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语文试题(高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周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①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此同时.信息社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周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②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③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克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④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微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正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分)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斑头雁      聂鑫森
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的护鸟员。
楚雁飞真没想到日子这样难熬。四周荒无人烟.给养靠队部用车从外地运来.常常吃不上蔬菜。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燃着一炉煤火.还让人冷得直打哆嗦。
楚雁飞真没想到工作这么单调。每天吃过早饭.他跟着五十岁的班长吴远征.来到湖边伪装好的监测室.对斑头雁等各种水鸟进行动态追踪.不时地作记录.看得眼睛发涩.站得双脚发麻。
楚雁飞没想到自己会在寒云湖过春节。班长当护鸟员三十年了.他的家在本省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每年春节回去探一次亲.队部派一个人临时顶替.可今年实在抽调不出人手来。
 “小楚.你赶快整理行装.回老家去过年.你的爸爸妈妈望眼欲穿哩!”
楚雁飞摇摇头.说:“吴班长.我也想留下来和你作伴!”
春节过去了.春天阳气不断上升.南去的大雁.一群一群回家了。没想到“倒春寒”说来就来了.一夜北风紧、雪花狂.到处银妆素裹。
天刚蒙蒙亮.吴远征就叫醒了楚雁飞:“小楚.昨天我们观察到湖边草丛里.有好多只斑头雁在孵化鸟蛋.温度这样低.别冻坏了它们。我们去湖边看看!”
楚雁飞痛苦地从梦中走出来。雪还在零星地下着.看不到一只飞翔的水鸟。他们蹑手蹑脚来到湖边.察看一个一个斑头雁的窠巢。雌雁一动不动地在抱卵.任凭身上的雪花积了一层又一层。公雁也守在旁边.像忠诚的警卫员。楚雁飞看见吴远征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四五周后.小雁叽叽喳喳来到人世。楚雁飞站在高清摄像头前.观察当上妈妈的斑头雁.领着小雁初次下水。公雁在低空飞翔、盘旋.护卫着它们.嘎嘎地欢叫着。
楚雁飞看了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他搓了搓手.说:“吴班长.我们该睡了。”吴远征支楞着耳朵.不作声。过了一会.说:“湖边有盗贼。我听到了他们的脚步声.是两个人。”
“盗贼?他们来这里盗什么?”
“盗斑头雁!母雁和幼雁的翅羽还没长好.正栖息在窠巢里.每到这时候.有胆大的盗贼就来张网盗捕.然后卖给饭店酒楼。”
楚雁飞说:“我跟您一起去!这些王八蛋!”
“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小楚.你得守着这小砖房.守住这部直通队部值班室的电话。”吴远征板起一张脸.拿了一支手电.取出一把短柄猎刀.匆匆扑进夜色里去了。楚雁飞把所有的电灯都打开.又搬出一捆硬木柴架到门外的空坪里.浇上汽油.点燃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跌跌撞撞的人影从窗外飘过去.接着是敲门声:“小楚……是我。”
楚雁飞打开门.借着灯光.他看见吴远征的额头上沁出鲜红的血。“吴班长.您受伤了?”
“被他们挥舞的网杆打了一下.不要紧。我刚才警告他们:赶快离开.偷捕水鸟是犯法.想被抓进去吃牢饭吗?我手上的刀.也不是吃素的.想试试吗?”
“他们吓住了?”
“他们也带了刀.雪亮雪亮的。我忽然发现小砖房那边闪射的火光.便说:你们以为我是一个人好对付.睁开狗眼看看.我的同事在身后呢.我只要一声喊.他们立马就赶过来了!”楚雁飞扶住他.喉头有些哽咽.说:“吴班长.快进屋.我给你的伤口上药、包扎。”
……
鸟世界在楚雁飞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奇瑰和壮美。每晚回到小砖房.先和吴远征一起做饭、烧水、打扫卫生.然后.在昏暗的电灯光下.写他的《水鸟观察日记》。他决定了.要留下来.和班长一起.守护着斑头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小说前四段连用三个“没想到”.既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单调与辛苦.也从侧面表现了坚守边地的国家护鸟员美好的品质。
    B.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班长与捕猎斑头雁的盗贼打斗的过程.而是由吴班长自己口述.再现打斗场景.这样显得真实可信.有现场感。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吴班长看到斑头雁护儿留下泪水.突出其硬汉子柔情的一面.使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D.小说用简练而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寒云湖的候鸟斑头雁和两位专职护鸟员之间的故事.感人肺腑.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5分)(   )
A.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6.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10分)(   )(    )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
②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③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④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B.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C.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D.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虽然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但他都不再索回。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2)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①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登临: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荆州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10分)(  )(  )
A. 上片首句写“衰柳”“ 苔满地”.词人面对此等萧瑟冷落的景色.不禁想起三千里外的故国。“三千里”极言家乡之遥.其中寓有较浓重的哀愁情绪。
B. 古代路边.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憩.也是饯送亲友之所。“短亭依旧残阳里”中的“依旧”一语.暗示词人正在回故国的三千里路上。
C. 下片“紫蟹黄柑真解事”属于借景抒情.与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思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加了诗歌的内涵。
D. 词的末尾两句表面上再说王粲之事.实际上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结句发出人不如雁的感慨.所表达的情思越来越深厚。
E. 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上片以写景起.以写景结.下片结语更是一幅寥廓悠远的秋水雁飞图.将词人的感情表达得深沉绵渺.悠悠不尽。
三、语言文字运用
12.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①两位来自台湾的艺术家虽有着不同的绘画形式与绘画风格.但都力透纸背地展现了强烈的当代性艺术。
②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给人如坐春风的感觉。
③中医可以坚持自己的理论.但不能搞欺骗.不能夸大疗效.甚至杜撰出子虚乌有的东西。
④山东省高院二审认定“辱母杀人案”于欢构成故意伤害罪.因其行为具有防卫性质.罪不容诛.将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5年。
⑤天津红桥区的“老顽童”体操队员们虽然平均年龄65岁.在舞台上却能将“卧鱼”“蝎子倒立”等高难度动作挥洒自如.引得观众阵阵叫好。
⑥针对韩国总统文在寅有意进一步扩增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新华社批评文在寅政府在 “萨德”问题上反复无常.首鼠两端。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5分)(   )
A.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B.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C.G20峰会.首先要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全球经济治理更加高效.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完善包容关联紧密的经济部署以及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
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1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5分)(  )
 A.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虽然这次考差了.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迎头赶上来.如果你有需要.作为你的同桌.我一定不吝赐教。
 D.各位尊敬的家长.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惠临





语文周测答案
1.B 曲解文意。原文是“对于‘大’的迷恋导致了现代问题的出现”.并非“大”这一特征导致的;不是“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而是我们发现了其美好。
2.D偷换概念。D项表述内容主语应该是“微技术”.而非“微文化”。
3.C 原文“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这里将或然变为必然。
4.(3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B (没有再现打斗场景;打斗场景采用口述.有亲历性.所以有现场感.但口述有叙述者个人的情感.所以真实性有待考究。)
5.A(B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C项“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6.BD(A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7.B  
8.C(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例:“士”的死称为不禄)  
9.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项“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张冠李戴)
10.(1)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或棋艺差).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关键词语“数”“辄”“拙”“朔望”各1分.句意1分)
(2)(崔慰祖)年轻时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关键词语“少”“款交”“贵”“候”各1分.句意1分)
11. AD。
【解析】B项.暗示词人正在回故国的三千里路上错.由下片的“劝我归欤未”可知.此时词人并未归去.“依旧”应是暗示词人仍在羁旅之中。C项.“借景抒情”错。“紫蟹黄柑真解事”一句.词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在某一物上.应属于移情于物。E项.“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表述不准确.除了情景相生外.词人还善于用典.使词义更加蕴藉、含蓄。
12. A【解析】
①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此处用来形容“绘画”.不合语境。
②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符合语境。
③子虚乌有.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符合语境。
④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此处指“情有可原.不宜重罚”.不合语境。
⑤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此处不能用来形容动作潇洒自如。
⑥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符合语境。
13.B【解析】A项搭配不当.“加大”与“趣味性”不搭配.可将“加大”改为“增强”;C项成分残缺.“处理”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