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璺�闁插秶顥婇幒銊ㄥ礃閿涙艾顦幋锟�2021閿涘矂鐝懓鍐х鏉烆喖顦叉稊鐘侯嚔閺傚洩鐦0妯哄瀻缁绗呮潪锟�      璺�2021妤傛ǹ鈧啩绔存潪顔碱槻娑旂姴鎮曠敮鍫n唹鎼囱冨帳鐠愮鐦崥顒婄礉缂冩垹缍忛幍鈧張澶愬櫢闂呭墽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9-2020学年砀山二中高二(上)语文考试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微时代的阅读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
试题预览
2019-2020学年砀山二中高二(上)语文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时代的阅读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象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件, 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象、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象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
1   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象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象、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2  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象,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儿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C.小说注重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D.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多而剧烈,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5  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三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 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国弱则诸侯加兵 兵:兵器
B.王用之治国赋 治:管理
C.兵去邯郸三十里 去:距离
D.秦军鼓噪勒兵 勒:统帅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B.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C.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D.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识,讲原则,依法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的主事者。 
B.在秦伐韩时,赵奢在赵国决策未定之时,力主救助阏与,表现出非凡的胆识。 
C.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D.秦军奸细潜入赵营,赵奢施计,使其被表象蒙蔽,中计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3分)


②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4分) 


③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3分)


四 、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读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2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五 、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3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用落叶和流水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不禁感叹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3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归心似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去来兮辞》中写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诗人流连孤松,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斟子酌,享受室中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6 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B.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密,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17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句评论性的话,提示当下的社会责任。(不超过40个字)(6分)
       最近,有一张照片在网上疯传,唤醒了许多人沉睡着的感动。
       照片拍摄的是一名清洁工,在完成了打扫街道的工作后,坐在街边的石墩上,把稚龄孙女儿放在自己膝上,双手捧着她粉嫩的脸蛋儿,额抵额、鼻碰鼻,脸上绽放着足以让冰霜融化的灿烂笑容。
       人民网如此评论,当他放下简陋的清洁工作,将孩子抱于膝上,欢乐如泉水一般自然流淌,劳动的疲惫在这一瞬间化为烟云。幸福与亲情,成了对普通劳动者最美的慰藉,这是草根阶层的生活底气,是希望,是未来。______。
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
③______。
 
语文答案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B  3. C  
2. D  3. AD  4.   
3. B  4.   5.   
4. A  5. B  6. C  7.   
5. BD  6.   
6.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7.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7. B
8. D 9. B
10. 保护草根的幸福,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转型中国家而言,是眼下最大的社会责任。  
11. 略  
12. 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解析】
1~3. (1)D“必然”错误,原文第五段为“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象、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2)B“是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错误,原文第二段为“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3)A.文章最后就“微时代的阅读”提出来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确实“对人们是否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但第一个问题并非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原文最后一段“…这更是一个问题”,并没有指出问题解决的途径。B.“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错。原文第4段说“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另外,与“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D.无中生有。原文第4段是“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象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从中找不到“是……发展规律”的内容信息。 

答案: 
(1)D 
(2)B 
(3)C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2~4. (1)D.结合文本内容“国民政府外交部突然中断对他回国路费的承担”可知,“国民政府禁止他回国的消息”不当。 
(2)B.发现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中华星”是在1928年,“应邀返回祖国”表述不当,原文“1929年夏,张珏哲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轻装返回祖国”。C.“引起了世界天文学界的轰动”不当,原文“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之时,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这次成功的有组织的日食观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天文’的范畴”,选项夸大了作用。E.因果关系不当,除了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科学家之外,张珏哲的贡献是很多的,比如他在变星照相观测中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变星,还有他具有的爱国精神等。 
(3)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交代了起因,才引发了张钰哲的感触“难道中国真的要沉沦下去?难道天文古学在中国从此就要消亡了吗”,才有了后来的“他毅然放弃了追求已久的机械工程专业,转而投入了芝加哥大学天文系”,也才有了后文人物的精神体现和成就贡献。 

答案: 
(1)D 
(2)AD 
(3)①内容上,简述了张钰哲改变专业的原因,为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②结构上,通过他阅读小册子受到了震撼这一思想波动,引出了下文他志向的改变。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分析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每一个重点,然后分析概括,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要纵观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段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可结合段落一般作用思考。
分析段落作用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者是为下文渲染氛围等,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3~5. (1)A.“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错误;从后文“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可见,孩子只是在被迫学习; 
B.正确; 
C.“用说教的方式”错误;他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并没有说教; 
D.“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多而剧烈”错误;人物之间虽有矛盾,但不多也不剧烈; 
故选:B; 
(2)“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从这些细节可看出,母亲勤劳节俭,时刻忙碌着家务; 
从“‘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中可看出,她体贴儿女,把自己攒的零钱都打算拿给儿子,无私奉献; 
(3)文章从孩子背《游子吟》开始,引起韦伟回乡看母亲的冲动,又围绕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节展开,是全文的线索;慈母为孩子缝补衣服,在韦伟那一代是母爱,在韦大这一代却成了“不合时宜”,作者通过这种变化来突出奶奶的形象,令人感慨; 

答案: 
(1)B; 
(2)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 
体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儿媳,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儿子一家。 
(3)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 
借《游子吟》内涵的时代变迁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理解;小说命名方式一般有人物命名、故事情节命名、物象命名、环境命名等几种,作用可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变化等考虑,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其作用,同时注意标题的比喻义、象征意、深层意义、双关意义等;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4~7. (1)A.�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绠$悊鍛楺Q锛�8487054 寰俊锛�13958889955 鐢佃瘽锛�13958889955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