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高三语文试题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语言和人及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最▲的语言形式也许非广
试题预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语言和人及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   ▲   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最   ▲   的语言形式也许非广告语莫属;当广告语言   ▲   地向我们袭来时,所引发的思考是非常复杂的。
A. 瞥见   引人注目   排山倒海      B. 洞察   备受瞩目   铺天盖地
C. 瞥见   引人注目   铺天盖地      D. 洞察   备受瞩目   排山倒海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月光洒满庭院,   ▲   ,   ▲   ,   ▲   ,   ▲   。   ▲   ,   ▲   ,
   ▲   。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地在她脚下延展。
①泛着皎洁的月光           ②承载着银色的光华
③在那里荡漾               ④喷水池里的微波
⑤远处枝叶扶疏的桂树       ⑥轻逸而静寂
⑦烘出淡灰的影
A.④②⑥⑤⑦①③          B.⑤①⑦④②③⑥   
C.⑤②⑦⑥④①③          D.④①③⑦⑤②⑥
3.体育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下列诗句与我国古代体育,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②掷球戏水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③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④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A. ①围棋 ②蹴鞠 ③赛马 ④武术     B. ①象棋 ②水球 ③龙舟 ④马球 
C. ①围棋 ②水球 ③龙舟 ④马球     D. ①象棋 ②蹴鞠 ③赛马 ④武术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用摄像机拍摄的一个晚会的现场,你所拍下来的未必是真实全部的晚会,十个人拍会有十种不一样的状况。人生也是如此,只是因为焦点不同。你用幸运的眼光看世界,这世界到处都充满幸运;你用倒霉的眼光看世界,这世界到处都是倒霉。你所感知的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你聚焦的结果。你可以通过转换焦点来改变你的生活,你所想到现实的实现所需的时间与你聚焦的程度成正比。
A. 十个人拍会有十种不一样的状况,是因为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不一样。
B. 人所感知的相对于整个世界永远是有限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取决于眼光。
C. 聚焦法则,通过转换焦点来改变生活,就可以认识到世界的全部。
D. 对事物的聚焦程度越强,所需时间就会越短,实现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与子书
洪亮吉
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回忆毕生之事,冀弛日暮之肩。郭外有薄田二顷,城东老屋三十间,使四子一嗣孙分守之。汝曹能勤苦自持,当衣食粗足耳。
又余本中材,不敢以大贤上哲祈汝。惟早承先训,门有素风。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叠遭家难,粗识世情。“忍饿读书”,先大夫之遗语也:“禄不歆非义,福不歆非分,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太宜人晨夕之面命也。慎之哉!惟俭可以立身,惟恕可以持己。俭则无求于人,恕则无忤于物,况以单门而处侈俗,凉德而承世业乎?无昵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无陟前而忘后,无爱尺璧而不爱修名,莫畏雷霆而不畏清议,穷达本之于命,丰啬任其所遭,如是而已。
饴孙年过三十,处世尚不克平心,是汝之短也。惟编校故书,尚知条理,他日或当传吾记诵之学耳。今符孙弱冠已过,涉笔便伪,难成一技;学之不修,亦已焉哉!其余幼子弱孙,则尚争梨栗,无辨粟麦。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
夫功名之士,以身徇时;勤学之士,以身徇古;各有所好,强之不能,在立志何如耳。形质不能与天地争久,姓名则克与嵩华竞高。植足急流,学金石之止;鉴影巨壑,师江海之宽。汝曹慎之哉!
又况承恩返里,已属更生。忧患备尝,庶谋行乐。每当朝晖入座,夕月洒窗,春树欲花,秋林未落,何尝不携阮孚之屐,泛渔父之舟,挈伴以出,行歌以归?但使过言子①之庐,诵声不辍。斯愿足矣!今春草已绿,鬓丝不玄。素心之友,藉鬼燐而见招;同气之亲,出柏根而相望。鬼者归也,归其真宅,庶有时矣。
自念生虽无似,然不见屏于里闾,不见讥于长者。踪迹遍于九州,姓氏镌于五岳。官不达而齿胄以为之师,禄不加而问字丰其所贽。诗文至五千首,撰述至三十种。门生义故,百人著录,弟子三百。穷老尽气,韬精敛魂,终此天年,从亲地下。以此贻汝,不以多乎?
(选自《洪北江诗文集》,有删改)
【注】①言子:孔子学生言偃(字子游)。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冀弛日暮之肩                 弛:减轻
B. 无爱尺璧而不爱修名           修:美好
C.鉴影巨壑,师江海之宽         鉴:镜子
D. 然不见屏于里闾               屏:摒弃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评价自己为中等学识之人,不敢期盼孩子成为圣哲贤人,希望儿子能以先人的教诲为戒。
B. 作者告诫儿子与酒肉朋友亲密交往,不要沾染坏风气,不要厚古薄今,不要惧怕众人评论。
C. 作者认为人各有所好,不能勉强,关键在于如何立志罢了。作者这样说是意在告诫儿子要有志向。
D. 作者认为自己一生官运虽不腾达而公卿子弟拜己为师,俸禄虽不高而传授学问得来的礼物还算丰厚。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5分)
(2)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5分)
8. 从文中第二段看,“先训”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9.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5分)
10. 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情感。(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2)皇览揆余初度兮,      ▲       。     (屈原《离骚》)
(3)      ▲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烟斜雾横,      ▲       。           (韩愈《师说》)
(5)日星隐耀,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7)被之僮僮,      ▲       。       (《诗经•召南•采蘩》)
(8)      ▲       ,道法者治。          (《韩非子•喻老》)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祖母的心
叶圣陶
杜明辉夫妇医室的门前,忽然停着一乘蓝呢的小轿,白铜蝴蝶的轿饰,一齐的乌丝的流苏,后面插着绚红的名片,印着引人注目的三个大字“戈白萍”。这戈白萍是著名的儒医。
生病的是杜明辉的七岁的孩子定儿。戈白萍来到之前,明辉夫妇俩已经诊察过,知道是剧烈的热病。照治疗的方法,应当一面服药,一面用冰囊贴着身体,却退热势。这“冰囊”两字便惊动了明辉的母亲,她立刻阻止道,“胡说!你们要他的命么!”明辉说,“这是妥善的方法,我们学医的时候,就试验过好多次,现在给人家治病,也时常用这个方法,都很稳当。”
老太太固执地拒绝道,“我总不相信你们的方法!你们给人家治病,我只为你们担心,怕你们伤害了人家。从来没有听见过,孩子这样发热,好用冰囊治的!他是我的孙儿,惟一的孙儿呢!因为你们说出这种奇怪的方法来,无论如何,我不要你们治。我自会请医生给他治。任你们去胡闹,倘若有点儿错失,不是要我的老命么?”
戈白萍每天傍晚来诊脉开方。经过了八昼夜,定儿终于退热了。最欢慰的自然是老太太,既喜自己看护得周到,又喜请戈白萍来诊治,眼光究竟不错,更喜当初拒绝了儿子媳妇的意见。明辉夫妇当然也非常欢慰,眼看一件宝贝掉在水里,自己不能动手去捞,幸而宝贝未被冲去,现在又捧在手中了。至于医术被轻视的愤愤,随即完全消释;这原是干本以外的枝叶,自不足数。
以后的事情便是给定儿充分的调养。老太太凭昏花的眼光,亲自洗剔燕窝,煮给他吃。又每天给他吃两枚鸽蛋。滋补品很多地吃下去,定儿只是没有旺健的气色。老太太绝不灰心,承认这是滋补未足之故,更忙着洗剔燕窝,烹煮鸽蛋,称量丸药等事。
初秋的早晨,屋内充满着一种凉爽之气。正中一张桌子,定儿和他的姨表弟静儿在那里读书。两个孩子相差一岁,都读《国文教科书》第三册。老太太这么说:“现在学堂里,抬轿子的,做小买卖的,什么人家的小孩都有。香花掉在茅厕里,得不到什么好处,只有染了一身污臭的气味。所以我的定儿决不让他进学堂。”去年春间,就请了一位先生来家教读。静儿家顺便把静儿送来附读。
《国文教科书》不比儿歌,没有流转和谐的声调,两个孩子因为不容易唱,不免常常住口,指着书上的图画,折着书页的下角,或者注视着屋内的不论什么东西,忘了正在做功课。老太太用手指轻轻点桌面,警告他们;更以严正的劝诱态度说道,“你们再读二十遍,就可以去玩,待先生来了。乖的宝宝,只读二十遍。”
催了好几回,定儿还读不到十遍,这使老太太有点发恼了。她沉重地说,“你又不是耕田的顽牛,为什么也要加一鞭才肯走一步!”正在这当儿,静儿的手指告诉他二十遍书读完了。“他读完了!”老太太不复可耐,举手在定儿执着书角的小手上打了一下,同时爱惜的心主宰着她颤抖的手,使这一下似乎声势厉害,实在并不沉重。“你比他大,反而这么不爱读书,一句一催,仿佛你读了我有好处似的!好的东西给你吃,好的玩意儿给你玩,我何等喜欢你!惟有读书,不容你放松。这也是喜欢你啊!现在你不肯认真读,你长大时自会懊悔,自会明白我是真个喜欢你。但是到了那时候,你懊悔,你明白,已经来不及了!照他们的意思,不要这么迫着你,你将来还成个什么样人!”她气极了,面孔转或苍白色,头颅微微摇动。
对于祖母的愤愤的话语,他没有听见,即使听见也不能理会。经过一阵劝诱,定儿才一个字一个字不连续地读出来,中间夹着逆了气的抽咽。明辉夫人用指头指着他所读的每一个字,完了一遍,再指到课文的开端,这才使他不致有间歇。老太太默不作声,面容很严肃,听着孙儿断续的读书声,似乎得到了足以抵偿刚才的感愤的安慰。
这一天午饭过后,明辉夫妇坐在休息室里。定儿掀起帘子冲进来了。他追赶一头刚长成的白猫,猫奔进室内,他就追进来。明辉夫人拉定儿到膝前,抚摩他的头发,温和地说,“不要追它吧。我对你说,对你说一句话,以后早上必须依祖母的话认真读书。你听了我的话,我将更喜欢你。”
定儿兴奋的容色顿时收敛了,低头弄自己的手指。一会儿娇语道,“我要猫出来。”这分明要转移母亲的论点。这时候那猫轻轻地从藤榻下走出来,一溜烟奔往室外。定儿瞥见了,便挣脱了母亲的搂抱追了出去。
明辉夫人对明辉说,“我们虽然不愿意这样嘱咐他,却又希望他完全依从我们的嘱咐。今天早上,听他勉强唱着不明意义的辞句,声音竟像寒虫,真觉可怜得很。我总是这么梦想:有一天他得到解放,送进学校里去,我心里才舒服呢。”
定儿又奔了进来,手执一朵荷花,脸上十分高兴;他嚷道,“吴妈给我这朵荷花。你看,中心有小小的莲蓬,有许多须。告诉我,它为什么有这许多须?”
明辉夫人见他还没进书房去,催促道,“你乖的,赶紧进书房去习字。荷花给吴妈藏着,待放了学再玩。”她非心愿地说这两句话,不免显出做作的神态。
定儿一腔高兴被打消了,转身,倒提着荷花,慢慢地掀起帘子出去。
这时候,明辉望着他小小的寂寞的背形,凄然想道,“你若能早晚和猫儿荷花做伴,便是你的幸福了!”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老太太是旧礼教的化身,她爱孩子,却不能理解孩子。她用爱心紧紧捆缚住了她的孩子们,使他们失去了自由。
B. 小说通过明辉夫妇和老太太的冲突,写了亲子之爱与礼教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这一对新人物妥协了。
C. 第四段画线句,运用心理描写,写明辉夫妇面对自己的母亲,无力反抗,只要孩子病好了,自己的医术被轻视也不在乎。
D. 作者写作时观察细致,叙事客观,语言平实朴素、凝练精当,从中可以看出叶圣陶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
13. 简要概括定儿的形象特征。(6分)
14. 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有删改)

15.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
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
D.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
B.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
C.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
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
17.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墨家消亡的原因。(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
宋宇
在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百年诞辰之际,译林出版社出齐了他现有的四部作品。作家之子兼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马特•塞林格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造访了五座城市。
塞林格后半生竭尽全力地求取清静,反而每每事与愿违。1951年,他因《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而声名鹊起。1953年,迷人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面世,他搬离家乡纽约,前往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山区隐居。从34岁到91岁,他都定居在小镇科尼什。
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塞林格是极为抵触的。“媒体、读者从维基百科或传记里读到的,离真实的塞林格非常遥远。”马特从今年起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他不喜欢做父亲的代言人,但必须如此,“真正了解他的人,包含我在内,可能只有三四个”。塞林格经常说:“所有你们想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都在我的作品里。”
马特亲眼见到塞林格逃避名利和纷扰。“我相信其实他只享受了一天,但是他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他甚至后悔自己有24小时感觉自己成了名人。虽然如此,他还是一直挣扎自己应不应该或要不要继续发表。”他回忆道。塞林格从1965年后就不再发表作品,1980年后再也不接受采访。他一度想再出版一本书,终究没了下文。
“塞林格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非常神圣而伟大。他觉得,如果能以匿名形式发表,如果能隐居在不公开的环境里,作品秘密地发表,没人知道他住在哪儿的话,他可能会一直发表作品。”马特说,隐居中的塞林格每天都写作五个小时,自己已经花近十年功夫整理,有些“素材”即将出版。
1974年,因散见于杂志的早期作品被疑似加州伯克利大学生自行编印成选集,塞林格愤而打破沉默,罕见地通过《纽约时报》发声:“我从来不想出版它们,我想让它们完完全全地自然死亡……我不是想掩藏年轻时的笨拙,只是认为它们不值得出版。”“有些故事、我的财产被偷走了。”塞林格原计划只说一两分钟,结果滔滔不绝地申诉下去,“有些人占有了它们,这是非法行为,是不正当的。设想一下,你特别喜欢一件外套,结果别人从你衣橱里偷走了。这就是我的感觉。”“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严重侵扰。我喜欢写,热爱写,但只为我自己和我的快乐而写。”塞林格一次又一次靠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隐私,但外界的好奇目光始终没有消失。
1941年11月,从军前夕的塞林格与玛乔丽•希尔德通信过几年。一封信里,他请她在即将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寻找自己的新作,评价“霍尔顿系列的第一篇故事”。此前,希尔德一直在《时尚先生》和《科利尔》等杂志上阅读他最早的短篇故事。塞林格推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海明威的作品,还提及自己写了小说《哈里•耶稣》,并夸口:“这本书绝对会撕裂这个国家的心脏……并用一个新的、更宝贵的器官替代。”
从战场归来后,塞林格实现了“霍尔顿”渴望的逃离和隐居。他感到被当地学校的校报记者欺骗,校报记者把这篇难得的访谈交给了更大的报纸。他在自己的农场周围圈上栅栏,那个活泼和充满未知的年轻人藏了起来。他远离世界,世界似乎也逐渐远去。
“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一直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马特相信,安静的环境更利于塞林格探索,“他喜欢看到松树生长的地方,看下雪的地方,下雪的过程。”镇民们尊重塞林格的意愿,他们为不请自来的拜访者指路时,往往把他们骗去杂草丛。他们看着大作家购物、进餐、买报纸,并不惊扰他。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去世。马特代表家人发表了声明:
“塞林格说过,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他的身体离去了,但家人希望他依然与那些他热爱的人同在,无论是宗教或历史人物,私人朋友或小说角色。”
(选自《南方周末》2019年3月28日,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塞林格为逃避名利和纷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放弃了发表作品,甚至一度放弃写作。
B. 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生疑似未经允许编印塞林格的作品,作家对此发声表达不满。
C. 虽然塞林格极力回避大众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隐私,但外界的注视始终没有中断过。
D. 出于对作家意愿的尊重,小镇居民给予塞林格配合与支持,帮助作家排除外界干扰。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马特•塞林格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此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塞林格及其作品。
B. 塞林格后半生有意和人群保持距离,这也导致了真正了解作家的人寥寥无几。
C. 1980年后塞林格再不接受采访,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采访经历。
D. 1941年塞林格参军前与希尔德的通信表明,年轻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
20.“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碰撞”,物理学上指两物体相向运动引起猛撞的情形。其实,生活中的“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3分)C(瞥见:一眼看见;洞察:很清楚地察知;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备受瞩目:很受到别人的关注,是别人关注的焦点;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大;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2.(3分)C(关注标点,通过逗号与句号,可判断横线处整体布局为前四句与后三句。在提供的选项中,可以很快找到两个不同的描写对象“桂树”“喷水池”,再依据各自的特点分成两类即可)
3.(3分)D
4.(3分)D(A项“价值取向”无中生有;B项“取决于眼光”应为“取决于焦点”;C项“就可以认识到世界的全部”有误,语段中只提到“你所感知的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你聚焦的结果。”)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3分)C(照)
6.(3分)B(“与酒肉朋友亲密交往”错,原文第二段“无昵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如是而已”,意为父亲告诫他不要与酒肉朋友交往)
7.(10分)(1)(5分)因 我年近晚年,不能再(继续)在外卖力谋生,又想到你们逐渐地长大。
(2)(5分)日后兄长带领弟弟,父亲督促(教授)儿子,或许贫寒的家族,也不会败坏(毁坏)祖先的功业。    
8.(4分)①清廉俭朴;②刻苦勤奋;③福运(俸禄财物)合乎道义;④孝顺父母;⑤忠于国家、忠于君主。(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参考译文:
 我因为年岁接近晚年,不能再(继续)在外受雇出卖劳力谋生,又想到你们逐渐地长大成人。回忆一生的事情,希望现在晚年能放下肩上的重担。城外有二顷瘠薄的田地,城东有三十间老屋,就让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分别守护着。你们能勤劳刻苦地自我持守,衣食就应该大致能满足了。
又因为我本是中等才能的人,不敢用大贤圣哲的标准来期盼你们。只希望你们能早一点继承先辈的遗训,让家庭有着纯朴的风尚。虽然(家庭非常穷困)谁外出就换上比较体面的衣服,两天只吃一天的饭食,接连遭受家庭的灾难,但仍能粗略懂得世故人情。“忍受饥饿读书”是先父的遗训。“不贪图不义的俸禄,不贪图非分的福运,居家就对家人行孝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上一个『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普通班)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