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10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10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郑州市第一0六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
试题预览
郑州市第一0六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这些事,日本的官方史书《续日本后纪》中也有记载。
北宋至明清时期,由于受到战事和海禁的影响,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海上贸易受到严重干扰和阻塞。但在这条航路上,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海上往来依然繁荣。
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无论从开辟的时间,还是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都应该在“丝绸之路”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刘晓祁山《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浅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学术界-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所以很少提及它。
B. 齐国既从朝鲜进口货物,也向朝鲜出口货物,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
C. 中韩日三国都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亊。
D. 《续日本后纪》是日本的官方史书,书中记载了盛唐时期中韩日之间的资易情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先解释“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
B. 文章论述齐国开辟“东方海上丝路”时,既引述了典籍的记载,又引述了考古资料。
C. 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从战国到明清时期,层次清楚,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D.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齐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与燕国、赵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
B. 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韩、中日贸易,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
C. 唐代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
D.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战国到清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起落,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生活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摘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英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01月19日06版《光明日报》)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值得反思。
B. 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 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从时代和社会的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
D. 三者都试图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都有失偏颇。
B. 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作辩解。
C. 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D. 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6. 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莱?”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擎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嬷。”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就是这个。去年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
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一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三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它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好多个‘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借赡养老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B. 大伯和三姑没有真正尽到赡养义务,文章借此委婉地批评了社会上子女逃避赡养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C.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既忠于爱情又孝敬老人的新时代女孩形象,具有弘扬中华美德的作用。
D. 莹放弃个人爱情而选择亲情,阿嬷选择面对孤寂而让莹追求爱情,小说塑造了祖孙二人坚守传统美德的鲜明形象,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
8. 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6分)
9. 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題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栺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注],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 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 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 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遛,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之搜刮民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 —般由皇帝发起。
B. 增秩,指增加俸禄或升官。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
C. 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如“七月既望”。
D. 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 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敗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 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人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
D. 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敗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亊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敗后又被逮捕。
13. 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5分)
(2)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府(节选)
杜甫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策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乾元二年(759年),肃宗初立,局势未稳。诗人举家从同谷岀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本诗作于诗人初到成都之时。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二句写成都城市风貌、物候特征,表现了城市的富庶繁华与气候温和。
B. 三四句从听觉角度写城市的声色之娱,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无所适从。
C. 结句诗人联想到自古羁旅之人,将自己置于时间洪流之中,扩宽了诗歌的意境。
D. 全诗时空交错,既写城郭、星空等空间景物,也使人觉察到黄昏至月升的时光流逝。
15.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两句写 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3)《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练为中国精神__________的一部分。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叫作《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__________。这一巨作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近乎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一是载体的质量上乘,二是颜料及绘画手段的独特性。(        ),大众则会惊叹,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如此鲜艳美丽、绚烂多彩,和脑海里出现  的水墨山水、梅兰竹菊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的色彩观深受老子与庄子的影响。他们认为,__________令人眼花缭乱,苍茫的天空并非其本来色彩,而是因为太远了无法看清。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将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我们如果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领略双林寺__________的彩塑,难以理解《游春图》和《千里江山图》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不可或缺    叹为观止    五光十色    精彩绝伦
B. 举足轻重    叹为观止    万紫千红    精彩绝伦
C. 不可或缺    拍手称快    万紫千红    出神入化
D. 举足轻重    拍手称快    五光十色    出神入化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专业人士看到这幅画,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B. 对于这幅画,色彩 渲染、技法的揣摩被专业人士看重
C. 看到这幅画,专业人士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D. 专业人士着眼于这幅画的技法揣摩、色彩渲染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B. 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C. 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D. 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会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而这些诗章又反过来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虽然“曲高”,②___,国人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③___。《中国诗词大会》正是带着这种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
21.下面是一封投稿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首先非常荣幸和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读我的来信,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酷爱写作。近日看到杂志社发布的征文大赛资格选拔活动通知,现发来拙文一篇,供各位老师费神评阅。希望我的稿件能得到您们的垂青。无论入选与否,还望看一看。本人不胜感激!再次感谢!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往往正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孔子、庄子、陶渊明、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岳飞……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中国精神”?请结合材料中的两三个典型人物,谈一谈你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很少提及它”的不是学术界,而是“人们”;同时原文里没有说“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B项,“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理解错误。原文只说“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C项,分折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国不是“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事”,而是“许多史料也都提到”。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文章没有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原文在第一段提到“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不存在对比一说。
点睛: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