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4月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4月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9年4月高考检测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
试题预览
2019年4月高考检测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直到今天,以一个假想敌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影响着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 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 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 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 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D.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A,“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只有第2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选项B,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选项C,“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故答案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C,“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故答案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选项D,“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从原文最后一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可以看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状态。故答案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徐全庆
徐卫东又看一眼脚下的路。路面已经有些破损,一如他的心,布满点点伤痕。
徐卫东依然记得修路的情景。那时候,这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的路。土路。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乡亲们多希望这是一条水泥路呀。修路要钱,但大家没钱。
徐卫东有钱。那时徐卫东在浙江打工,挣了点钱。但不够修路的。徐卫东就和乡亲们商量,能不能大家凑点钱。大家都摇头说,哪有钱呢。徐卫东说,他愿意出一半的钱,大家凑一半就行。大家还是摇头,那也出不起呀。徐卫东狠了狠心,出了百分之七十的钱,路才修起来。
纯粹是做好事呢。徐卫东很少回村里,那时正准备把全家带出去呢。
通车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跑到路上来。连猫呀狗呀的也都跑来了。大家在上面蹦呀跳呀,都很兴奋。见了徐卫东,都说着感激的话。有人还说,下次换届,一定要选徐卫东当村长。这话引来一片附和。
离开村后,还时不时有人给徐卫东打电话。说不两句就会提到那条路,自然还是一番感激。他们说附近的村子的人羡慕死他们了,都恨自己村里没有个徐卫东呢。
这条路啊!徐卫东想起来就眉开眼笑的。
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次回来,徐卫东感到了明显的变化。周边的村子也都通上了水泥路,宽阔,平整。相比之下,他们村的这条路既旧且破了。徐卫东觉得很纳闷,现在大家都有点钱了,为什么不把坑坑洼洼修补一下呢?这用不了几个钱呀。
更让徐卫东纳闷的是,乡亲们见了他,明显没有了过去的热情,甚至有些敌意。我哪儿得罪他们了吗?徐卫东一个劲地反思,却始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晚上,过去的邻居刘大爷到徐卫东住的宾馆找他(他的家早已搬到浙江,村里的房子还在,但已多年不住人了)。刘大爷犹犹豫豫的,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又说不出口。徐卫东就说:“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我说了你别生气。不是我要来,是他们都逼着我来找你。”刘大爷又犹豫了一会儿,这样开场了。
徐卫东茫然地望着刘大爷。
刘大爷说:“想来你也看到了,附近的村子也都修路了,又宽又好。”徐卫东很认真地点点头。“关键是他们的路都是政府修的,不要老百姓出一分钱。”
徐卫东的心里就咯噔一下,盯着刘大爷看。
刘大爷躲开徐卫东的目光,眼睛看着脚下,接着告诉徐卫东,村民们想让政府把他们村的路重修一下,政府说那路还能用,暂时没那么多资金,先给更需要的村修。村民们就觉得自己吃了亏,别人的路都是政府来修,凭什么我们的路就得自己出钱?这样一想,他们就觉得是徐卫东害了他们。不是徐卫东当年坚持修路,他们现在也能有更好的路,还不要他们出一分钱!
“他们逼着我来问问你,能不能把当年修路的钱退给他们?”刘大爷嗫嚅了半天说。
徐卫东瞪大眼睛望着刘大爷,直到他离开,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徐卫东刚一起床,就发现他的门口围满了村民。都是来要钱的。
徐卫东把钱给了村民。然后,背起行李返程。
徐卫东最后回头看一眼身后的路,心中叹道,这条路呀。
他这次回来,是想带一些村民到他的工厂里打工的。他的工厂发展壮大了,他本想让村人一起致富呢。
(选自《北方文学》2018年第10期)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画主人公徐卫东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方式,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
B. 小说倒数第二段表明了主人公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后悔当年组织修路之义举,又感慨村民的无知。
C. 村民对徐卫东由感激转变为冷淡乃至敌意,是因为徐卫东当年坚持修路让村民们出了钱,而在当下又得不到政府免费修路的福利。
D.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于平淡叙事中反映了当下无奈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相对闭塞的农村需要思想改造的主题。
5. 文章以“路”为题,有何作用?
6. 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从小说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路”一方面是故事的线索,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催化剂。(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徐卫东早年首倡修路并且投入巨资,而得到村民的感激与拥护;后来村民们因无法得到政府修路的福利而埋怨徐卫东,逼得徐卫东退钱给村民。一个古道热肠一心为公却又深明大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3)从凸显主题思想的角度看。小说以“路”为题,一语双关,象征意义。路需要自己去修,需要自己去走,不然的话,不但没有路,也会堵住本来已有的路。很多时候,思路决定出路。愚昧的村民目光短浅,逼走了热心的徐卫东,也堵死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6. (1)我认为最后一段是多余的,理由如下:①整个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已经完全呈现出来了,且倒数第二段“徐卫东最后回头看一眼身后的路”与开头第一段“徐卫东又看一眼脚下的路”形成前后照应。②目光短浅逼走徐卫东的无知村民们最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小说在倒数第二段就此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思考。③倒数第二段“心中叹道,这条路呀”,主人公口中的“这条路”似乎另有所指,又未点破,使得读者深度思考作者创作文章的意图。
(2)我认为最后一段不是多余的,理由如下:①在情节内容方面,最后一段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更加真实,合乎情理却又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小说在结局形成高潮,悬念就此解开。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徐卫东早年带领村民们修路得到拥护,视为义举;而他在外建工厂富裕起来后仍然不忘故土,打算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最后一段把整个主人公的形象完整的呈现出来。③在揭示主题方面,徐卫东的不忘故土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崇高精神品质与村民目光短浅思想闭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脱贫致富不仅要修公“路”,还要通心“路”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针对题项的问题对应文章内容筛选出重要信息点。本题中B项,“后悔当年组织修路之义举,”表述错误。在文章中没有根据。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可以从对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的作用三方面来解答。本题中,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为:(1)从小说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路”一方面是故事的线索,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催化剂。(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徐卫东早年首倡修路并且投入巨资,而得到村民的感激与拥护;后来村民们因无法得到政府修路的福利而埋怨徐卫东,逼得徐卫东退钱给村民。一个古道热肠一心为公却又深明大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3)从凸显主题思想的角度看。小说以“路”为题,一语双关,象征意义。路需要自己去修,需要自己去走,不然的话,不但没有路,也会堵住本来已有的路。很多时候,思路决定出路。愚昧的村民目光短浅,逼走了热心的徐卫东,也堵死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6题详解】
本文考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提干要求,然后再结合文本,锁定答题的段落,明确观点,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最后一段的作用,从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答案可以概括为:我认为最后一段不是多余的,理由如下:①在情节内容方面,最后一段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更加真实,合乎情理却又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小说在结局形成高潮,悬念就此解开。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徐卫东早年带领村民们修路得到拥护,视为义举;而他在外建工厂富裕起来后仍然不忘故土,打算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最后一段把整个主人公的形象完整的呈现出来。③在揭示主题方面,徐卫东的不忘故土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崇高精神品质与村民目光短浅思想闭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脱贫致富不仅要修公“路”,还要通心“路”的主旨。
【点睛】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可以从对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的作用三方面来解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高考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I-MATHS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2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
“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在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选自《安徽日报》)
材料三: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年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的创新,在技术实用的层面,曾经遭遇过技术瓶颈的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B. 高考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考试,总体结果差强人意,其短板主要表现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
C. 我国人工智能的起步发展,AI企业的大量增加,AI领域新增投资额的成倍增长,这些主要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推动。
D.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的伦理委员会认为,让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它就不会取代人类。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掌控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B. 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
C.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D. 我国政府出台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政策,当前已经由规划迈向实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主流趋势。
9. 从以上材料看,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相比有哪些优势与弱势?请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C    
9. 优势:①自身拥有互联网大数据。②强大的运算能力。③深度的学习模式。④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
弱势:①意识与自我意识弱。②只关注解决眼前问题,缺乏目标意识和创造力。③不依赖大数据时,文意理解力与多样性思维力逊色。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本题中C项,“主要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推动”理解片面。材料二第二段显示,我国人工智能的起步发展主要是受国际形势影响,材料三显示我国政府也紧跟形势大力推动。故答案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本题中选项A,“掌控”一词依据不足,由材料二中“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知只是影响很大。选项B,“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属夸大其词,原文是说“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选项D,“新主流趋势”不当,原文只是说“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未见得成为主流趋势。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回答:从以上材料看,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相比有哪些优势与弱势?请简要概括。根据对题干的理解,本题要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优势和弱势两个角度回答。例如材料一中说的人工智能的优势: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劣势在材料二中: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考生根据原材料加以概括和筛选答案即可。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广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九年,第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韩侂胄方议用兵,绍节至郡,议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①计。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谮于侂胄,谓绍节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奭代绍节,召还,以宝文阁待制知镇江府。
吴曦据蜀,趣绍节赴阙,任以西讨之事。绍节至,谓大臣曰:“今进攻,则瞿唐一关,彼必固守;若驻军荆南,徒损威望。闻随军转运安丙者素怀忠义,若授以密旨,必能讨贼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权兵部尚书。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远近苦之。绍节召置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升宝文阁学士,试吏部尚书,寻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绍节曰:“方诛曦初,安丙一摇足②,全蜀非国家有,顾不以此时为利,今乃有他耶?绍节愿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
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讣闻,上嗟悼,为改日朝享。进资政殿学士致仕,又赠七官为少师,非常典也。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宇文绍节传》,略有删节)
【注】①圉:读“yǔ”,养马的地方。②摇足:动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B. 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C. 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D. 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补”“迁”“升”“除”“进”都与官职变动有关,且这里都指官职升迁。
B. 阙,本意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常用来代指皇帝的居处,也借指朝廷。
C. 赠,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古代可用于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
D. 谧,即“谥号”,古代对死去的有地位的人接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绍节出身官宦,世代忠君。他的祖父宇文虚中和父亲宇文师瑗都因为出使北国而死,宇文绍节以族子身份成为他家后代。
B. 宇文绍节谋划长远,措施得当。韩侂胄筹划对敌发兵,宇文绍节在庐州郡中谋划修筑城池,创立修造砦栅,专门为固守考虑。
C. 宇文绍节善于识人,眼光独到。讨伐吴曦时,他推荐了随军转运使安丙,并派遣亲信用帛书传达上意,最终成功诛杀了吴曦。
D. 宇文绍节为国尽忠,深受器重。皇上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叹息伤悼,为他改变了朝拜祭祀的时间,并给予了特殊的恩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
(2)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不久有人诉说高悦放纵他的部下抢掠,宇文绍节用杖刑处死了他,军人百姓都欢悦。
(2)朝廷对于四川的事情经常向宇文绍节咨询,宇文绍节详细审查之后再发言,都全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下一个『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