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长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寿一中高2020级高二下期第一次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小题,共150分)命题人:王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试题预览
长寿一中高2020级高二下期第一次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小题,共150 分)         命题人:王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天人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编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于殷周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催生诸子百家。
B.魏晋玄学使儒道实现了辩证统一是因这两者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C.佛教在魏晋时期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
D.儒、道、佛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是佛教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总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指明论述方向。
B.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名言论证儒家文化中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C.文章采用逐层递进的方式介绍了儒、道、佛三家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
D.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指出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任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长居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故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B.若非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C.佛教成功融入中华文化,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关注现实人生、注重圆融和谐的价值追求。
D.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时,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对。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然后,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选自2017年9月22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了天生机敏的岩羊却对人类的到来全然不知,这一反常现象不但让“他”好奇,也制造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小说插叙了现在山上野物旁若无人的种种表现,既展现了山区生态保护的成果,更是将这些野物与老岩羊的生命状态进行对比。
C.“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这句话描写了冷冽衰败的环境,烘托出老岩羊生命行将结束的悲凉。
D.小说两次以第二人称称呼老岩羊,拉近了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表现了“他”对老岩羊的怜悯,也突出了“他”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5.小说在叙述“他”攀上大圆石一探老岩羊究竟时,几个段落非常简短,这种独句成段的形式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6.从全文来看,作者通过一只老岩羊表达了自己哪些生命观?请结合原文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这本书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我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但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摘编自费孝通《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1984年10月11日)

材料二: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他在江村找到了观察中国乡村工业的最佳试验点。这种观察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不独在中国,即便在全球学界也是独步一时,它是一种来自于中国的经济思想灵光。事实上,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大改革,由乡镇企业为“预料之外”的突破口,正是从这里发芽的。
1957年,费孝通重返江村做调查,他大胆用数据说明乡村工业的倒退,“总的看来,副业方面现有的水平是没有二十一年前高了。作一个大约的估计,1936年,副业占农副业总收入的40%多,而1956年,却不到20%。”这样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在随后开展的反右运动中,他被划为著名的大右派,在其后的二十年中,凄惨度日,自称“连一张书桌都没有”。
1981年,已经平反的费孝通第三次访问江村,他看到家庭工业开始复苏,乡镇工业遍地开花,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他写道:“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苏南乡镇的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摘编自吴晓波《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材料三:
1997年,87岁高龄的费孝通亲自到黑龙江省哈尔滨、佳木斯等地考察,看望赫哲族同胞,联系到中国社会的文化失衡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他深刻体会到文化转型的重要性,正式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
他在《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中写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即对于自己的乡土文化要有认识。但认识不是为了保守它,重要的是为了改造它,正所谓推陈出新,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提出‘文化自觉’,是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中首先接触到了这个问题。”
(摘编自徐平《费孝通:从实求知 志在富民》,《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2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费孝通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人,还是有着思想灵光的经济学家。他对社会的调研不局限于学术领域,而是志在富民,为中国探索发展之路。
B.江村的乡村工业经历了发展、倒退、兴盛的过程,从费孝通对这个过程的追踪可看出他认为发展乡村工业是改变中国乡村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
C.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大改革中,江村率先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费孝通高度赞扬的充满中国智慧的“苏南模式”。
D.上世纪五十年代乡村工业的凋敝,和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费孝通明知危险,还是用数据说真话,这充分体现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自己在《乡土中国》中所讲的观点新颖但不一定成熟,他敢于教给学生是因为在他的教学理念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B.《江村经济》的成书是基于对某地生产状况的观察,而《乡土中国》的成书是基于对概念的阐释。费孝通认为搞清 “乡土社会”这个概念,有助于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C.费孝通认为,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中是没有乡镇工业这种经济形式的,而从中国农村的发展历史看去,乡镇工业的形成和兴盛是既合国情又有创意的。
D.费孝通所谓的“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先要对自己的本土文化有清楚的认识,然后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转型。
9.从三则材料可看出费孝通的学术研究在不同阶段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公薨之月,子产①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②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士文伯③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存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
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隶人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④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
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迎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左传•子产坏晋馆垣》
【注】①子产,名侨。②指鲁襄公丧。③士文伯,名匄。④晋宫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存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B.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存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C.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存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D.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存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时称诸侯之死曰“薨”,帝王之死曰“崩”,大夫之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B.盟主,诸侯会盟的领袖或主持者。会盟,诸侯间见面和结盟的仪式,渑池之会,即为真实的秦赵会盟故事。
C.敝,谦称也。古人自谦,常用“敝”“鄙”“寒”“拙”“辱”等词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情。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左丘明所著,与公羊高《公羊传》、谷梁赤《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随郑伯出使晋国,受到晋国冷遇。晋国长时间不接见郑使的理由是鲁国国君新丧。后来,子产委婉反驳了这一借口。
B.晋侯派士文伯去责怪子产,主要是担心围墙被拆毁后,郑国使节会遭受盗贼侵扰,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C.子产认为拆毁馆舍垣墙非常有必要,因为郑国为朝见晋国所准备的大量礼物,既不能按照礼仪进献,又不能随意露天堆放,于是只能拆墙置放在馆舍内。
D.赵文子得知子产的批评后,立刻反省自己招待诸侯礼数不周。晋侯随后也以超规格的礼节接待了郑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

(2)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迎诸侯,是吾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西江月
                         黄庭坚
崇宁甲申,遇惠洪上人于湘中,洪作长短句见赠云云,次韵酬之。时余方谪宜阳,而洪归分宁龙安。
月仄①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君诗秀绝雨园葱,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②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莫将社燕笑秋鸿,处处春山翠重。
【注】①仄:同“侧”。②蚁穴:指槐安国。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的虚构之国。淳于棼与客饮酒间,梦入宅南古槐中蚁穴,国王招为驸马,荣耀显赫。公主死后,备受冷落,遣送还家,其梦方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对偶工整,实写眼前月映水中、雁排长空、水天空阔之景,以此发端,引出词人在贬谪中的种种人生感慨。
B.此诗是一首酬答诗。上片的三四句,作者想象惠洪披着僧衣在雨后青翠的园中苦吟而终得佳句的情状,一片亲切情谊。
C.“莫将社燕笑秋鸿”一句以“社燕”“秋鸿”两种候鸟作比,写两人各奔前途,一样奔忙,莫以彼而笑此,将内心的沉重化为轻倩之语出之。
D.此词写法上虽是短篇亦有层次,有曲折,运用比喻、比拟、用典、虚实结合等手法表现复杂情感,全诗有语尽而情无穷之妙。
15.本词下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高不可攀,令人窒息,令人徒然生叹的情形。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衬手法写出诗人在被贬处境下的寂寞与苦涩。
(3)《出师表》告诫陛下要广开言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纵观中国的书法史,凡是有造诣的书法家,无不首先是诗人、文学家和学者,这是一个________的事实。王羲之、颜真卿、张旭、黄庭坚、郑板桥……可以说是________。
文学性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主要是书家书写的内容。我认为书家所写的内容如果只是照搬古人的诗词歌赋,抑或是明贤的哲言警句,而不是________的文学作品,那么这个书法作品便称不上是上乘之作。历代的名帖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之类,其文本身就是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其意高、其情切,加之书法家精彩的书写,二者________,方组合成一件传世的不朽之作。在很多评奖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书法”的品评,而忽略其内容的参照对比。即便是一些书写自家内容的书法作品,书写文本浅陋和低俗的原因,就是由于书家文学素养的肤浅。
文学性在书法中的体现,(  )。一个成功的书家,他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字形;其二要有自己独特的章法;其三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郑板桥的书法融真、草、篆、分于一体,自称“六分半书”,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结构长窄者令其更长窄,宽松者令其更宽松,左右避让,大小提携,如“乱石铺阶”。从中可以体会他兀兀独立,不与世俗为伍,寻求一种心灵极度自由的精神内涵。他的这种精神内涵,最终转化成一种文学情趣,充盈在他的文本和书法作品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容置疑  不胜枚举  自出心裁  相辅相成
B.不容置喙  不胜枚举  别出心裁  相反相成
C.不容置疑  不乏其人  自出心裁  相反相成
D.不容置喙  不乏其人  别出心裁  相辅相成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便是一些书法作品书写自家内容,书家文学素养的肤浅,也会导致书写文本的浅陋和低俗。
B.因为书家文学素养的肤浅,导致了即便是一些书写自家内容的作品,书写文本浅陋和低俗。
C.即便是一些书写自家内容的书法作品,书家也因文学素养的肤浅,导致书写文本的浅陋和低俗。
D.即便是一些书写自家内容的书法作品,也因书家文学素养的肤浅,导致书写文本的浅陋和低俗。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应该在字形、章法和书法家独特的精神气质上。
B.更应该在书法家独特的精神气质上。
C.还在于一种由形到神形成的文学情趣。
D.文学情趣的充盈更为重要。
20.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妥,请找出并加以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日前惠顾求职网站,得知贵公司正招聘销售代表,我渴望到贵公司求职。我是一位大四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现送上我的相关资料,如贵公司有意向录用我,可与我联系。热切期盼您的回音。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1.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内容,指出漫画所反应的社会现象,并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下一个『临高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