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六调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4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字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它以特有的形态,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中国人或守格或
试题预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六调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4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它以特有的形态,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中国人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传出来。在线条的飞扬和变化的布局中,你会时不时感觉到中国人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齐整与错落等等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汉字由象形的图画经由简化、抽象、变形,逐步演变为符号,每个汉字最初都是描摹事物的一个单幅画(如鱼、龙),或由两幅、多幅图画拼接起来的一幅组画(如有偏旁的好、安)。音指与象指在汉字中合一,笔划与结构中均有图像、意象和情象内容。后来随着字的日渐功能化、实用化、符号化,书与画在实用功能层面开始分离。自从书法进入了愈来愈重视以真草隶篆、特别是行草来表达书写者感情的阶段,艺术的功能重又上升,书与画在艺术审美层面重又结合。弹性幅度极大的毛笔,可浓可淡可枯可润的水墨,以及能够以吸水度和印迹感天然造成原生效果的宣纸,使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能以在快慢、提按、推拉、扭折、顿挫、转甩、浓淡、湿枯、晕涩、虚实中相映相辉、相生相克,能以比其他纸笔无比丰富的艺术语汇,给书法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提供无限张力,给精神创造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其他文字书写无可比拟的阔大空间。汉字的点、划、撇、捺、钩、方框(圆)和三角的多形态笔法,以及毛笔笔划的多方向性写法,这些在别的文字中罕有的特色,为各类线条和几何图形大量进入书法铺就了通道,使得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空间造型艺术的许多观念,很早就进入了汉字书写,同步提升了中国书法具象和抽象的双向表达能力。
汉字书写由具象的图画在漫长的岁月中逐级简化、变异、提升为书法艺术抽象的符号,却又草蛇灰线 ,留下了各种象形图画的印痕。中国书法在发生学领域的这一由形而神、由画面而符号的过程,其实全息着、也发酵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始终重视形神关系、持续解读形神关系,也就逐渐成为中国书论、画论、艺论、文论,乃至整个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中国书法的特征,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具有中国文化思维特有的“三易”质地,也就是说,在总的方面它诠释了“简易、变易、不易”的思维。西汉易学家总结出来的这个“三易”思维,“简易”不是简单化,而是统摄、宏观、浑一地在各种关系的综合把握中看问题,是统摄提升具体而又庞杂的现象,简化、转化为总体感觉的能力。“变易”不能乱变,要根据你创作的具体情况去实现符合规律的变化发展,但又要有“不易”精神,执守本质、执守原则、执守规律。字体和书风就是“不易”,经典和传统就是“不易”,碑帖和程式就是“不易”。在“简易”思维和写意表神精神统摄下,辩证处理好“不易”和“变易”的关系,是书法创作之精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之精要。
                           (摘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书法以特有的形态,体现着中国人既规范又潇洒的人格价值,体现着中国人既守格又破格的文化精神。
B. 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比其他纸笔拥有更丰富的语汇,在书写和表达内容上空间也更阔大。
C. 汉字书写经历了描摹事物到音指与象指结合、再到书与画实用功能分离、最后书与画艺术审美重又结合的过程。
D. 中国书法的特征与西汉就总结出来的“三易”思维有着紧密联系,“三易”思维完全可以诠释中国书法这一文化现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汉字书法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人们在汉字线条的飞扬和变化的布局中能感受到中国人特有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B. 文章第二段逐层递进论证,汉字书写元素的多形态多方向性笔划特性,比书画同源的造型特性对我们的文化思维和艺术思维产生的影响更广泛。
C.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中国书法在发生学领域的演变过程发酵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重形神是书论、画论、艺论、文论的特色,是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特色。
D. 文章第四段进一步论述了不管是书法创作还是中国文化发展,都要在“简易”思维和写意表神精神统摄下,辩证处理好“不易”和“变易”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汉字没有飞扬的线条和变化的布局,我们也许不会从中感觉到中国人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等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B. 简化、抽象、变形,再演变为符号,是汉字由象形的图画开始演变必经的过程,这其中也有审美层面的追求。
C. 对形神关系的重视,对“三易”思维的总结体现着中国文化思维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也可以在汉字书法中得以体现。
D. 汉字的多形态笔法、多方向性写法,促使了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等许多观念在现代逐步发展起来。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体现着中国人既规范又潇洒的人格价值,体现着中国人既守格又破格的文化精神”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中国人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传出来”,由此看出原文语意是“或”,选择关系;B项,“……比其他纸笔拥有更丰富的语汇,在书写和表达内容上空间也更阔大”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能以在快慢、提按、推拉、扭折、顿挫、转甩、浓淡、湿枯、晕涩、虚实中相映相辉、相生相克,能以比其他纸笔无比丰富的艺术语汇,给书法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提供无限张力,给精神创造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其他文字书写无可比拟的阔大空间”,这是说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而有丰富的艺术语汇,在精神创造和艺术创造上空间阔大;D项,“‘三易’思维完全可以诠释中国书法这一文化现象”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中国书法的特征,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具有中国文化思维特有的‘三易’质地,也就是说,在总的方面它诠释了‘简易、变易、不易’的思维”,语意是中国书法特征在总的方面诠释了“三易”思维。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比书画同源的造型特性对我们的文化思维和艺术思维产生的影响更广泛”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没有做影响的比较。故称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促使了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等许多观念在现代逐步发展起来”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汉字的点、划、撇、捺、钩、方框(圆)和三角的多形态笔法,以及毛笔笔划的多方向性写法,……使得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空间造型艺术的许多观念,很早就进入了汉字书写,同步提升了中国书法具象和抽象的双向表达能力”,意思是说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等许多观念进入了汉字书写。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4.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5. 【小题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6.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4. D    5. D    6. A
【解析】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B.“全部内容”绝对化。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所以选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例如本题选项A可根据第一段“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判断此项错误;选项B说法过于绝对化;选项C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D项,“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所以选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句子的含意,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理解句意。分析时,还要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例如选项D“反衬”的表述就犯了混淆关系的错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D.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所以选A。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例如本题选项B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选项C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选项D犯了夸大其词的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个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车过渭河,田堰层叠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曼,让人顿然生发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期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我是少年时期初读那首被称做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一诵便成记,终生难忘。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后来听说这首爱情绝唱就产生在渭北高原,却不敢全信。直到朋友确凿而又具体地告诉我,洽水在合阳县投入黄河,这一片黄河道里的滩地古称洽川,就是千百年来让初恋男女梦幻情迷的在河之洲。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冬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处,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赏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有删改)
7. 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在河之洲” 美丽的芦苇荡、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
B. 第④段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奔腾汹涌的黄河,冲出峡谷到了洽川一带后变得宁静舒缓,突出了在河之洲的开阔壮丽。
C. “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D. 本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草一故乡,一土一深情,作者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渭河流域(关中)充满了深情。
8.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9. 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答案】7. A    8. 文章第①②段写前往“在河之洲”途中的所见所感;第③段插叙少年时期对“在河之洲”的向往;第④到第⑦段描绘了“在河之洲”所见的景色和感受;第⑧段总结全文,表达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愿望。    
9. ①运用排比、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芦苇荡的纯净和生机(健壮)。②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等手法,既描写了眼前所见的美景,又生动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画面。③整散句相结合,音节和谐、气势贯通,又形式灵活自然,语言富有韵味,表达了“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不准确,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描写的是现实场景。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文本的整体行文思路,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概括出每一节的段意,再对段意进行合并,最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整合出文章的行文思路。阅读全文可知:第①段写前往“在河之洲”途中的所见。第②段写前往“在河之洲”途中的所感。第③段,插叙少年时期对“在河之洲”的向往。承上肩下,既承接上文对“在河之洲”的懂憬,引出下文实地踏访现实中的“在河之洲”,突出“在河之洲”的神秘圣洁及她之于“我”的魅力。第④段描写壮丽的黄河景色。第⑤段描写芦苇荡的景色以及想到与芦苇荡有关的爱情诗篇。第⑥段描写雨中写芦苇荡的景色及与之有关的传说。第⑦段描写了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及作者想到京剧《沙家浜》中的芦苇荡。第⑧段总结全文,表达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愿望。综上,第①②段合并,这两节写作者前往“在河之洲”途中的所见所感。第③段是过渡段,独立一段。插叙少年时期对“在河之洲”的向往;第④到第⑦段合并,这四节内容描绘了“在河之洲”所见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第⑧段,总结全文,单独一节表达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愿望。最后分四点概括整合本题答案。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时,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合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内容+情感。“齐刷刷,绿莹莹,宽宽、茸茸”运用了叠词,有音韵美;“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从里聆听乌鸣”,有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达了“我”对眼前芦苇的纯净、窈窕壮健的喜爱与赞美。还可以从视觉和心理感受、虚实相生、想象等角度分析。
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戏台
胡容尔
①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地上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②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10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③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啭、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七调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下一个『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全国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