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芉》《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随堂演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芣芉》《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随堂演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fú)        之(xié)天籁(lài) 闭廪(lǐn)B.薄言(áo) 掇之(chuō)涵泳(hán) 赋诗(fù)C.捋之(luō) 阴霪(yín)袅袅(niǎo) 乳臭(chòu)D.袺之(xié) 场圃(fǔ)书笺(jiān) 细绎(yì)答案A解析B项,“薄”应
试题预览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之(xié)
天籁(lài) 闭廪(lǐn)
B.薄言(báo) 掇之(chuō)
涵泳(hán) 赋诗(fù)
C.捋之(luō) 阴霪(yín)
袅袅(niǎo) 乳臭(chòu)
D.袺之(xié) 场圃(fǔ)
书笺(jiān) 细绎(yì)
答案A
解析B项,“薄”应读“bó”,“掇”应读“duō”;C项,“臭”应读“xiù”;D项,“袺”应读“jié”,“圃”应读“p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三夜阴霪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宽广,广博。
答案D
解析博:求取。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的种子收放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雨过天晴,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以表达对天晴可以收麦的欢欣之情。
D.赋诗怜汝足精神:麦收入库,诗人以吟诗赋词的方式来表达辛勤劳动后的喜悦心情。
答案C
解析“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说法有误,“比邻”是“邻居”之意,应该是:雨过天晴,可以进行麦收了,邻居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后的“一竿晴日”,突出了麦收时节农人对收麦的期盼与欢欣。
D.苏辙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对麦收劳动场景进行了直接描写,既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也表达了家庭团结协作的愉悦。
答案D
解析“直接描写”有误,诗人用“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侧面描写麦收劳动场景。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C.《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其产生地、产生年代说法很多,令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D.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的“三词客”其实指的是“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
答案A
解析“浪漫主义”说法有误,应该是“现实主义”。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中体现妇女缓慢动手而用力采摘的诗句是“          ”;体现妇女快速动手而用力采摘的诗句是“          ”。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描写麦收季节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侧面描写麦收场景的句子是:            ,            。 
答案(1)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2)三夜阴霪败场圃 一竿晴日舞比邻 (3)急炊大饼偿饥乏 多博村酤劳苦辛
二、课内阅读
阅读《芣苢》,完成7~8题。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 之。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第一章首先讲了“薄言采之”,也就是她们要去做“采芣苢”这么一件事情。
B.第二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掇”意味着小心谨慎;“捋”意味着熟练而快乐。
C.第三章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上。
D.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女子采芣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
答案D
解析“一个女子”说法有误,应该是“一群女子”。
8.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参考答案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解析《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47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9分)
古诗十九首(之一)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③随物化④,荣名以为宝。
注①驾言迈:驾车远行。②寿考:寿命。③奄忽:很快。④随物化:指死亡。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开头“忽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答案B
解析B项,并未运用比拟手法,也不是“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诗句意思是: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9分)
击  鼓
《诗经•邶风》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③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调和。⑥爰(yuán):于是。⑦契阔:聚合离散。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xū jiē):感叹词。⑩洵(xún):远。
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B.“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C.第三章明写战马走失,实写战士思乡欲逃离战场,但战马又在树林下找到,暗喻将军对士卒看管十分严格。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答案C
解析C项,战马又在树林下找到,暗喻战士欲归乡而不得的惆怅。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流传千古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与子偕老”是美好的誓愿,谁料到归期难望,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这是征人与妻子的誓言,生死不相离,但残酷的战争无情地粉碎了这誓言,造成了生死不相见。滞留在边陲的征人想到与妻子的誓言,看到战争的残酷,其悲伤之情在这四句诗中体现得十分鲜明。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9分)
游 西 湖
苏 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答案A
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
6.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关于《诗经》的注释、注解、翻译、解读的作品        ,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就是我们古典诗词爱好者熟知常用的一本。周振甫先生有不少著作,在学术界颇有声望,且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审,他一生勤苦校书,        ,在典籍译注上也有较大成就。(      )《<诗经>译注》是他较有代表性的译注作品,成书于周老晚年。此书2002年由中华书局推出后,至今已重印四次。《<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周振甫先生逐一介绍了每一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读音、释义。而且,书中每首诗下面都有题解,阐明了诗作的时代背景、诗旨,并给出了鉴赏和翻译。细读可以发现,其译文内容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还        地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附有原文,便于读者比照读本。在书中,周振甫先生善于采纳古今《诗经》注家之长,并        。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恒河沙数 乐此不疲 独树一帜 水乳交融
B.铺天盖地 津津乐道 独树一帜 融会贯通
C.恒河沙数 乐此不疲 独出心裁 融会贯通
D.铺天盖地 津津乐道 独出心裁 水乳交融
答案C
解析①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难以计算。铺天盖地:形容声势极大,到处都是。语段中说的是关于注释、注解、翻译、解读《诗经》的作品很多,并没有“声势极大,到处都是”之意,使用“恒河沙数”更合适。②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语段中说的是周振甫十分热爱编审工作并沉浸其中,应用“乐此不疲”。③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段中形容的是“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这一与众不同的做法,应用“独出心裁”。④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语段中说的是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应用“融会贯通”。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
B.学界广泛赞誉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
C.《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因他译著,为学界广泛赞誉
D.他因译著《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
答案A
解析括号前的内容提到了周振甫的译注成就,括号内的内容应是对这一成就的具体介绍。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补写的语句应该用“他”承接,由此排除B、C两项。根据整个文段的意思可知,补写语句的主语用“古籍”最合适,这样就可以直接引出后面的《<诗经>译注》,语句衔接更紧密。故选A项。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B.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C.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这本书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D.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答案D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句子形式上的主语是“他”,但从意思上看,“被收入”和“是……基本读本”的主语应为《<诗经>译注》这本书,主语被暗换,应在“还被收入”前添加主语;“表述”和“精致”不搭配,应将“精致”改为“精准”“精当”之类的词语。A项,“表述得简明而精致”没有修改;B项,“还被收入”前没有添加主语;C项,“他”改为“这本书”,主语暗换虽不存在,但“表述得简明而精致”依然没有修改。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①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②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③               ?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参考答案①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 ③那什么是诗歌呢(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根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第①处应填诗歌的发展史长。根据后文列举的是唐诗、宋词、元曲,第②处应该是对应的一些文学作品。第③处是疑问句,后文还在解释诗歌是什么,所以第③处应填“什么是诗歌呢”。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5分)
2019年6月28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大阪举行。28日中午大阪峰会正式开始,日本首相主持并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位发言,作引导性讲话,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坚持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习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出对外开放的若干重大举措。习主席已连续七次出席并主持G20峰会,这充分体现中方对G20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重视。
参考答案①2019年6月28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大阪举行。②习近平受邀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的主张。③宣布将推出对外开放若干举措。
解析本语段共四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指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举行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层(第2、3句),指出习近平主席受日本首相邀请发表了讲话,提出了中国的主张,并宣布将推出对外开放若干举措;第三层(第4句),指出中方对G20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重视。第三层属于语段的补充信息,非关键信息。把前两层中G20峰会的时间、地点,习主席提出的主张和宣布的举措这些关键信息连缀起来,组合成简洁流畅的一段话即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随堂演练语文试题』  下一个『《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随堂演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