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盐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沧州盐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盐山中学高一语文三月月考试卷一、基础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
试题预览
盐山中学高一语文三月月考试卷
一、基础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 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 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 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 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
C. 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 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
B.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 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 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万景皆虚”“万景皆实”是前人观点,并非严羽所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项,“实处用力”主要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后者更胜一筹”错,两者各有千秋。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我本来和王倩约好周日上午8点在人民公园门口见面,结果都8点40了,她还没有惠顾,真让人失望。
B. 受之有愧,却之不恭。这么贵重的礼物我真是承受不起,可是,先生对我这样一片真诚,我只有笑纳了。
C. 李老师将赵老师送到门口,赵老师说:“李老师留步吧,外面刮着风很冷,你穿得这么单薄,别感冒了。”
D. 老孙接过小王递过来的红色请柬看了一眼,爽朗地说:“恭喜!恭喜!你们举行婚礼那天我一定赏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得体的把握。C项,留步,主人送客,客人辞让之语;A项,惠顾,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B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D项,赏脸,客套语,指给面子,用于请对方接受请求或馈赠。
5.下列词语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 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参、井: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 凋朱颜              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 以手抚膺坐长叹      抚膺:抚摸着双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抚膺:抚摸着胸膛。
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开国何茫然
B.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 ①难于上青天               ②以其无礼于晋
D. ①其险也如此               ②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辨析方向,然后联系平时积累和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句子结构特征,做分析。必要时可用代入法进行比对验证。要选“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逐一分析选项。A.①何,疑问代词,什么;②疑问副词,多么;B.但,①②都是副词,只、仅;C.于,①介词,比;②介词,对;D其,①代词,它;②副词,难道。B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 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 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 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 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9. 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 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 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 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答案】7. C    8. D    9. A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要选“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先思考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特征,再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较。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二者语意不同。文中讲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说明“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少,该用“屈指可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二者语意侧重点不同。“设身处地”侧重想的是处境。用来修饰“细腻与体贴”的该用“将心比心”。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二者搭配对象不同。强调与“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不存在很多利害关系,该用“息息相关”。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二者语意不同,搭配对象不一样。修饰“亲人”应用“杳无音信”。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本题要选“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先看画线句子,看语病所在,结合选项特征,逐一排除。划线句是复句,前半部分说“杜甫是……的诗人”,“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是其定语,该定语词组表达啰嗦,属结构混乱,应说“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或“以天下为己任”。依此排除AB。另外,这个特点不是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的原因,原句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分句间当是转折关系,排除BC。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前后语境综合分析作答。要选“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可以从对比选项,做筛选排除。前文语境是“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后文说的是杜甫“反复吟咏”的内容。文段并没有针对诸葛亮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来写,选项说“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和“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都是不合语境的。排除BD。对比AC,用“但”作转折,用“不是……而是……”表明杜甫表意侧重的角度,前后语言更连贯。故选A。
10.以下各联按“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1)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2)夜如何其,晓钟未动   岁云尽矣,更漏频催
(3)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4)避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
(5)去秽除邪千门户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6)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   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A. (1)(5)(3)(2) B. (5)(4)(6)(2)
C. (1)(4)(3)(6) D. (4)(1)(3)(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为“以下各联按‘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对联含义,并按要求进行排序能力。要正确排序,就必须了解各副对联中体现的是什么节日。①中,桃雨、杏花表明是清明时节。排除AD。②由“岁云尽矣”可知是除夕。排除C。③中“秋色正平分”,表明为中秋。④中,“茱萸囊”“延年菊花酒”,表明为重阳。⑤中,悬虎艾、喝龙舟可知为端午节。⑥句中,“三五良宵”“花灯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表明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故各联按“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顺序排列顺序为①⑤③②。故选B。
11.下面加下划线的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 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 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 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 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 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答案】C
【解析】
 相逢何必曾相识:偶遇不必曾经相识。此处不合语境。
12.下列诗句描绘的景象与农历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②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③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枯蝉傍在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④繁华萧然落尽,秋水深处泊舟。江山一派岑寂,岁月几度闲愁。
A. ①春分    ②立夏    ③白露   ④立冬
B. ①春分    ②立夏    ③立冬   ④白露
C. ①立夏    ②春分    ③立冬   ④白露
D. ①立夏    ②春分    ③白露   ④立冬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①由“新荷”“青梅”等可知是“立夏”,②由“平分昼夜”“燕子来时”等可知是“春分”,③由“枯蝉”“秋风”等可知是“白露”,④由“繁华落尽”“无边寥廓”等可知是“立冬”。此题的难点在于对③④句的判断,即对“白露”和“立冬”这两个节气的区分。考生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和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景物特征等。“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天气渐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冬季自此开始,气候肯定要比“白露”寒冷,这时候万物应该更显萧条。根据以上分析,D项四句景物对应的节气多是正确的。故选D。
1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
【解析】
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4.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 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 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C项,“故园心”兼有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之意。“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1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B.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与漫画情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首先,要清楚漫画的特征,漫画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要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揣摩情境特点。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准确把握诗句的含义,领会情境特征。最后,判断哪项诗句描写的情境与漫画的情境最吻合。情境包括意象、意境等。漫画主体是一人低头骑着一匹瘦马在空旷的天地里行走,从柳条和柳条的风向来看,是在春天。A项,从“蒹葭”“霜”“月寒”上推知是秋景。B项,“春”“草色青青”表明时令是春;“不肯留行客”“送马蹄”,表明独在他乡,与漫画情境一致。C项“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了人心的轻快得意之感,D项“马去疾如鸟”的迅捷,可见友人的豪健气概。它们都与漫画中的“人”“马”状态及其透射的人的心境不一样。故选B。
16.将以下诗句依次填入文段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在网购中,“草”字通常可以理解为长势很凶猛的购买欲。而网络语言“拔草”意指把心痒痒的购买欲给“拔”除了。很多吟咏小草的古诗可以形成有趣的类比,如:“_______,______”,表达出购物欲也是随季节变迁,每到换季时节总会悄然萌生:“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在满眼广告的世界里,到处都有你心仪的东西,随时激发你的购物欲:“______,_______”,则是真切地呈现了购物欲总是挥之不去,不管别人劝阻还是自我放弃,隔几天又会浮上心头的情形。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D.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做此类题目,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语境综合分析作答。要选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逐一对比选项,做筛选排除。选项内容都与“草”有关,区别在于诗句顺序。文段用“草”来类比购买欲,顺序需联系语境和诗文含义来辨析。“枯荣”代表变迁,第一处横线上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比较合适;购买欲一波去一波又来,第二处横线上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比较合适;到处都有心仪的东西,比较合乎“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寓意,“墙里秋千墙外道”又恰恰是墙里荡秋千的欢笑引发墙外人的想象,用来说“刺激购买欲”,很形象。依此可确定对应的顺序。故选A。
二、默写
1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紧张的呼吸、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无限悲戚地感叹道_________,______,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4)《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东船西舫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7). 万里悲秋常作客    (8). 百年多病独登台    (9). 别有幽愁暗恨生    (10).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好此类题目,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且注意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关键字的写法:“扪”“胁”“抚”“膺”“鬓”“潦”“舫”“唯”“作”“登”“幽”等,答题时要仔细回顾体会。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根据所给语境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9.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E    19.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E.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中直接抒情的词句和间接抒情的词句,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表现形式。前四句“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剑门犹阻北人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及亲友的期盼。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清北组)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