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
试题预览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近二十年来书法发展表面看起来繁荣热闹,展览频频,出版物大量涌现,书法博士硕士培养人数逐年增多,建立多处书法名城等等;但是我们恰恰忽视了书法最基础最关键的幼儿训练,把它作为选修课,耽误了人生最重要的学书法的阶段。书法这门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成了兴趣和特长。家长希望孩子学书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功利思想,如在书法大赛中获奖可在中高考中加分等。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文化的承传不是一句口号。中青年一辈的书法研究与创作者,对传承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是最重要的坚持者。和前辈相比,他们的坚持未免要艰难得多。中青年书法家不仅需要不断充实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用已有的知识,来适应和感染社会,起到引领的作用。中青年年富力强,承上启下,有充足的精力,有着广泛而集中的话语权。如果中青年不仅从自身做起,还可以用自己的条件,号召和影响更多的人重视国家的“软实力”,那必将在社会上起到重要作用。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孙晓云(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第2段论述了“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都有敬畏之心”这一分论点,主要从书法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两方面来阐述。
B. 第3段中,作者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的道理。
C. 本文说理由古到今,再由表面热闹现象到深层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的观点。
D. 文章没有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书法艺术展开论述,结尾部分发出号召,表达了作者对青年书法家的希望。
2. 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 书法是以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艺术,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因此,书法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C. 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世界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D. 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3. 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是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 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C. 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D. 古人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B项,“第3段中,作者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的道理”解读有误,运用对比论证,目的在于分析当下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B项,“┄书法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偷换概念,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D项,“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无中生有。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体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 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靠在城里做科长的姨夫的帮助,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名为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有一次,厂长听人唤她“该爿”她应着,很奇怪,问身边的人:“好像厂里的工人名册上,没这人么。”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有的女工止不住笑,还直唤妈。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较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阿秀的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长期临时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她去了,厂长的小轿车接去的。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么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进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童先生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间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的浓重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 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 小说运用补叙笔法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 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5. 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案】4. A    5.     6.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目要先熟读文本,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分析选项进行判定即可,A项,“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错,小说开头所写的工作氛围整体上是轻松愉快的。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她因乡音浓重,在厂里从不轻易开口”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自知自重”的性格特征。“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这可以看出她认真刻苦、吃苦耐劳。“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说明她爱岗敬业。厂里的工人“取笑她的乡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表现了阿秀豁达善良的品行。作答时先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自知自重”“吃苦耐劳”“豁达善良”“爱岗敬业”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标题的作用。这个题目可以换成:小说以“乡音”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分析。作答时注意按照题干的提示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的角度进行考虑。如从情节线索方面看,小说中阿秀的乡音贯穿整个文本,小说从一开始就交代阿秀的乡音非常重,引起大家的笑,因此“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同时交代阿秀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后来小说运用补叙笔法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即除了阿秀的敬业精神外,与有着浓浓乡音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的乡音引起老华侨对过去人事的美好回忆,阿秀的和浓浓的乡音救活了一个大厂。可以说阿秀的“乡音”是全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始终。如从小说主题方面看,阿秀以浓浓乡音以及她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赢得老华侨赏识和器重,并因此挽救了一个大厂,从而告诉人们做人要以“本色”示人。答题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叙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
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答案】7. C    8. BD    
9.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曲解文意,原文说我们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材┄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曲解文意,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才有轻微的否定色彩; D项“三则材料┄,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以偏概全,材料三没有体现分析 ‘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故选BD。
【9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材料一“读大学,┄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概括出要宣传“读书有用论”,要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所在,不仅学到具体的学科知识,还可以培养一种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无用论”的┄值得社会反思:┄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概括出要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让有知识者有机会施展才华、获得收益;材料二“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概括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太白金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赡逸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下一个『河北省沧州盐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