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2019届高三零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怀柔区2019届高三零模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北京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怀柔区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语文2019.2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医
试题预览
怀柔区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
语 文
2019.2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
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 提炼、  ①  、  ②  、   ③  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
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作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这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
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一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袪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即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
(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
材料二
针灸针与注射器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相比,在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它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西方时,操作者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腘”,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 
(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分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作者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
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针灸”相关内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
B. 早在旧石器时代,“砭石”就初步具有了“针”的形状。
C. 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
D. 九针理论就是指针具的细分和应用。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 ③ _________
3. 根据材料二,下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
B. 药物治疗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
C. 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针本身并不具有治疗作用。
D. 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B. 高明 针灸
C. 中西医的比较
D. 治疗的不同选择
5.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祛病:读作qū。
B. 针灸:形声字,上声下形。
C. 辨病与辨证:不可写成“辩病与辩证”。
D. 半道出家:可以替换成“科班出身”。
6. 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针灸发展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针灸,身体中相当多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B. 将来中医用针灸治病仍可基本沿用古人的治病原理。
C. 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
D. 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
7. 请联系三个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
【答案】1. C    2.     (1). ①积累    (2). ②加工(改进)    (3). ③成熟    3. C    4. A    5. D    6. B    
7. ①治病原理和优势: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工具治疗疾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是整体性治疗的,且有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②人文价值: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以及九针理论等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③实际贡献:中医针灸能治疗多种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选项“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可知,本文中没有提到中医的分类,只是说针灸是中医的发展源流,是经络学和腧穴学的起源。B选项“砭石就初步具有了针的形状”表述错误。原文中“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说明砭石是针具的前身。D选项“九针理论就是指针具的细分和应用”表述不完全。原文中“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说明其不仅包括细分和应用,还包括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和升华。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解答时联系三个空格前的提示词语:发现、提炼,再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三个词语:积累、加工(改进)、成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选项“并不具有治疗作用”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中语句“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说明针灸具有治疗作用。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从材料二整体来看,作者在材料中结合西医详细的介绍了针灸治病的原理。故本段材料应该是讲述针灸为什么能治病。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半道出家: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从这个词语使用的语境来看,其后面是“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专业化”。结合两个词语的词义来分析,此处只能用半道出家,不能替换为科班出身。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从材料三来看,A选项“身体中相当多的疾病是可以治好”于原文中没有依据。C选项偷换概念,原文中的表述“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D选项标准和规则缺失导致的结果是从事针灸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与针灸走出国门没有关系。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归纳整合。本题要求结合三段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根据材料分析,第一段材料中的语句“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以及九针理论等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可见这是说针灸的人文价值。第二段材料中的语句“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工具治疗疾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是整体性治疗的,且有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可总结出针灸的治病原理和优势。第三段材料“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可总结为针灸的实际贡献。
【点睛】解答论述文的信息概括题,一定要结合文本,找到每一段的观点句,并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这就要求考生做到: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筛选信息并分条概括。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1】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2】。”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
注释:【1】灾稔:灾难(酝酿)成熟;稔:本指庄稼成熟。【2】“若药”二句:意思是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其比屋死亡                  比:紧靠
B. 以晏然致此者                  晏:安定
C. 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慨:慨叹
D. 以古准今                      准:准则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不为久远之计                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B. 为人父母                      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
C. 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可以侥幸一时
D. 官乱于上                      莫急于今日
10.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妻子固已困穷
而妻子儿女本来已经陷入困境而走投无路
B. 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
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所应该忍受的吗
C. 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 
那么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
D. 臣实预其荣辱 
我确实可以预见它的荣辱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作者向当时君主提出自己治理时政建议的奏章,与《陈情表》文体相同。
B. 本文作者以“晋、梁、唐”三位君王为例,劝诫皇帝一定要效仿他们以建立功业。
C. 王安石指出当时上层官员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皇帝却不问究关注。
D. 本文开篇即表达君王要至诚至切为天下忧虑的观点,然后层层论证提出建议。
12. 将下面句子译 现代汉语。
①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②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13. ①根据文意回答,王安石认为君王具备了“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后,还需要怎么做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请根据文意概括。
②下面选文均出自《论语•为证》,请从中任选一则,简要概述其表达了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
选文一:
子曰:“道【1】之以政【2】,齐【3】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注释:【1】道:引导。【2】政:法制,禁令。【3】齐:整齐、约束。【4】格:来,归顺。
选文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1】直错【2】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1】举:选拔。【2】错:同“措”,放置。
【答案】8. D    9. A    10. D    11. B    
12. ①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②把它作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13. ①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任用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②选文一: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统一百姓的言行,反对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选文二:孔子认为应该荐举贤才。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以古准今的准字应该解释为:推断;衡量。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本题中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项前一个“为”解释为“做,成为”;后一个“为”解释为“替”;C项前一个“以”和句中“为”构成“以……为”的句式,解释为“把……当做”;后一个“以”解释为“动词,用,拿”。D项前一个“于”解释为“介词,在”;后一个“于”解释为“介词,比”。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D项“臣实预其荣辱中”的“预”正确解释为:参与。这里解释为“预见”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对内容的理解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项“劝诫皇帝一定要效仿他们以建立功业”分析错误。原文中“晋、梁、唐三帝者”是说此三帝在位时都使国家由清平到败亡。这里是借用历史(或从反面)劝谏君王。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本题第一句“加”施加;“加于百姓”状语后置倒装句;第二句“以”当做。
【13题详解】
本题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对应的语句,然后再进行归纳。本题解答时可依据原文语句:“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总结出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任用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等几点。
第二题考查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解答时首先要搞清楚选文的现代汉语翻译,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进行归纳和概况。第一段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可以从后面一句明显看出。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第二段材料的意思是: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是主张要选贤任能。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1】,樽酒家贫只旧醅【2】。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释:【1】兼味:多种美味佳肴。【2】旧醅:隔年的陈酒。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户外环境,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作者的心境。
B. 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通过扫花径、开蓬门的行为增强了生活实感。
C. 颈联描绘了待客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主客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融洽气氛。
D. 尾联呼邻共饮的细节描写别开生面,尤其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15. 下列选项中与“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 清泪恰同春水涨。拭尽重流,触事如何向。  (赵长卿《蝶恋花•闲上西楼供远望》)
B. 一溪春水送行舟。无情月,偏照水东楼。    (宋丰之《小冲山》)
C.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王安石《北陂杏花》)
D.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        (温庭筠《杨柳枝》)
16. 本诗和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都写了与“客”相关的内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
约  客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14. D    15. C    
16. 相同点:都表现出作者对客人的期待之情。不同点:杜诗重点写出杜甫与客人开怀畅饮,把酒话家常的欣喜之情,还要邀请邻居对饮的兴奋,当然也有饮食不丰的歉疚。赵诗则是写出自己在等待客人时的焦躁,以及在客人爽约后的落寞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技巧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结合诗句、背景等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比较即可。本题D项没有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本题属于选择题,首相要判断例句的意境,再结合选项分析。例句“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本题中C项“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跟例句的意境相同。ABD三项从意境的角度来看,都带有明显的忧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北京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下一个『北京市人大附中2019届高三模拟预测考试(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