小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如释重负。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偎依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转载,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他正直无私,为民做了许多有利的实事,并且还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对儿子做好事实事发朋友圈的行为,父亲开始是担惊受怕的。
B.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身上的光和远处灯塔里发出的光。父亲好借此机会与儿子进行一番交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是指蛤蟆鱼要抓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让他明白做官千万不要谋私利的道理。
D.小说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出小伟对父亲晚上带自己到江边捉鱼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请联系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6分)
                                                                                              
9.小说以“灯”为标题,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
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服袴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黄帝,黄帝于五行为土。彭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
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
坐史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太子侍读。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尚书,仍前职。
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宣。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通经的比例来决定等第。
B.坟典:指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书籍的通称。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D.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博通坟典科;其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袴褶,他勇于批评并建议停止。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5分)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①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②如流水涵青苹③。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②炯:光明,明亮。③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14.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B.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C.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D.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15.“炯如流水涵青苹”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相同之处,请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2)《滕王阁序》中描绘晚霞飘飞,野鸭上翔,水天一色图景的句子是:
“              ,          。” 
(3)《庄子•逍遥游》写风的厚薄与负载鸟翅的关系的两句是:
“                  ,                 。”
(4)《逍遥游》中面对世俗的荣辱,宋荣子的态度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创作经典不可能           ,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夜;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
          为墨,(      ),凭坚苦卓绝的心志换来的           ,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           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长篇累牍    筚路蓝缕
B.一帆风顺    呕心沥血    鸿篇巨制    苦心孤诣
C.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长篇累牍    苦心孤诣
D.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鸿篇巨制    筚路蓝缕
18.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B.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C.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20.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小明收到赠书,廊页上题写:“惠赠样书,请君雅正。”
B.小明送小强一幅画,小强说:“我定当惠存。”
C.某综合医院开业广告:“本院开业,诚邀惠顾。”
D.校报希望发表小明的文章,编辑写信说:“敬祈惠允。” 
21.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3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
山峰,                   。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
友谊,                   。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22.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3分)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彩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你的人生中有过这样的“琐事”或者“细微处”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 D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2.C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3.D   A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B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4.C    A项,“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有误,原文“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B项,“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错误,原文“倡导各地组织年滿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D项,“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有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热爱祖国”的比例都是100%。故选C。
5.B    B项,“‘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错误,原文“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故选B。
6.①主办方:英国主要以家庭活动方式举行;中国则由政府、学校等组织,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2分)②形式上: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中国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更为规范统一。(2分)③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2分)。
7.C    【解析】 C项,“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让他明白做官千万不要谋私利的道理”分析不正确,属无中生有。从“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可以看出“父亲”想借蛤蟆鱼让小伟明白做事应低调的道理。故选C。
8.①勤劳自立: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儿子出息后不愿跟“我”进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