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
试题预览
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自尊自重,也是尊重他人。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自己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今天,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倡导互相尊重人格仍然非常必要。
②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而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③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节选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论语》记载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先问伤人了没有,足以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B. 孟子认为,“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者的尊重,更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C. 孟子的话说明,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自己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D. 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今天倡导互相尊重人格的基础,体现的仍然是人本的理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通过《论语》《礼记》中的记载,阐明了中华文化从西周就确立了人本理念的观点。
B.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的内涵,并指出要通过良性的转化和发展使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今天继续发挥作用。
C. 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了中华精神的伟大就在于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
D. 本文三段话分别从人本理念的确立、“仁”的核心内涵及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论证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B. 对儒家的思想精华,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C. 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与西方自然观形成了主客观的对立。
D. 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既强调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还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其实质并不矛盾。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就确立了人本理念”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应为“西周”。B项,“对施礼者的尊重”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分析可知,“施礼者”应该是“施礼对象”。D项,“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今天倡导互相尊重人格的基础”表意反了。结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今天,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倡导互相尊重人格仍然非常必要”分析可知,应是“互相尊重人格是今天形成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了中华精神的伟大就在于”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分析可知,“中华精神”“就在于”与原文不符。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与西方自然观形成了主客观的对立”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分析可知,“与西方自然观形成了主客观的对立”对原文句子的解读有误。“主客观对立”应该是修饰“西方自然观”的。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北京市举行了一系列文化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举办了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共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了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改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改编自荆楚网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相较而言,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改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北京2019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 根据“春节旅游消费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这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它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年俗活动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 材料三认为,相较于某种特定的节日表现形式,全家人的欢聚、亲情的浸润更为重要,所以在丰富年俗形式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怀。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398场演出、480项活动的举办,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以增加北京的年节气氛。
B. 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而备受青睐。
C. 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领先,其余各线城市依次降低的结论。
D. 只要政府、媒体和家庭个人群策群力,保驾护航,就能使传统节日融入当代社会,使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6.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应如何传承和发展年俗文化。
【答案】4. A    5. C    
6. ①开展包含中国年俗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活动;②利用互联网给传统年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变革中延续传统年俗的内涵;③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④不拘泥于特定表现形式,注重情怀;⑤加强政府引导,发挥舆论助推功能,调动家庭实践的积极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不正确。根据材料一文意,“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可见,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等不属于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另外,审视材料一选文标题,亦可知。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不正确。根据材料一文意,这些活动面向北京市民,并不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B项,“已经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不正确。根据材料四内容“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分析可知,传统节俗只是“退让”,并没有被取代。D项,“只要……就”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分析可知,“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应如何传承和发展年俗文化”,结合“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北京市举行了一系列文化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分析可知,开展包含中国年俗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活动;结合“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分析可知,利用互联网给传统年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变革中延续传统年俗的内涵;结合“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可知,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结合“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分析,不拘泥于特定表现形式,注重情怀;结合“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分析可知,加强政府引导,发挥舆论助推功能,调动家庭实践的积极性。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決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裝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界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斯驴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晴,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而,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竞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这唯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給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桶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钤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
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唯一的动点。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和挨了无数鞭子,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
B. 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C. 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吋光,也是上等兵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上等兵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D. 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的故事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
8. 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驮水的驴名叫“黑家伙”,上等兵却没有具体名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第一次的情形是上等兵悄悄跟在驴后面,表现了他对驴的喜爱、关心;②第二次的情形是上等兵离开时,突出了他和驴之间的依恋、不舍。说明效果:两次描写在情节上互为呼应,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和动物战友般的深厚情谊    
9. ①驮水的驴有名字,表达了上等兵对驴的喜爱;表现上等兵待驴平等,视驴如战友;②兵士无名,只以军衔相称,体现部队特色;③暗示上等兵不仅是个体形象,也象征着无数友善、执着、上进的普通士兵的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A项考核小说的情节的作用,B项考核小说的内容,C项考核小说的标题,D项考核小说的风格,其中B项,“空灵悠远”不符合小说的意境。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注意要考核文中多次出现的内容,注意答题首先找到这些情节,然后结合人五的塑造和情节作答,此题首先找到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情节分析,第一次的情形是上等兵悄悄跟在驴后面,第二次的情形是上等兵离开时,两次分贝表现“他对驴的喜爱、关心”和“他和驴之间的依恋、不舍”,然后分析效果,从结构的角度“两次描写在情节上互为呼应”,从人物和主旨的角度“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和动物战友般的深厚情谊”。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情节的安排的能力,注意结合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主旨作答,探讨打主要内容是有名和无名的问题,“驴”有名显得重视,表达对上等兵对驴的喜爱、视驴如战友;“人”无名表现是群像,也符合不对的规矩。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大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