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语文试题(高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鹤壁高中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语文命题人:李荣兵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
试题预览
鹤壁高中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
语 文 
命题人:李荣兵  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且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光明日报》,2018年1月8日15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   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5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小说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既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也暗示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
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5.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我父子,尚肯相假③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从秦王④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注】①尚:娶公主为妻。②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假:宽恕,饶恕。④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李世民。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B.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C.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D.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及谢曰:“……,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          冀,希望
B. 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                           少,稍稍
C.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        让,劝说
D.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                          目,用眼睛示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宇文士及深得皇帝信任。隋炀帝曾将女儿嫁给他,让他随从巡视江都;后太宗又把宗室之女许嫁给他。 
B.宇文士及深有远虑。他没有参与谋逆弑杀隋炀帝;宇文化及兵败之时,曾劝其归附唐朝,但未被采纳。 
C.宇文士及卓有战功。跟随秦王李世民消灭了宋金刚;后随同秦王消灭了王世充等叛军,多次得到提拔。 
D.宇文士及通变谨密。常被太宗征召入阁,却终不曾向妻子解释;面对太宗的故意为难,常能从容应对。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别常征君
杜甫
儿扶犹杖策,卧病—秋强。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望。
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养病。征君:古代未曾做官的人。见及:前来问候。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极言自己病体之弱,“儿扶”还须“策杖”;下句极写卧病时间之长,超过“一秋”。
    B.颔联叙写自己久病无力,近来很少梳洗白发;身体消瘦,寒衣穿在身上也显得又宽又长。
    C.颈联点题:故人担忧“我”的病情,特来问候;临别之际,彼此伤心,相对泪下,黯然神伤。
    D.此诗前几句自叙病态,凄恻动人;后几句送别常征君,情深意挚。全诗层次分明,章法谨严。
11.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9分)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本图宦达”,为了打消晋武帝疑虑,说自己在名誉方面“                 ”。
(5)写出《赤壁赋》中客人感慨只能驾着小船,互相劝酒消愁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       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6分)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四、写作(50分)
1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选取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鹤壁高中2022届高一段考试卷
语文答案
1. B(A项曲解原文。原文“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选项中的“不是”改变原意。C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料”“会日渐增多”。D 项信息遗漏。原文信息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和“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2. C(C项论据作用理解失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3. B(B项“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的表述为“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
4.C(“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错)
5.①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②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盖被子,常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③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④英勇无畏。如指挥军队抗日,视死如归⑤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6.D (解决此类题目要充分利用选项对比进行排除,但关键还在于利用语法,抓好动词,一个完整的语意为一停顿。)
7.C(让,责备) 
8.B(宇文士及没有参与谋逆弑杀隋炀帝是因为他是隋炀帝的女婿,宇文化及没有告诉他这件事,并非是他的深谋远虑。) 
9.①当时突厥多次侵犯边境,宇文士及要树立威望来镇摄炫耀边境。(关键词:数、寇、边鄙。关键词一个1分,大意2分)
②朝廷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情,任命我担任太子洗马的官职。(关键词:拜、寻、除。关键词一个1分,大意2分) 
10.B(“由于久病无力,近期很少梳洗白发”不正确。“白发少新洗”意为“白发少,新洗”;发白且越来越少,极言衰病之甚。)
11.
①意为分别之后,两人各自追逐浮萍,四处漂泊辗转,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②诗人以浮萍为喻,表达了对自己和常征君漂泊不定境遇的同病相怜,以及对别后能经常收到常征君音信的期盼。(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2. 
 (1)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4)  不矜名节
(5)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13.A(划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监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搭配不当问题;二是“去向、来源”的语序不当问题。修改要结合上述两点,分别合理搭配,再调整词语顺序。)
14.D(A项从关联词看,“虽然”表承认基础上的转折,与后文缺乏逻辑关联;B项从语境看, “阻止”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地沟油、边角料”这类对象;C项从搭配看,“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舌尖”。)
15.A(“推陈出新、新陈代谢”都有以新的代替旧的之意,前者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后者强调事物的客观规律;“众目睽睽、众目昭彰”都有众人用眼睛看之意,前者只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后者则指群众的眼睛看得清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卸;“推己及人、以己度人”都有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之意,前者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后者侧重于去猜度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
16. 示例一:  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示例二:  是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人民谋福祉,拼死拼活;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为信仰做奉献,无怨无悔;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为祖国创新功,艰苦奋斗。
(每句2分,共6分。符合试题要求,其他答案亦可)
17.(50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本题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立意:
①从“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句话出发,可以写人应有敬畏之心;
②“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则强调人应有勇敢无畏之心;
③“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则应辩证地看待“怕”与“不怕”的关系。
【素材延伸】
郑国有个宰相很爱吃鱼,可是,有人给他送鱼,他都不接受。人问他:“你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会因此失掉俸禄,就没有鱼吃了。我不接受馈赠而保住俸禄,就终身有鱼吃了。”这则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节土》。
郑相的不受鱼,我想不是因为他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而是心存敬畏感,对法律的敬畏,害怕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手中一有权就不可避免地有了腐败的机会;人,从人性本身来说,都有腐败的倾向,关键是能否自律。而自律,有道德因素,更来自敬畏感。敬畏是一种情感,一种因惊讶、恐惧而生出尊敬的情感,甚至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情怀。它让人有所顾忌、让人遇事三思而后行,让人检点自己的行为,让人在自我膨胀的时候知道收敛,让人憎恨犯罪、远离邪恶。
清朝于成龙怕被陷于腐败的泥潭,用“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锁”来警醒自己。然而,现如今个别领导干部位高权重,抱着“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处世哲学,把手中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资本”,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纪国法抛诸脑后,为所欲为,甚至蜕化变质。
敬畏之心,就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警戒,是保持清醒头脑的“清醒剂”,是医治胆大妄为的“良药”,是警醒决策者正确用权的高明之举。敬畏不是惊恐,也不是畏惧,它让人们警醒,让人们懂得利害、懂得自律,让人们的情感变得丰富、变得深沉,让人们唤醒自己的天良,让人们学会认真做人。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一个人心存敬畏,有所畏惧,就能按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和谐和真善美;一个人心无敬畏,无所畏惧,则会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其结局是极可怕的。
现实生活中,那些违法乱纪之徒,那些贪污腐败分子,他们没有敬畏之心,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把道德、良心、人格,以及党纪国法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为私利所驱使,或“利令智昏,昧心贪污”,或“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或“瞒天过海,为所欲为”,最终走进了自掘的坟墓,其结果是一害社会、二害家人、三害自己,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些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心怀一颗敬畏之心。
一个人敬畏法度,胸中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事有标准,面对金钱、美女、权力的各种诱惑,就会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不动心,不伸手,始终保持平静心态。对越轨之事,不敢想、不敢干、不敢为,从而保持革命气节,创造美丽的人生。
敬畏之心不可无。当人类不敬畏自然的时候,自然就奉还给我们瘟疫、灾害;当贪官不敬畏人民和法律而贪污腐败的时候,等待他的必然是人民的审判和法律的严惩。
慎独,敬畏自己的良心,是高尚的境界。
【附:参考译文】
宇文士及字仁人,是京兆长安人。父亲宇文述,在隋朝官至右卫大将军。隋文帝开皇末年,凭借父亲的功勋被封为新城县公。文帝杨坚曾把他带进卧室,同他交谈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阶段性总结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理)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