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五单元检测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9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渺茫(miǎo)省悟(shěng)玄虚(xuán)求神拜佛(fó)B.麻醉(zuì) 笼罩(lóng)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C.诓骗(guàng) 脂粉(zhī) 脊梁(jǐ) 自暴自弃(ào)D.墨守(mò) 压榨(zhà) 灌溉(gài) 根深蒂固(dì)1.答案 
试题预览
第五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玄虚(xuán) 求神拜佛(fó)
B.麻醉(zuì) 笼罩(lóng)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C.诓骗(guàng) 脂粉(zhī) 脊梁(jǐ) 自暴自弃(bào)
D.墨守(mò) 压榨(zhà) 灌溉(gài) 根深蒂固(dì)
1.答案 D A.省xǐng。B.笼lǒng。C.诓kuā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懒惰 懦夫 奉养 走头无路
B.祟拜 陡然 探求 哑口无言
C.创意 灵感 汲取 众叛亲离
D.凶险 视察 停滞 持之一恒
2.答案 C A.头→投。B.祟→崇。D.一→以。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事实既已水落石出,谣言当然不攻自破。
C.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3.答案 D A.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B.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C.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D.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在句中,不恰当。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C.走进美丽的鲁迅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D.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4.答案 C 语意重复,“停下脚步”与“驻足”意思相同,应去掉其一。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B.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C.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D.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5.答案 B “大学”是书籍,应用书名号。

6.(2018四川巴中中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面对文化传承创新这张有难度的时代考卷,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好选择题,敢于做好应用题,还要精于做好综合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她    个体心灵、   民族精神、    民众心智,    中华民族数千年坚毅前行。 
A.安顿 振奋 启迪 引领
B.启迪 引领 安顿 振奋
C.安顿 引领 振奋 启迪
D.启迪 安顿 振奋 引领
6.答案 A 解答本题,一要区分词语之间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二要根据这些词后所搭配的宾语加以判断。明确第二句的主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容易判断出最后一空应为“引领……前行”;其次确定“振奋”后搭配的应是“精神”,“心灵”是用来“安顿”的,“心智”指心思智慧,与之搭配的应是“启迪”。综上所述,即可得出答案。
7.(2018湖南长沙中考)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生所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
②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③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循。
④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循。
⑤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它成为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A.④①②⑤③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④①② D.④①⑤③②
7.答案 A 本语段的意思是介绍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其中,第④句提出核心素养,总领全段;第①句承接④,说明核心素养的职能;第②句中的“这种期望和要求”承接第①句中的“期望”和“要求”;第⑤句中“教育目标”承接第②句中的“教育目标”;第③句中“在这一目的指引下”承接②⑤句,由此可以判断A正确。
8.(2016广东梅州中考)请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它的寓意。(3分)
 
答: 

8.答案 (示例)①随着知识的增长,人的疑惑也不断增多。②带着疑问学习,才能走得更高更远。③如果只知埋头苦读,而不去关注周围的人事和外部世界,疑惑反而会更多。(能抓住“阅读”和“疑问”的关系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答题时,先认真观察漫画,漫画主体是一个读书的孩子,在登问号形状的阶梯;再联系自身学习生活,谈“读书与疑问”“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即可。
9.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0分)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并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2分)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 冯有时 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 赵安娜 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 王笃志 刘致远
用意: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2)下面是一篇有关“名字”的短文,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①         ,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②     。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③                         ;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的,如岳飞字鹏举;还有④          ,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3)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两个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4分)
①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②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蒋力行  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①姓名:     解说:         
②姓名:     解说:         
9.答案 (1)用意: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2)①在成年之前的称呼 ②密切相关 ③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 ④以反义相对取字的
(3)(示例)①张欣广 与其自寻烦恼,不如放宽心胸
②李乐然 与其愁眉苦脸,不如快快乐乐
解析 (1)我们可以从这一代代名字中看出时代的变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社会极端贫穷,大多数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很多人都充满了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外来的文化走入中国,为中国的人民大众所接受,这时候的命名就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仰慕和偏爱;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名字充满了父母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2)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段,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续写句子,要切合语境,语言得体、简洁。
第①空,根据横线前“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和横线后的“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可知前后构成转折关系,第①处应填:在成年之前的称呼。
第②空,根据横线前的“字独立于名之外”和横线后的“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可知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第②处应填:密切相关。
第③空,根据横线前的“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后空是对前述句子的举例说明,第③处可填: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
第④空,根据横线前“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的,如岳飞字鹏举”,和横线后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第④处应填:以反义相对取字的。
(3)因为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例句,所以仿句的格式一定要与例句相同,也要采用“与其……,不如……”句式。内容上分别体现“心胸宽广”“快乐幸福”的主题。
二、阅读理解(31分)
(一)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8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0.写出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3分)
答:                                                                    
11.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请你写出一个具体的事例。(3分)
答: 

12.下列对选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段重点是从正面论述,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B.“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从古以来中国的脊梁。
C.“……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一句中的“所谓”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的蔑视和否定。
D.选段中作者开头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接下来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广泛举例,证明此观点。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疑问的。
10.答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析 根据“从古以来”、“现在”的“中国的脊梁”的事实,便可知道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1.答案 (示例1)杜甫忧国忧民,心忧天下,为民请命。
(示例2)玄奘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
(示例3)袁隆平埋头苦干,长期潜心研究杂交水稻,终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解析 围绕选段中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等关键词举古今事例即可。
12.答案 D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的“中国人”指仁人志士。文中作者广泛举例,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二)(2019江苏常州河海中学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学问之趣味(节选)
梁启超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要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的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便,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了。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子。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不消耗那一点钟,闹成“学问胃弱”的症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的特权啊。
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深入下去。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会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趣味就像电,越摩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的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依赖别人的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样的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会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有删改)
13.“只要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文章谈了哪四点?请分别用三个字或四个字加以概括。(4分)
答: 

14.赏析下面语句。(2分)
  把做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动筷子。
答: 
 
15.试分析第二小节的论证思路。(3分)
答: 
 
1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认为刻意追求学问的趣味,是绝对领略不到这趣味的;只有“无所为而为”,才能获得学问的趣味。
B.文章运用大量比喻,论证了如何才能领略到学问之趣味的问题,深入浅出,说明透辟。
C.作者现身说法,把自己领略学问之趣味的体会告诉读者,并勉励读者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问研究。
D.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首内容照应,使结构严谨,中心更明确突出。
13.答案 抛掉目的(无所为);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深入研究;朋友切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第二段“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的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可提炼出“抛掉目的”;根据第三段“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可提炼出“养成习惯”;根据第四段“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可提炼出“深入研究”;根据第五段“这类朋友,能够和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可提炼出“朋友切磋”。
14.答案 比喻修辞,把做学问的欲望比作做学问的胃口,把充满趣味的学问比作山珍海味,意为失掉了做学问的欲望,即使再精彩有味的学问,也不想去研究了,生动形象地指出不持之以恒研究学问的不良后果,从反面突出了本节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从修辞、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句将“做学问的欲望”比作“做学问的胃口”,把“充满趣味的学问”比作“山珍海味”,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指出做学问不能持之以恒的后果。
15.答案 首先提出趣味主义的重要条件是“无所为而为”的观点,接着以学生为毕业证书、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为例,从反面证明有目的的做学问最终会失去趣味,最后以孩子为游戏而游戏为例,从正面证明做学问要无所为而为。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一般情况下,某一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各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正确,最后得出结论。根据具体的语段,用标志性的词语作答即可。此段首先在第一句提出观点,接着列举学生为毕业证书、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有目的的做学问最终会失去趣味,最后列举孩子为游戏而游戏,从正面证明了做学问要无所为而为的道理。
16.答案 A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A.根据第二段“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面,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可知“文章认为刻意追求学问的趣味,是绝对领略不到这趣味的”说法太绝对。故A项说法不正确。
(三)(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有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18.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答: 

19.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答: 

17.答案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标题和开头出现的概率最大,所以应先看标题和开头,本题就是如此。如果标题和开头不合适,再看结尾和文中总结过渡性的句子。当文中没有中心论点,需要自己归纳时,要用表判断的陈述句来回答。
18.答案 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写作思路。①段与②段和④段是总分关系,并且②段和④段依次照应①段中的关键词,并构成递进关系,符合议论文论述的逻辑性。做这类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并概括每段大意,然后考虑这几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和与全文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
19.答案 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的能力。“如”是举例论证的标志,由此可以确定论证方法。作用要从其效果词和论述内容两方面作答。
20.答案 (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等。
解析 本题考查给议论文正确补充论据的能力。补充的事实论据首先要符合此段的观点“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建构的要旨相契相合”,要从中国古代保持高尚品格的人中选取事例。其次,要仿写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式,即:“诗句”的“作者”。选取的诗句也要能表现人物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40分)
21.作文。(40分)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仅六句经典古诗,却牵动着无数人对故乡的绵绵情思,这是经典古诗的魅力之一。
你一定学过不少经典古诗,它们各自的魅力体现在哪里?请就其中最使你感动的一首诗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注意写出所选文体的特点;
(3)如果是短诗,文章中就要出现感动你的那首诗;如果诗较长,则既要概述诗的主要内容,还要引用其中的诗句;
(4)用现代白话文写作,不得用文言文;
(5)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6)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7)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写作这篇作文时,第一,要关注到作文题干要求,选择你最熟悉的“经典古诗”,并且你要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是热爱之情、哀怨之情、壮志之情、离别之情、咏颂之情等等;第二,要在文章中体现出这首诗令你感动的原因,还要根据要求“出现感动你的那首诗”或“概述诗的主要内容”;第三,所写内容应该与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契合。此题写作内容很宽泛,可选的诗很多,围绕诗句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触即可。
[例文]
令我感动的一首诗
自从上学以来,我学过不少的古诗词。如《登鹳雀楼》《绝句》等,这些古诗词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的美妙,更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感恩之情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让我想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千古传颂的名句。是呀,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容它飞翔。父亲、母亲,我感恩你们,因为你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快乐,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
母亲,您的爱就像从天而降的雨露,我就像那幸福的鲜花,品味着雨露的甘甜。您对我总是放心不下,每当我背着书包走出家门,您总会叮嘱我:上课专心听讲,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见我从学校回来,您总会温柔地问我:今天开不开心?学习怎样?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吗?当我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您的笑容比花儿更灿烂,您总忘不了告诉我要再接再厉!当我成绩不理想时,您又会和蔼地鼓励我不要气馁,要好好努力,争取下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我生病的时候,守护在我身旁一夜不合眼的总是您。母亲,您把爱的光辉洒给了我,使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谢谢您!
父亲,您就像那挺拔的大树,用您健壮的身躯帮我挡住风吹和雨打,让我在您的身后茁壮成长。每当我遇到困难,您总是鼓励我勇敢地去面对。作业中遇到的难题,您总会耐心地讲给我听,不管多忙多累,您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为我分析、讲解,直到我听懂为止。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不会做饭的您,总会花尽心思,让我吃上可口的饭菜,虽然您做的饭菜没有妈妈做的好吃,但我总能吃出父爱的味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母亲,你们的爱不就是春天的阳光吗?沐浴着爱的阳光,我一定会茁壮成长!
[点评] 作者对《游子吟》的感触很深,由此联想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这种爱是从细碎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作者观察细致,体会深刻,是个“有心”的人。文章层次清楚,首先写了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带给“我”的感触;接着写了生活中妈妈爸爸对“我”的爱;最后以诗句结尾,点明主题。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  下一个『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