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祁县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莉萍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
试题预览
祁县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
             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莉萍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例如在“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这两则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所以在古代神话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等)。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因此,中国上古神话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它们对文学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例如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且不说讴歌边塞题材的高适、岑参和关心民间疾苦的白居易、元稹,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又如明清的著名小说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即使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即使失败后仍保持着傲骨,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西游记》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因为那些妖魔全部都贪婪凶狠,残害百姓,有的还与天上神佛沾亲带故,显然是人间邪恶势力的象征。
                                        (选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是天上的神灵和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      伟绩的人间英雄,如后羿、大禹等。
 B.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如发明各种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
 C.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即使是明清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
 D.唐朝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间英雄后羿和大禹,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他们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B.反映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愿望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都是箭垛式的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D.《西游记》中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反抗神佛失败象征了天上神灵力量强大,对上天一定要敬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希腊神话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于他们崇拜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天上神灵,这也是其与中国上古神话最大的不同。
B.中国上古神话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所以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C.因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所以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古代英雄的集体崇拜。
D.中国古代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宗教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作家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和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 敷, 熏, 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身体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5.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6分)
  6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 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差别!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公元760年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杜甫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
C.杜甫建造草堂所需一切,都是亲友赠送的:表弟送了些钱,友人赠送了各种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D.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将地址选定在城郭西郊环境清幽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9.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这样写从内容上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0.有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鼓瑟希   (稀疏)
B.春服既成(指夹衣或单衫)       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  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童子五六人(少年,不到20岁的人)    咏而归(唱歌)
D.吾与点也(介词,和,同)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三个孩子)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端章甫。 B.鼓瑟希,铿尔。
 C.孰能为之大?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2.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考虑,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风乎舞雩。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赵尝五战于秦。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4.下面对诗歌开头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个“连”字,一个“共”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使人们的视野陡然开阔。
B.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
C.一个“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展示了潮水明月的静态美。
D.这两句诗开篇破题,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
15.将上面的文段分层,并简要写出层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六宫粉黛无颜色。 
(2)塞上长城空自许,                  。   
(3)不赂者以赂者丧。                    ,                     。   
(4)                 ,  乾坤日夜浮。
(5)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五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黄山不仅是         的自然美景,而且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继泰山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100多处,令人        。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300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一应俱全。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2万多篇(首)。美丽神奇的黄山孕育了“黄山画派”,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        。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如今的黄山市,正继往开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大黄山”“大旅游”,黄山市正发生着        的变化。“大开放”“大交通”,日益发达的高铁网和航空网,把黄山与世界联结起来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钟灵毓秀   目不暇接   另起炉灶   日新月异
B.秀色可餐   目不交睫   独树一帜   泾渭分明
C.钟灵毓秀   目不交睫   另起炉灶   泾渭分明
D.秀色可餐   目不暇接   独树一帜   日新月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B.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继泰山之后成为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D.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还让微州改名为黄山市,徽州曾经是徽商故里、徴文化的发祥地。
B.它还让徽商故里、徴文化的发祥地徽州因之而改名为黄山市。
C. 微州是徽商故里、徴文化的发祥地,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
D. 微州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这里曾是徽商故里、徴文化的发祥地。
20.某校校庆邀请一事业有成的校友来为同学们作励志演讲。下面是该校友演讲词的开头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当之处,请找出并改正。(5分)
       多次接到母校的召唤,总因各种俗务缠身未能成行。今天,我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惊闻母校20年庆典,能与同学们一起为母校过生日,真是大快人心。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宝贵的经验。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④      改为       
⑤      改为       
21.下面是某中学高三年级“毕业典礼”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代有个读书人要到城里去,吩咐小书童捆好书跟从。走了将近一天,太阳将要落山时,已经能远远地望见城门了。他不确定能否在城门关闭之前赶到,于是问路人:“我还来得及进城吗?”那路人看了看他,又仔细看了看小书童,回答说:“你要是慢慢地走,应该还能在关城门前赶到;如果你要急急忙忙赶路,恐怕就赶不上了。”那人听了有些动气,觉得这路人是在戏弄他,于是和小书童急匆匆地快步前进。眼看城门就在前方了,没想到小书童匆忙中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了一地。等他们把书理齐捆好,却眼睁睁地看着前方的城门关闭了。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路人说的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祁县第二中学校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
1、1.C(A.第一段中已阐明,“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B.第二段中说,“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D.第三段中说,“例如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
2.D(由第三段中“《西游记》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可知,“象征了天上神灵力量强大,对上天一定要敬畏”的说法有误。)
3.B(A.观点在文中没有依据。C.“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只有第四段中讲到“《西游记》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后半句也与第二段中“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的意思不符。D.由第三段中“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可知,该项表述错误。) 
4.(3分)A
5.(6分)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6 .(6分) 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恒久.
7(3分).解析:选C C项,“都是亲友赠送的”说法错误,由原文来看,建造草堂所需一切,并不都是亲友主动赠送的,有些是杜甫索求的。
8(6分).解析:选C A项,“以至于无暇……”错误;B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9.(6分) 参考答案:①表现杜甫此时生活的暂时安定状态。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结束了流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诗兴。②表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③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泰安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山西省汾阳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