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9届高三4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湖北省2019届高三4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9年湖北省第四届高考测评活动4月调考 语文试卷 2019.4.25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
试题预览
    2019年湖北省第四届高考测评活动4月调考
语文试卷
2019.4.25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遇到冲突时主动退让,不争先,不争强。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目标,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在老子看来,所谓“不争”,绝非退出竞争,而是在竞争和进取的过程中处于谦卑的位置,不能只顾一己之私利的强争,而是应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最终取得胜利。
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造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在《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
“义”制“利”,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荀子对此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另一方面则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斗。荀子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而且,他还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这里“竞”“逐”和“争”是同义语。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洛国理参,主张用“法”“术”
和“势”钳制和消除这些恶性的“争”。与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爱和礼制不同的是,墨家则主张用没有等差的“兼爱”来息“争”。
由此,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对一已之私利的争夺,并认为这样的
“争”正是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用“仁”“义”“礼”等较为积极的伦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约甚至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明确提出了作为“争”的对立面且更为积极的美德——
“让”,用“让”来消解“争”。
(节选自王大庆《“尚争”与“崇让”: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比较》)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的各主要学派,都提出了“不争”的思想,他们对此的思考,既与个人修养相关,也和治国理政相关。
B.老子对于“不争”的阐述,在先秦各家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他的思想最能消除人们“争”的欲望,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C.荀子开出的以“礼”息“争”的药方与孔子提出的以“义”制“利”一脉相承,他是自老子以来先秦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
D.法家学派不仅看到了“争”无所不在,还看到了不同时代“争”的区别,进而才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来论述先秦各家对“争”的看法,既指出了个性,也指出了共性。
B.文章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用各家学派自己的话语来证明观点,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C.文章层层相因地论述先秦各家学派的观点,突出了儒家思想在各家中的领先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熟同
D.文章先摆出先秦各家的“不争”思想,再对各家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阐明要用“让”来消解“争”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争”,而子的思考比孔子更为系统和完备,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儒家学派中,荀子思想的价值更高。
B.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争”,“不争”的目的是最终取得胜利,这表明道家思想也是积极进取的。
C.在儒家看来,“让”是一种君子应该具有的美德,“让”应符合“礼”的要求,这对于治理国家有重要意义。
D.先秦各家对“争”的看法中,法家认识较为深刻,而儒家的对策更为积极,二者结合,就能治理好国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节日有其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它们以各种民俗仪式为基石,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传统文化的缺位,将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以此提升民族文化创造的内驱力,就是我们这代人维系中国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前行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与官方七夕庆祝活动努力维护自身地方特色与文化多样性不同,年轻一代多将其简化为单一的爱情主题。这虽然引起一些讨论,但不必过于担优。传统节日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习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