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
试题预览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②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成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成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題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③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成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遺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逅的解释比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題,提出问题。
④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国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坪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変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为。
⑤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
B. 人们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 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 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 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道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 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且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 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 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 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以偏概全。由原文“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可知,读者不是任何时候都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问题。选项B,缺少前提条件,对象错误。由原文“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就必须……”可知。选项D,无中生有。原文无“知识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的说法。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以郭象等人对“逍 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观点的归纳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说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可知,有了质疑能力,学术上不是肯定有进展。选项C,绝对化说法错误。由原文“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知,这种做法有可能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定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项D,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可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并非缺一不可。故答案选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候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遺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形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颜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顧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火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槭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 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 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 刺史,职官名。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蕭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 萧引不附权贵,受到陷害。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导致萧引被免职。
C. 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 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答案】4. D    5. C    6. A    
7. (1)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由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
(2)皇帝身边的近臣不曾去拜访,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阻碍。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观”是看的意思,后面应该接宾语为“靖”,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悟”的宾语为“旨”,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遗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错误。“崩”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皇帝的高等级妃娘和皇子公主之死称“亮”。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与原文不符。原文“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意思是现在还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而不是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正”,形容词使动,使……正;两个“以”,连词,都是目的连词,来;“明”,申明;“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直;“亦……乎”,还……呢;“忧”,忧虑;“惧”,畏惧。(2)“造请”,拜访;“迁用”,提拔任用;“高宗每欲迁用(之)”(省略句);“辄”,总;“为……所”,表被动;“辄为用事者所裁”(被动句);“用事者”,当权的人;“裁”,阻碍。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萧引字叔体。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侯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思惠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形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当时始兴人欧阳解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傾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死,欧阳颜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君子修身是用来中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萧引坦率耿直,不媚事权貴,皇帝身边的近臣不曾去拜访,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次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遗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去官职。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力,在位的官 员都畏惧他,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道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班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酒空深港静,枳素广庭闲。
借问衰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①箭:指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脩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晨间听漏对镜,点明了“对雪”的时间背景,描绘出了清晨的静寂气氛和诗人对镜自照的生动情态,別具风致
B. 颛联实写所见之景,“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紧扣着诗人“隔牖”听和“开门”看的动作,使人如临其境。
C. 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有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 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9. 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本联詩句简要分析。
【答案】8. D    9. “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响,以为是风吹竹林的声音,实则是夜来大雪纷纷,雪打竹叶,簌簌作响。“风惊竹”三字,未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却已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理解不正确,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幕与忆念,跟袁安没有关系。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重点,然后从手法和内容等方面分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借沈德潜的话明确需要鉴赏的句子是“隔牖风惊竹”这五个字,并指出这五个字的妙处在“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因此需要先分析这五个字的意思,再分析手法。“隔牖风惊竹”,意思是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风惊竹”,说明风大雪急,诗人明写听到的竹叶摇动的声音,暗含雪打竹叶的声音。从手法上来看,诗人并没有直接写自已看到下雪或是雪的样子,只写自己听到下雪带来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写雪,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黑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划着一只小船与友人在船上相互劝酒的向句子是“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ー)》中以鸟、鱼作比,抒发自已渴望归隐的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表达只要努力就不用后悔之意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    (1). 既替余以蕙纕兮    (2). 又申之以揽茝    (3). 驾一叶之扁舟    (4). 举匏樽以相属    (5). 羁鸟恋旧林    (6). 池鱼思故渊    (7).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 可以无悔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蕙”“申”“匏”“羁”“至”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舞,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オ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逹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生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锅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美。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一一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含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規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載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静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優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エ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千的峰嵘了。
③待到我在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岭了。风随タ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道暮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一一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伐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道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泪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做的意象。争相轩,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年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废子山在《小国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賞的是“ーす二寸之鱼,三年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座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義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竟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含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カ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毎个角落,紧紧地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署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党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奔器、瓦覺青花,又翻动圏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一一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郎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