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北京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东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高三语文2019.4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
试题预览
东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高三语文
2019.4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既能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
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
Sub-CBD,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定义的,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 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角度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次级城市中心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北京已超过最优规模,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只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因此,要缓解北京“城市病”,亟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协同效应,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取材于刘洁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9年1月,是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高光时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教育、医疗等配套工程开工,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起航,多种文化和资源要素交汇流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燃灯佛舍利塔、三教庙、大光楼、曹雪芹墓等一大批历史古迹和遗存,让通州散发着古老和迷人的魅力。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
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这里交通十分发达,距长安街20公里,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
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多河富水,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也是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这里有万亩森林公园,绿带环绕,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鸟语花香。
通州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域面积906平方公里,境内一马平川。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通州境内产业园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2010年底,北京市委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际新城”。
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职能包括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
按照新的定位,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正在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要求,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取材于赵磊、王彩娜、李苑溪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全行政区人满为患。
B. 中心城区人挤为患。
C. 城市发展模式像“同心圆”。
D. 中心城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有效缓解特大城市的“城市病”。
B. 是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C. 发展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
D. 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
3.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窥见一斑: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
B. 摊大饼: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
C. 杠杆: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手段。
D. 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通州区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B. 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办公区建设中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
C. 通州赢得“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
D.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控规”为蓝图,坚持“副中心质量”,将为城市新发展做出示范。
5. 根据材料二,下列作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一项是
A. 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B.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如创意产业、运河文化产业。
C. 以通州运河商务区为圆心,聚拢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企业及智库。
D. 与北三线建立统一管控规则,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共建生态绿洲。
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通州城市副中心应该属于的发展形态是
A. 次级商务中心区 B. 次级城市中心
7.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原因。
【答案】1. C    2. D    3. C    4. D    5. A    6. B    
7. ①北京“城市病”严重,亟待解决。②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新城未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③区位优势明显,能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挥“二传”作用。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很早就被定位为卫星城之一。⑤可以和北三县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C项,题干是“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根据材料“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可知,C项最准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D项,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错,原文“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次级商务中心区’……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可见“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是“城市副中心”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次级商务中心区”的特点,而不是城市副中心的特点。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常用排除法。本题A项,“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错,据“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可见“窥见一斑”在这里是指“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可以看出北京市新的空间功能布局”;B项,“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错,据“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可知,“摊大饼”是指“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不包括“人口众多”;D项,“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错,据“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可知,“二传”指“能够承担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而不是“替代”。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A项,“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错,据“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可知是“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标志通州区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B项,“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错,原文说“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但不能说“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C项,“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强加因果,据“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可知,通州“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A项,“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作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据“通州的地位……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可知 BD项符合要求;“通州……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可知,C项符合要求。故选 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要求判断“通州城市副中心应该属于的发展形态是”,根据 材料“‘次级城市中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而通州的职能是“通州的地位……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通州……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符合“次级城市中心”。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据“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可总结出“北京‘城市病’严重,亟待解决”;据“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可总结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新城未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据“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可总结出“区位优势明显,能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挥‘二传’作用”;据“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可总结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很早就被定位为卫星城之一”;据“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可总结出“可以和北三县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发展”。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导之以政              导:引导
B. 上下相遁              遁:欺瞒
C. 溺其职矣              溺:沉迷
D. 饬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民免而无耻                            斫雕而为朴
B. 法令者治之具                          言道德者
C. 破觚而为圜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
D.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也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 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 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12.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答案】8. C    9. D    10. D    
11. ①这话对啊!②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12. ①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②老子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③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④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C项,“溺其职矣”“溺”,沉迷。理解错误,“溺职”意思是“失职、不尽职”。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者”,分别为助词表判断,助词,……的人;C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连词因为;D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D项“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意思是“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而不是“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信”应解释为“确实”引申为“对”;“是”应为“这”;整个句子是倒装句,应为“是言信哉”。(2)中“故”,应解释为“因此”;“常俗”解释为“一成不变的习俗”;“但”,应解释为 “只是”;“治乱”,应解释为“太平混乱”或“效果好坏”。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分别找出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孔子认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老子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即“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唐太宗认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即“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可见三人的共同点是“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孔子说;“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老子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有实际的德。”“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太史公说:这些话可信啊!汉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是很密的,但是*邪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蹶不振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 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让人们不要再发生诉讼的事。”老子说:“愚蠢浅漏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这些话并不是虚妄之言。汉朝建立后,破坏了方形的,换成圆形的,对秦朝法律作了较大变动,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饰,露出质朴自然的本质一样,法律由繁苛而至宽简,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鱼的鱼网,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美盛,不至于做出*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宽厚,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治还是乱。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各自务必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13.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下列小题。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一位重承诺、讲忠义的君子。他面对曹操给予的各种优厚待遇毫不动心,不惧艰险,执意回到了结义兄长刘备的身边。反观张鲁的谋士杨松,面对曹操的征讨,心中“利”字当先,贪财卖主,实为小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及鉴赏作品形象、评价价值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然后从熟悉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结合人物的具体事例来谈,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答。本题所给《论语》中的几个句子意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就是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可从中选择自己有感触的一个句子来写。答题时要先确定自己写的是哪个句子,再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然后概述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符合这个标准,接着叙述这个人物的事件,要能体现所选句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北京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衡中同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下一个『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3月综合练习(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